台灣的海鮮

不論古今中外,談到吃的藝術,咱們中國人的吃,不但名揚四海,而且可以說傲視寰球。從前梁均默(寒操)先生說過:「外國朋友到中國來觀光,欣賞到故宮博物院一些歷代珍藏,是飽了眼福;一品嚐到中國各省千變萬化的山珍海錯,雖然是羊羹齏飯,一經妙手烹調,也成為醇脆鮮腴的金漿玉醴,於是又飽了口福。」證之外國朋友的談話,和他們的記述,均老所說的確是不移之論。

光復那年,筆者初到台灣,隨便想吃碗牛肉麵,就是走遍了全台北市,也別想吃到嘴。當時衡陽街僅有一家叫綠園的福建菜館,能吃到幾隻半甜不鹹的福州肉包,已經覺得大快朵頤,算是吃了一頓有滋味的美餐啦。

近二十年來,社會建設,突飛猛進,國民經濟,日臻繁榮。一般人的生活水準年年上升,餐飲事業自然也就跟著蓬勃駿發,林林總總,蔚為大成。就拿台北一地來說吧,全國各省口味的小飯館大餐廳,可能千把家還不止呢。其他各省的菜餚,咱們姑且不談,現在把筆者所吃過的海鮮,認為具有獨特本省味兒的,介紹出來請大家指教。

清代精於飲饌的美食專家,要屬隨園老人了。袁簡齋(枚)先生認中國沿海各地,雖然都有海鮮出產,以鮮度論,自然北勝於南,以種類分,則又南多於北。拿台灣海鮮的種類來說吧,可真是集蘇、浙、閩、粵各沿海省份海產的大成,可以說是珍錯畢備,而且尤有過之。

烏魚仔

光拿「烏魚仔」說吧,筆者在內地不但沒吃過,而且也沒聽說過。

據朋友告訴我,烏魚平日都在暹羅灣一帶海底棲息,每年靠近冬至,海水漸涼,烏魚群才游來高雄海面。筆者初來台灣,在物資調節委員會一位朋友家喝啤酒聊天,他拿出一對黃中透亮,色如琥珀的烏魚仔來,先用棉花蘸著上好白乾酒,一遍又一遍地擦,把表面一層薄膜,擦得都脫了皮。然後把皮一齊撕掉,切成小薄片,架在小炭爐上,用文火慢慢……

……酒下肚,面不改色而得名。這種巨無霸型酒女,應當是沒有人敢來領教的,可是偏偏這位巨型酒女,一到華燈初上,簡直應接不暇。據說她唯一拿手,是會給客人點菜。有一次她給我點了一客生炒「龍腸」,其形狀好像迷你式的小魷魚,入口一嚼既脆且嫩。據說這種龍腸,是從公烏魚肚子裡掏出來的一種似魚膘的東西,除了好吃,而且非常滋補。尤其不是每一尾公烏魚都有,所以比較名貴。這個菜只在上林花吃過一次,以後在酒家飯館露店海鮮,點過幾次生炒龍腸,都回說沒有,到現在想起來,那一種脆嫩爽口的味覺,仍然時繞齒頰。

鮮干貝

「鮮干貝」,當年在瀋陽鹿鳴春吃過一次口蘑燴鮮干貝,每個干貝有一寸見圓大小,纖維細嫩,脆如肚領,而且毫不牽齒塞牙。兼之東北飯館炒菜都不用味精,而用上等口蘑提味,所以這道菜,更是鮮上加鮮。

來台灣後,碰巧知友金燕如主持台北的小春園,他送過一道敬菜,是大蒜頭煨鮮干貝,此地干貝體積只有東北所吃干貝一半大小,可是色香味都不輸於東北所產,後來雖然在其他飯館吃過各種做法的鮮干貝,可是總覺得小春園所吃敬菜的大蒜煨鮮干貝,才算是酒家極品菜色呢。

九孔鮑魚

「九孔鮑魚」,在台灣簡稱九孔,屬於蚌科。外殼質薄而堅,幻化五彩花紋,非常璀璨悅目,背上有九個螺紋小孔,所以名為九孔。九孔大半產於花蓮台東沿海一帶,據說以台東所產為正宗。凡是台東所產,背殼上一定是九個螺孔;北殼螺孔,不是九個,或多或少,老饕們甭吃,一瞧就知道不是台東出產的真正九孔啦。

九孔的好處,是比一般蚌類都肥碩細嫩,吃一隻就是一隻,非常擋口(耐嚼的意思),不像吃海瓜子,鮮則鮮矣,實在太摳索不解饞。九孔以鹽滷塗搽,在火上乾燒,最能保持本身鮮味。可惜花東一帶大小飯館的大師傅,對於烹調九孔的手藝都不甚高明,老嫩的火候沒法把握住,挺好的一般九孔,十次有九次是嚼不動的,遇上沒除韌帶,還會塞牙,真要替九孔叫屈。後來在高雄李家花園,吃到了一次老嫩適度,鮮醇味濃的九孔,才能引卮大嚼了一聲。

蚋螺

「蚋螺」,台灣出產的蚋螺,肥狀鮮脆是不輸閩浙兩省的。一味炒蚋螺片,是當年太平町新中華主廚陳阿廉的拿手菜。新中華在全盛時代,逢到星期休假,太平町大菜市從南部運來的蚋螺,要讓新中華先挑,其勢派跟北平正陽樓到菜市批購大螃蟹一樣。他家挑完才開秤,人家不計較價錢,只要雌雄成對,黃滿肉肥,要多少錢一斤,給多少錢,從不還價。新中華到市上買蚋螺,也是如此。所以要吃好蚋螺,必定到新中華去。自從新中華收歇,陳阿廉曾經回到高雄,在河東路一家海鮮店主廚,仍然以炒蚋螺片來號召食客,生意依舊興旺異常。

香魚

「香魚」只有台灣才有,而且是新店碧潭的特產。這種魚完全靠水中石頭空隙生長的苔蘚當主食,魚的形態大小,跟天津衛河銀魚差不多,不過香魚不是銀白色,而是灰中泛綠。因為它專吃青苔,所以其味鮮中帶苦。從潭裡撈上來,立刻用油炸酥,撒上點花椒鹽來下酒,或者用水豆豉蒸來啜粥,都是絕妙的小菜。

有一位隱居在碧潭的雅人莊主恩先生,在潭邊開了一家叫香莊的小酒館。他家的拿手菜是糟釀香魚,清淡雋永,風味絕佳。

游彌堅生前最愛吃香魚,他說:「香魚性質溫涼,功能明目降火,如果鬧風火牙痛,到碧潭多吃幾次香魚,必定消炎止痛。」後來逛碧潭的人,都要嘗嘗香魚。於是名傳遐邇,遊客都以一試香魚為快。利之所在,捕魚人網捕電捉,不兩年,潭裡香魚,幾近絕跡。香莊小酌,也變為陳跡。

聽說最近潭裡又偶有香魚出現,希望今後大家都能珍惜魚源,千萬不要竭澤而漁,讓潭裡香魚能夠蓬勃繁衍,恢復往日風光,豈不甚妙。

螃蟹

台灣吃螃蟹,嘉義的布袋港、台南的安平港、高雄的紅毛港,都是以出產螃蟹馳名。台灣螃蟹分兩種,一種叫紅蟳,一種叫青蟹。此地的青蟹,自然比不上內地的大閘蟹膏腴肉滿,可是台灣出產的紅蟳,內地也很少見到過。

至於吃螃蟹,平津講究七尖八團,江浙講究九月尖臍十月團,總要在中秋月圓,桂子飄香,或是重九登高東籬採菊,才是持螫對酒的季節。可是台灣吃蟹,要在暮春三月鶯飛草長的時光,紅蟳才能膏滿膘足。這時候,一打開蟹蓋,真是所謂頂蓋黃,整個蟹蓋長滿了蟹膏,愛吃蟹黃的朋友,足可大快朵頤。可是到了秋末冬初,內地吃蟹的季節,反而肉鬆膏稀啦。

什麼事都有例外,記得早年客居嘉義的時候,嘉義稅捐處徐南祥兄,土地銀行陳衡夫兄,加上筆者,都是吃螃蟹的老饕,偏偏遇上嘉賓酒家有個叫阿昆的養蟹專家,他有一手絕活,把買來的紅蟳養在瓦罈子裡,四周用高粱穀糠塞緊,讓蟹在罈子裡絲毫不能動轉,每天餵兩次煮熟碾碎的鴨蛋黃,就是隆冬三九,寒風刺骨的季節,您要是到嘉賓吃紅蟳,仍然能夠吃到頂蓋黃的大肥蟹。近年來醫學界研究出來,吃紅蟳的油膏,最容易增加膽固醇,因此美餚當前,凡是血脂肪濃度稍高的朋友,都懷有戒心,不敢多打牙巴骨啦(北平土話「大啖」的意思。)

西施舌

「西施舌」也是台灣海鮮名產。基隆、鹿港、東港都有出產。初到台灣,在台北基隆吃的西施舌,都是基隆出產。後來基隆港因為來往船舶過多,港灣裡的海水受汽油雜物的污染,連帶炒出來的西施舌都有點汽油味,所以大家吃西施舌,都趨向鹿港東港的海鮮店了。

中部人士認為鹿港的西施舌是一絕,可是筆者覺得鹿港的西施舌,雖然鮮嫩兼備,可是仍嫌肥狀不足,尤其所含泥沙,不易洗淨,令人不敢放膽一嚼。

至於東港一帶,往來船隻都是小船,港灣吃水較深,由於水質氣溫的影響,東港的西施舌,不但鮮嫩,而且特別肥實。東港有一間家庭化叫福記的飲食店,主人風雅好客,還養了不少盆景洋蘭,遇到真正吃客,老闆一高興,挽起袖子,自己下廚動手,來一盤生炒西施舌,那真是香滑細潤,腴而不濡。比起一般飯館用濃芡燴出來的西施舌,不知要高明若干倍。他家的生炒西施舌只賣小盤,據說炒西施舌的秘訣,是猛火快炒速翻,如果起勺時(離火翻騰是廚行術語),勺裡材料一多,翻炒不勻,火候把握不住,就難免失去鮮嫩的特質了。所以寧可一盤不夠,再補一個,才是真正吃西施舌的行家。

「蚵」,內地叫牡蠣,台灣叫蚵,是用人工在鹹水港養殖出來,也是最平民化的海鮮。高雄的新打港,台南的安平新港鯤鯛湖四周,都是養蚵的大本營。養蚵人家有的採用固定式弔蚵,有的採用浮力式弔養,大約一隻蚵弔養十四天到二十天,就肥大可吃了。近年社會上流行吃海鮮,電視檯布袋戲裡也穿插有買蚵兒煎的表演,所以蚵兒煎、蚵兒麵線,變成男女老幼人人歡迎的美食了。

近年因為養蚵利潤不錯,所以高雄縣頂寮下寮、台南安平鯤鰨的養蚵人家越來越多,把港灣航道佈滿了蚵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