餑餑桌子

這種漢地點心,現在吃過的人,恐怕不多啦。滿洲自從進關入主中原,所有郊天祭孔,一切全部遵循歷代相沿儀注,所有獻禮祭器食命、捭豕燔黍、蒸鳧炙鳩,絲毫沒改殷周舊制。可是每逢歲時令節,帝后妃嬪忌辰,舉行廟祭,那就仍按滿洲舊式,用餑餑桌子上供啦。

餑餑桌子,是有一定尺寸的,高寬都是二尺,長三尺有餘。這種桌子,厚而堅實,金漆縷彩,丹艟交錯。最矮的三層,最高有二十一層的,每層有高腳銅盤二十四隻,每層要擺點心二百多塊。這種點心名曰「點子」,分甜鹹兩種,是用油酥白麵、白糖,或椒鹽、奶油做原料,由大內餑餑房承製的。祭完撤供,就把這些點子分給大家吃,叫「散福吃克食」。

宮中忌日多,大家吃不完,而且吃膩了,給誰,誰也不要。於是有的太監委託小太監們,到各宮向妃嬪宮女們收買。買來之後,就用來做醬。宮裡迷信忌諱都多,上供的點子,是祭神佛供祖先的,誰也不敢偷工減料,真材實料的點子,造出醬來,味道還能不好嗎?太監們就把這種醬送給王公親貴們品嚐,誰也不能白嘗,當然變成了太監們一筆額外收入了。

流風所及,後來北平體面人家辦白事,要是交情夠的至親好友,也講究送一堂餑餑桌子供奉靈前,給死者風光風光。可是沒辦法找大內餑餑房去做,於是北平像蘭英、毓美、正明幾家大點心鋪,都可以代客訂做,而且供應桌子祭器,等金棺出堂上大槓,點心鋪才能來取桌子收傢伙呢。

民國初年您到點心鋪訂一堂餑餑桌子,如果仿照大內餑餑房的式樣,以七層的來說,大概是半棚和尚經的價錢,十一層就要整棚經的價兒啦。人家餑餑鋪說得好,做「點子餑餑」,第一,要十年以上陳豬油起酥,才能放個四五十天不發霉長綠毛。第二,十好幾層餑餑,要不是經驗老到的師傅親自動手,讓夥計們做,擺上十天八天餑餑一乾,讓風一齜,裂開就散,豈不是全部垮台。第三,當初既沒有荷蘭奶油,更沒有美國產品,所用奶油全是裝在牛皮袋子裡、從蒙古運到京來的,一堂餑餑桌子焉能便宜得了。

您要知道京裡頭的人,是最要面子的。不是餑餑桌子價碼高嗎,我更得送堂餑餑桌子才夠氣派。於是把「點子」改成毛邊花糕,或者是菊花餅,擺上個五層也不算寒磣,價錢比用奶油點子可就便宜多啦。

從前宮裡一撤供,就分給大家叫散福,一般人家辦完白事,所有撤下來的餑餑也要分送至親友好。要是湊巧趕上冬天,北平住戶家家都有一隻燒煤球的白胖小子(白灰爐子),把點子餑餑放在爐台兒邊上慢慢地烤透,夾上保定府的熏雞腸兒吃,午夜驅冷消寒,比吃什麼清粥小菜,都來得夠味兒。凡是嘗過這個滋味的,大家一聊起來,真是口水都要流下來了。這種點子餑餑,平日點心鋪也沒得賣,都是人家整桌預訂的,所以本就不大容易吃得到,今後再想吃點子餑餑更是難上加難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