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的甜食

提起吃零食,以南方來說得數蘇州,不但玲瓏細緻,而且種類花樣繁多。以北方來說,那就得數北平啦。我把北平零食分出甜鹹兩部來說,先說甜的吧!

北平甜食種類,可海啦去了。先拿糖葫蘆說吧,南方叫「糖球」,天津叫「糖墩」,北平叫「糖葫蘆」。北平賣糖葫蘆,分兩種,一種是提著籃子下街,一邊吆喝,一邊串衚衕,懷裡還藏著一個籤筒子,碰上好賭的買主,兩人找個樹陰涼或者大宅門的門道,抽回大點,抽一筒或半筒的真假五兒,再不就賭賭牌九。有時一串葫蘆沒賣,能賺個塊兒八毛,碰上手頭不順,也許輸上幾十串葫蘆。有的大方買主哈哈一笑也就算了,要是碰上小氣主兒,就記著數兒慢慢吃吧。

串衚衕賣糖葫蘆的,雖然種類沒有攤子上式樣多,可是葫蘆絕對地道。乾鮮果子固然得新鮮,就是蘸葫蘆的糖稀,也絕對是用冰糖現蘸現賣,絕沒陳貨。

擺攤子的糖葫蘆大家都說九龍齋的葫蘆最好,其實您要是問我九龍齋在什麼地方,真正老北平也說不上來。我只知道大柵欄東口外馬路上,每天華燈初上,支著一個大白布蓬子,拉上一盞五百燭光大燈泡,攤上正中擺著一座玻璃鏡,上頭漆著「九龍齋」三個大字那就是九龍齋啦。除了各式各樣糖葫蘆之外,冬天還賣果子乾,夏天改賣酸梅湯。您別瞧不起這個攤,據說,一晚上賣得好,所賺的錢,比同仁堂不在以下呢!糖葫蘆如果講究式樣齊全,那九龍齋就比不上東安市場大門正街的隆記了。東安市場的隆記,攤子正挨著一個買賣鮮花兒的,到了傍晚時候,晚香玉、梔子、茉莉、芭蘭一放香,誰走過都要停下來瞧瞧聞聞香。隆記攤子上的小夥計一聲「葫蘆——剛沾得呀」,先喊一聲「葫蘆」,要走個三四步才喊出「剛沾得呀」四個字。這個吆喝,不但是東安市場一絕,甚至於說相聲的高德明、緒德貴還把他編到相聲裡,錄了唱片呢!

隆記的糖葫蘆色彩配得最好看的,是大山裡紅嵌豆沙,豆沙餡上用瓜子仁,貼出梅花方勝七星各種不同的花式。要說好吃,去皮的荸薺果,蘸成糖葫蘆可以說甜涼香,兼而有之。再者就是一個沙營葡萄,夾一小塊金糕,紅綠相間,不但好吃而且好看。隆記的糖葫蘆雖然是式樣齊全,要什麼有什麼,可是您要是吃整段山藥沾的葫蘆,那您得上九龍齋去買,隆記是不賣的。筆者曾經問過,他們兩家都笑而不答,到底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直到如今還是個謎,讓人猜不透呢。北平有一句歇後語是「九龍齋的糖葫蘆,別裝山藥啦。」可見大家對九龍齋的山藥糖葫蘆,是多麼捧場呀。

莞豆黃和綠豆黃到臺灣後也沒吃過。北平的莞豆黃分粗細兩種,粗莞豆黃是用沙鍋淋出來的現切現賣,買多少切多少,用獨輪車推著下街賣,架式跟賣切糕的差不了多少。至於細莞豆黃,雖不是什麼稀罕物,可是整個北平也沒有幾份兒,要說夠水準的還得數東安市場靠慶林春茶莊老杜的手藝高。

老杜的買賣,以賣莞豆黃為主,每塊約四寸見方,分帶山楂糕、不帶山楂糕兩種。當時還沒有電冰箱,他有自備白鐵皮內放天然冰小冰箱一隻,大約頂多擱二三十塊,每天下午三四點鐘擺攤,賣完就收。他的莞豆黃保證新鮮,沒有隔夜貨,豆泥濾得極細,吃到嘴裡絕對沒有沙愣愣的感覺。而且水分用得更是恰到好處,不乾不稀,進嘴酥融。

碰上老杜高興,有時候也做幾塊綠豆黃來賣,綠豆黃做法雖然跟莞豆黃差不多,三伏天一塊一塊,綠茵茵的,冷香四逸,不但瞧著陰涼,夏天吃了還能卻暑解毒。尤其每塊上都嵌上一些棗泥,棗香撲鼻,更覺得特別好吃。在北平賣莞豆黃雖然不算稀奇,可是賣綠豆黃的,在北平老杜就得算頭一份兒了。

北平的蜜餞,跟臺灣可不一樣。北平蜜餞,雖然種類沒有臺灣多,可是山楂紅的像胭脂、海棠黃的如蜜臘,甭說吃,瞧著都痛快。有一種山果叫溫樸,是北平西山特產,有櫻桃一般大小,那是專門做蜜餞的雋品。到了三九天,天上一飄雪花,您約上三幾位朋友一起下小館,讓夥計先來個溫樸拌白菜心,蜜汁把白菜心染成粉紅顏色,真可以說色香味俱全絕啦。北平雖然也有專賣蜜餞的鋪子,可是大半都是果局子代賣。從前有幾位上海古董界大亨到北平去觀光彆寶,回到上海說,北平有三樣是上海比不了的,第一是北平的故宮珍藏,第二是飯館、茶葉鋪、綢緞莊夥計那份兒慇勤,第三是果局子裡那份兒排場款式。那真是說得一點兒也不錯。蜜餞在果局子裡,都是放在三尺見方白地藍花大海碗裡,半塊蓋子是榆木紅漆,半塊是厚玻璃板,您要是走親戚看朋友,他有免費奉送的綠釉沙罐,所費不多,還不寒蠢。在臺灣一吃宜蘭金棗,不知不覺就想起北平蜜餞溫樸來了。

北平酸梅湯是馳名中外的,就是上海鄭福記,以賣酸梅湯出名,他的招牌上也是寫著北平酸梅湯來號召的。在北平一提酸梅湯,大家就想起信遠齋來了。其實在庚子年鬧義和團之前,北平酸梅湯是屬西四牌樓隆景和最出名。隆景和是一家乾果海味店,這類鋪子都是山西人經營的,從掌櫃的到學徒的,全是山西老鄉,所以大家都管他們這類鋪子叫山西屋子。不但貨真價實,而且鋪規最嚴,所交往的都是大宅門、大行號,甚至有大宅子官眷,把成千上萬的銀子,存在山西鋪子裡生息,比錢莊票號還可靠。隆景和的酸梅湯,因為不惜工本,所以賣酸梅湯就出了名啦。其實他門口一碗一碗地賣酸梅湯,每天下不了多少錢,主要是論罈子往外送。隆景和因為富名在外,所以一鬧拳匪,被流氓地痞搶了個一乾二淨。後來雖然恢復舊業,究竟元氣大傷,買賣大不如前。於是琉璃廠的信遠齋就取而代之啦。

談到信遠齋,只有一間門臉兒,左首門外有堵磨磚影壁牆,中間有個磨磚斗方,寫著「信遠齋記」四個大字,是北平書法家馮恕的手筆。信遠齋就信遠齋吧,幹什麼還加上一個「記」字?誰從他門前走過都覺得這塊斗方有點彆扭,可是誰也不好意思問問。有一回江朝宗跟馮公度在一處飯局碰上,江宇老可就把這個疑問提出來,向馮公度請教啦。馮一邊理著鬍子,一邊笑著說:「一點深文奧意都沒有,只不過在商言商,替信遠齋拉點生意而已。您想琉璃廠整條街除了賣文房四寶,就是古今圖書,要不就是文玩字畫,在這一帶蹓躂的,都是些文質彬彬的讀書人,偏偏信遠齋開在這個地方,要是不用不通的怪招牌,怎麼能往裡吸引主顧呢?」說到這裡,兩老哈哈一笑,才知道牌匾上用個「記」字裡頭真還大有文章呢!

信遠齋的酸梅湯唯一特點就是熬得特別濃,熬好了一裝罈子,絕不往裡滲冰水,什麼時候喝,都是醇厚濃郁,講究掛碗,而且冰得極透。您從大太陽底下一進屋一碗酸梅湯下肚,真是舌冰齒冷,涼入心脾,連喝幾碗好像老喝不夠似的。

筆者好奇,有一次問他們櫃上最高記錄一人一口氣能喝幾碗,據說一下子喝個十碗八碗不算稀奇。有一年淨票張稔年跟丑票張澤圃打賭來喝酸梅湯,張澤圃喝了十四碗就再也喝不下去了,人家張稔年面不改色一口氣喝了二十六碗,在信遠齋來說算是破天荒的大肚漢了。果子乾兒也是夏天一種生津卻暑的甜食,差不多水果攤夏天都賣。賣果子乾從來不吆喝,可是手裡有對小銅碗,一手托兩碗,用拇指食指夾起上面的,向下面的敲打,敲得好的能敲出好多清脆的花點來。

果子乾的做法,說起來簡單之極,只是杏乾、桃脯、柿餅三樣泡在一起用溫乎水發開就成啦。可是做法卻各有巧妙不同,既不是液體,可也不能太稠,擱在冰櫃裡一鎮,到吃的時候,在浮頭兒上再切上兩片細白脆嫩的鮮藕,吃到嘴裡甜香爽脆,真是兩腋生風,誠然是夏天最富詩意的小吃。

北平在春尾夏初白丁香紫籐花都燦爛盈枝、狂蜂鬧蕊的時候,餑餑鋪的藤蘿餅就上市了。要說好吃,藤蘿餅跟翻毛月餅做法一樣,不過是把棗泥豆沙換成藤蘿花,吃的時候帶點兒淡淡的花香,平常淨吃棗泥豆沙換換口味似乎滋味一新。還有一種是把藤蘿花摘下來洗乾淨只留花瓣,用白糖、松子、小脂油丁拌勻,用發好的麵粉像千層糕似的一層餡,一層麵,疊起來蒸,蒸好切塊來吃。藤蘿香松子香,糅合到一塊兒,那真是冷香繞舌滿口甘沁,太好吃了。可惜來臺灣二十多年,從南到北全是各色的九重葛,始終未見過一架藤蘿,不然蒸點兒藤蘿餅吃,那有多好呀!

根據民俗作家金受申先生的考證,北平各鋪戶門的款式格局,只有中式餑餑鋪,是保有元朝風格的。門口所掛的幌子,配有流蘇,飛金朱紅欄干,櫃檯兩邊山牆,五色繽紛的油漆彩畫,的確古色古香,跟別的買賣家氣氛不同。據說餑餑鋪粗細點心大小八件,早先有一百二三十種之多。北平人出遠門,給親戚朋友帶點兒禮物,北平甜點心總是少不了的土產。目前這些甜點心,在臺灣像不像三分樣,大概都能做了,可是有幾樣點心不是做得滿擰就是根本不會做。

先拿薩其馬來說吧!這是一種滿洲點心,麵粉用奶油白糖揉到一塊搓成細條,切成一分多長過油,再黏起來灑上瓜子仁青紅絲,一方一方,再切開來吃。真正的薩其馬有一種馨逸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