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歲暮憶臘八

每年冬季一過冬至,轉眼之間就是農曆臘月初八。當年在內地,所有信佛教的人,對於臘月初八都稱之為佛臘,又叫臘八節。自古相傳,那一天是佛教始祖釋迦牟尼證道的佛日。依據佛典的記載,釋迦牟尼是周昭王在位十六年,生於中印度僑薩羅國的一位皇子,生下來就有超人的智慧。到了他二十九歲時,禪心一點,忽然悟道,以皇子之尊,毅然悄悄溜出王城。千辛萬苦,跋涉險阻,雲遊到了藍摩國,遇到一位先知聖哲,就皈依佛門,落髮為僧了。

印度曆法是建子的,釋迦皈依那天,印曆是二月八日,拿中國建寅的夏曆來推算,恰好是夏曆的十二月初八,於是中國佛教徒眾,就把臘月初八定為佛祖證果成道的吉日良辰了。

臘八粥源遠流長,由來已久,據說起源於印度。佛祖涅槃,佛門弟子用豆果黍米熬粥供佛,說是喝了佛粥,可以上邀佛祖庇佑。自從佛教傳來中土,各大禪林寺院都在臘月初八那天清晨熬粥供佛,因為粥裡不但有五穀雜糧,為示誠敬,而且還有各式各樣珍貴乾果,所以又叫七寶五味粥。凡是當天來廟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僧眾,都會請到齋堂嘗嘗供佛餘濜的臘八粥,香敬加倍佈施,香客帶福還家,彼此皆大歡喜。

東亞國家泰國是純粹佛教國家,臘月初八也有煲粥供佛的習俗。

有些香客來廟添汶(泰國人到廟裡燒香禮佛叫添汶),也可以啜到臘八粥,不過他們不叫臘八粥,而叫國粥。名雖不同,同源異流,其意義是如出一轍的呢。

中國民間喝臘八粥,始於漢武帝時代,到了盛唐過臘八節啜臘八粥的風氣,曾經盛極一時。清朝康熙中葉,因為天下承平已久,於是由皇帝頒賜有功臣僚臘八粥供佛,以示榮寵。雍正即位之後,並且讓官窯特製白地青花瓷粥罐,遍賞親貴近臣。後來有人無意中發現,這種瓷罐如果注入清水養植芍藥,比起一般瓶晷,可以耐久三四天。這一傳說不要緊,倒是這些平常被人漠視的粥罐,都變成琉璃廠古玩鋪的珍品了。

熬製臘八粥的習俗,大江南北、黃河兩岸各省好像都很普遍。依我個人喝過的臘八粥,以北平最為考究,拿粥料來說,糯米、小米、玉米糝、高粱米,大麥仁、薏仁米,都是必不可少。拿粥果來說,乾百合、乾蓮子、榛瓤、松子、杏仁、核桃、栗子、紅棗等,同時還要把紅棗煮熟剝皮去核,把棗子皮再用水煮,澄出湯來倒在鍋裡一塊熬粥,取其棗香。百合、蓮子也要跟粥料一齊下鍋,至於其他粥果如紅棗、栗子、榛瓤、核桃一類粥果,都是剝皮去核另外放著,等粥上桌,各種粥果、要多要少自己來放。所有供佛祭祖的臘八粥,照老媽媽論說,沒有用碗盛的,一律用粥罐,粥裡只准放頭貢、二貢(白糖的種類名稱)。同時因為粥罐面積大,粥面一綳皮子,有的巧手小姑娘,用山裡紅、荔枝、龍眼,配上松子仁、瓜子仁,做出各式各樣的花鳥蟲魚,彷彿蒸鳧炙鳩,鱗鬣宛然,放在粥皮子上,真是鋪饌風流,令人歎為觀止。

供佛祭祖完畢,凡是廊前檻外,古樹柔枝,都要在虯乾花根澆上一勺濃濃的臘八粥,據說獻歲發春,不但莖幹挺茁,而且葉茂花繁。是否真有此事,也就沒人去理會了。

臘八那天,近支王公、椒房貴戚家中所熬的臘八粥,除了供佛祭祖之外,還要呈獻內廷。進貢的粥也用罐裝,另外還要陪襯兩菜兩點,含意是供佛的供尖兒(佛前供品可以得福)。所以菜點全用淨素。高華門第,戚屬之間還要互相餽贈。有的交遊廣闊,熬粥都是初七午夜開始,一大鍋跟著一大鍋,要熬到天亮才算大功告成,連粥帶點分送親友,差不多要忙一整天,才能分送完畢。人固然是筋疲力盡,而這筆開支,也確實不菲呢。

談到皇宮裡賞粥給王公貴戚,一直到宣統出宮之前,在街上還能看見太監送粥的鏡頭。談起宮裡賞粥,是由太監一名,率領蘇拉一名,一清早就到各王公府邸送粥。雖然一直用瓷罐盛粥,可是後來所用的瓷罐不外是天官賜福、三星拱照、如意吉祥等類圖案,比起雍正白地青花,質地粗細,花式俗雅,簡直就無法相比了。

民國初年,太監到各宅送粥,太監車敬是一元二角一份。蘇拉使力是一百二十枚一份,舉家大小,不論男女每人敬使一份。所以當時走紅的太監,專挑人口眾多的人家去送。至於人少口薄的人家,那就歸不太走紅的太監去辛苦啦。至於粥送到人家,把粥供奉中堂,舉家大小依序磕頭謝恩,太監直挺挺地站在一旁,等禮成之後,要是彼此相識,寒暄兩句,再恭送如儀。如不相熟,行禮已畢,立即告辭上車而去。

至於御賜的臘八粥滋味如何,除了榮膺上賞、粥出御膳房之外,論滋味恐怕比一般豪富之家還不如呢。來到台灣近三十年,雖然偶或也喝過幾次似是而非的臘八粥,因為此間不出產紅棗,粥裡沒有棗香,總覺得臘八粥裡似乎缺點什麼似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