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一.北方味 紫禁城的小掌故

紫禁城是北平全城的中心,周圍六華里見方,四面各有一座城門;南叫午門,北叫神武,東叫東華,西叫西華。

紫禁城自從宣統出宮,成立故宮博物院,大家就叫它故宮了。故宮是中國有名的建築,建築藝術水平很高,在全世界建築界都佔有極崇高的地位。過去曾有人形容它是「鬼斧神工」。北平民間傳說,說它是明朝劉伯溫設計監造的,而且有神仙幫助,並且把劉伯溫也形容成亦人亦仙的人物。

根據史書的記載,明初興建故宮主要的設計人有楊青、蒯福,負責施工監工的有馮巧、徐杲、陸賢、張祥、阮安(當時交趾,現在越南人)、蒯義、蔡信等有豐富經驗的優越建築工匠。歷時十四年才全部完工。到現在已經五百六十年,明清兩朝一共有二十四位皇帝在故宮裡住過。

天安門前的石獅和華表

天安門在明成祖遷都北京的時候建立命名「承天之門」,硃色宮牆,中間聳立一座黃瓦飛檐紫宸丹階莊嚴雄偉的三層九洞城樓。落成不久,忽然不火自焚。欽天監查奏,整座紫禁城都在正子午線上,午火太旺,要在御花園真武玄天大帝殿前加築一道天一門,天一生水,就可以收水火既濟之功啦。後來明憲宗重新修復,改稱承天門,果然在真武殿前加了一道天一門,用來震懾午火。

闖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在承天門前棋盤街跟明將李國楨血戰一場,把承天門又縱火燒燬,天一真水仍舊沒能壓住強烈的午火。闖王從承天門進入皇宮之前,他禱告上蒼,如能榮登九五,從承天門一箭應當射入五鳳樓,結果他彎弓一矢,射中了王河橋畔右邊石獅子左脅,箭鏃深入四五分,箭眼四周還有火燎的焦痕。大約當年闖王所用的長箭,箭鏃上想必敷有火藥,不然再大的膂力也不會有一箭穿石,箭眼燒焦的道理。

到了清順治年間才重新改建,改名天安門。天安門有兩對華表,金水橋前一對,天安門裡城樓還有一對,都是用中國特產漢白玉石做的,渾圓挺健,直上雲表。通體雕刻著繞柱盤龍,頂端橫貫「朵雲」,柱頭承有石盤,各踞坐著一隻叫作「猊」的異獸。

天安門裡的猊面向北,稱為「望君出」,是表示它在那裡等符君王由後宮出來升殿親理朝政。天安門外的猊面向南,稱為「望君歸」,是表示它等待君王外出還朝。

石砫底部有縑緬耀彩八角形石座,四面用石櫻圍繞,也都刻滿蜿蜒繚繞的行龍。滿洲話叫「飛丹」,就是宮殿前所陳設的儀仗的意思。

傳說在漢代華表也名叫「桓表」,本來是木材做的。柱頭的上端橫貫十字木板,豎立在驛站橋樑前面,給行人指點方向。從遠處看,橫貫十字木板很像一朵大花,所以又叫「華表」。還有更遠的傳說:在唐堯時代,帝堯為了納諫,曾設立誹謗木,作為徵求大眾意見的地方,後來年深日久才演變成華表的。

午門的大典

作為故宮正門的午門,是一座高大雄偉的門樓,建築得謹嚴閎肆,淵穆雍容。當年在樓中設有寶座,左鐘右鼓,每逢皇帝臨朝視事,樓上就鐘鼓樂之,以壯威儀。這棟樓下是一個「同」形漢白玉的月台。台上正中就是門的正樓,面寬九間,重檐「四阿」頂,月台的四角,各有一座重檐的樓,和正中的樓合起來,一共是五座樓閣式的建築,因此才叫作「五鳳樓」。這五座樓之間都有閣道相連,成一整體。五座樓的屋頂一律鋪的是黃琉璃瓦,檐下斗栱、樑枋和室內藻井天花,都是明漆彩繪,奇蟊復絕,據說是全國宮殿建築最大的一座門樓。

午門前面的廣場異常寬敞,逢到朝廷有榮典覃恩聖旨下來,表示隆重,都在午門頒發。遇有徵剿勝利班師還朝,也在午門樓上由皇帝親臨,舉行「獻俘」慶功的儀式。當年明武宗朱厚照生擒叛逆的寧王南昌朱宸濠,就在午門樓上舉行過一次空前盛大儀式。明清兩代,為了顯示皇家尊嚴神秘,午門、端門、天安門、中華門(明朝稱大明門,清朝稱大清門,民國改為中華門)都列為禁地,平日宮門深扃,不能隨便開啟。皇帝每年冬至要到天壇去郊天,夏至要到地壇去祭方澤,孟春祈穀,皇帝到先農壇耕田,皇帝御龍袞袍服,率領侍從文武百僚,前呼後擁的錦幄儀仗,才大啟中門魚貫而行,以示隆重。

此外皇帝御駕征討要出午門天安門祭纛。皇帝大婚,皇后的鳳輦也要由中華門經天安門午門進入內宮。所以當年隆裕皇后一來就跟慈禧說,奴才好歹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這句話對慈禧來講,是最犯禁忌的。

在午門天安門還有一項最重大的典禮,就是「頒詔」。國家遇有慶典,例如皇帝登基、冊立皇后,都在天安門堞口正中設立「宣詔台」,此時文武百官耆老重臣,一律跪在金水橋南,由一隻沉香木雕鎸締繡煥彩的金鳳,口銜詔書徐徐下降,由禮部尚書托著「朵雲」承受,立刻馳送禮部用黃紙謄寫,詔告天下,這就是所謂「金鳳頒詔」。至於大眾平常聽到推出午門斬首,這是說書講古一句戲詞兒,明清兩朝殺人都在順治門外菜市口,午門之外豈有殺人之理呢!

明清以來,殿試考中的進士,要在天安門左門外張貼黃榜。殿試傳臚唱了鼎甲名次後,禮部官員捧著黃榜,從御道走出牛門,把黃榜供在彩扎的龍亭之中,然後由鼓樂儀仗引導到長安左門外,在一席用蘆席現搭成的「龍棚」內,高貼黃榜,由欽點狀元率領新科進士入棚看榜。

看過榜,由順天府尹給狀元等插戴金花,披上大紅綵綢,再到順天府尹衙門飲宴,這就是成為金殿傳臚、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新貴了。依據「鯉魚躍龍門」的俗語,科舉時代,大家都把長安左門叫作「龍門」。有功名的人家,男孩兒開蒙上學校,大人總要帶著長安左門走一趟叫「跳龍門」,說是將來科場得意必定高中。

坤寧宮的子孫袋

內廷的位置是象形天地而建築的,所以乾清宮後面有交泰殿、坤寧宮。這是寓天地之交泰的意思。皇帝的玉璽、后妃們冊封,當年都是存放在交泰殿裡的。坤寧宮正殿是祭桿子拜神的地方。東暖閣則是皇帝舉行婚禮的洞房。殿上除了供奉神像外,還有一座小佛龕,龕內供著一位綠衫紅裙漢裝婦人,那就是大家都聽說過的「萬曆媽媽」。

可是在喜床後面牆上還供著一座木偶,宮裡稱她為王媽媽,據說是送子媽媽。在她面前,還掛著一隻織錦的大荷包,又叫子孫袋,袋裏放的都是小孩戴過的金鎖片,這些鎖片都是清朝歷代皇帝小時候戴的。因為這座木偶有帳子擋住,大家不太注意罷了。

內宮的路程

凡是逛過北平故宮的,走過天街御路深宮長巷,大概總看見過成雙論對一人多高的石座宮燈吧。在我們猜想帝國皇都,夜幕初張,必定是星編珠聚、明燈煌煌的了。誰知內廷入夜除了正宮別殿炫炫晃曜,獨照萬端之外,其餘各處昏昏暗暗一片漆黑。

據說故宮的路燈,在明代本來是用油燈來照明的,並且還有燈官,按冬夏時晷長短,訂定上燈熄燈的時刻,專司其事。到了明熹宗時候,宦官魏忠賢跟熹宗乳母奉聖夫人互為表裡,擅專朝政。為了便於他深夜出入宮禁,避免旁人指摘,於是宮中各處禁止燃點路燈照明。到了清代,仍沿舊習,除了朝房以外,都沒有燈火。大臣們早朝,天尚未亮,只好摸著黑兒走。只有晉爵親王郡王的才有燈火引路,也只能到景運門、隆宗門為止。有一年恰巧遇上狂風驟雨,有一個書班在黑暗之中竟然跌入御河裡淹死了。這也是宮裡不點路燈的一個小插曲。

御花園裡欽安殿

宮中有兩所花園,一是坤寧宮後邊的御花園,一是故宮外東路西側的乾隆皇帝的花園。乾隆在做滿了六十年古稀天子,讓位給嘉慶以後,自命十全老人,就在這座花園頤養天年。乾隆花園建築歷時二十年才完成,它的特色是在不大的地方設置了若干景緻,氣鬱蒼龍,清麗靜穆,頗能引人入勝。但是囿於地勢,地方不夠寬廣,而皇帝要求又太多,雖有良匠也無法展佈所長,因此這座花園裡太湖石雖然山勢崔巍,嶙峋棋布,但整個佈局則顯得堆砌侷促,令人有不夠流暢的感覺。

故宮御花園凡是去逛過的人都有一同感,除了絳雪軒一帶雲房水殿,丹艚彩繪,瑤台清照,是官家小宴一個好去處外,其餘的亭台閣榭,雕欄花檻好像佈置得都毫無章法,令人詫怪。據一位老宮監說:「御花園裡中央松柏參天有一座重檐方脊,頂安滲金寶瓶的欽安殿。殿裡供奉的是真武玄天上帝。在殿院的地上,東西走廊下,一邊有一隻巨大足印。相傳在明朝時候,一個夜裡忽然宮裡起了大火,玄帝突然顯靈,曾站在院裡救火,腳印便是他留下來的靈跡。明朝歷代皇帝不是敬神佛,就是信黃老,一切庭園佈置都礙於欽安殿在園子中央,所以都雜亂無章。到了明思宗崇禎皇帝雖然崇尚西法,不信鬼神,在崇禎五年(一六三三),曾把宮裡各處許多佛像一律移到旁處,可是唯有玄帝的神座仍然供奉在欽安殿裡,從明到清五百年來,欽安殿的香火一直沒有間斷過。」從老宮監的一番話才知道御花園的雜亂是有來由的。

永和宮的鐘錶

乾清宮和坤寧宮,是象形天地的。在它們兩旁,各有六宮,這十二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