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北平

北平自從元朝建都,一直到民國,差不多有六百多年歷史,人文薈萃,在飲食服御方面,自然是精益求精,甚且踵事增華,到了近乎奢侈的地步。民國初年,四九城無論哪一類鋪戶,只要向京師警察廳領張開業執照,就可以挑上幌子,正式開張大吉了。當時夠得上叫飯館子的,最盛時約莫有九百多戶,接近一千家,真可以說是洋洋大觀,集飲食之大成。

說到北平的飯館子,大都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飯莊子。所謂飯莊子,全有寬大的院落,上有油漆整潔的鉛鐵大罩棚,另外還得有幾所跨院,最講究的還有樓台亭閣,曲徑通幽的小花園,能讓客人詩酒流連,樂而忘返;正廳必定還有一座富麗堂皇的戲台,那是專供主顧們唱堂會戲用的。這種莊館,在前清,各衙門每逢封印、開印、春卮、團拜、年節修禊,以及紅白喜事、做壽慶典,大半都在飯莊子裡舉行,一開席就是百把來桌。

北洋時期,有一年張宗昌在南口喜峰一帶,跟馮玉祥的西北軍來了一次直魯大交兵,結果大獲全勝,長腿將軍在高興之餘,要在南口戰場犒賞三軍,派軍需到北平找飯館。承應這趟外會,一合計要訂一千桌到一千五百桌酒席,買賣倒是一樁好買賣,可是大家只有你瞧著我,我瞧著你,彼此乾瞪眼,誰也不敢接下來。後來還是忠信堂的大拿(即大管事)崔六有點膽識,跟店東一合計,乍著膽子,把這號大買賣接下來了。桌椅方面倒不用發愁,在戰場上大擺酒筵,大家都是席地而坐,至於盛菜用的杯盤碗盞,因為數量實在太多,著實讓崔頭兒傷了點腦筋。後來他終於把城裡城外,所有跑大棚口子上的傢伙,全給包了下來,這個問題才算解決。可是炒菜的鍋,上哪兒去找那麼大的呀?到底人家崔六有辦法,他把北京城乾果子鋪炒糖栗子的大鐵鍋,連同大平鏟,一股腦兒都運到南口前線,當炒菜鍋用。當然炒蝦仁也談不到平底鍋,炒七鏟子半起鍋了。可是一開席,煎炒烹炸溜汆燴燉樣樣俱全,苦戰幾個月的阿兵哥,整天啃窩頭喝涼水,成年整月不動葷腥的老哥們,現在山珍海錯,羅列滿前,一個個狼吞虎嚥,有如風捲殘雲,一霎時碗底朝天,酒足飯飽,歡聲雷動。

南口大會餐,弟兄們這一頓猛吃,可就把忠信堂的買賣鬨起來了。後來只要是軍方請客,大家都離不開忠信堂。以上這段雖然是閒扯,但也可以說明當初北平飯莊子做生意,有多大魄力了。

北平飯莊子,雖然以包辦筵席為主,可是家家都有一兩樣秘而不宣的拿手菜,到了端午中秋或者是年根底下,才把認為可交的老主顧,請到櫃上來吃一頓精緻而拿手的菜。一方面是拉攏交情,一方面是顯顯灶上的手藝,炫耀一番。

以東城金魚衚衕福壽堂來說吧,端午節櫃上照例請一次客,準有一道他家的拿手菜「翠蓋魚翅」。北平飯莊子整桌酒席上的魚翅,素來是中看不中吃的。一道菜,一個十四寸白地藍花細瓷大冰盤,上面整整齊齊鋪上一層四寸來長的魚翅,下面大半是雞絲、肉絲、白菜墊底,既不爛,又不入味。凡是吃過廣府大排翅、小包翅的老爺們,給這道菜上了一個尊號,稱之為「怒髮衝冠」。話雖然刻薄一點兒,可是事實上確然不假,並沒有冤枉他們。人家福壽堂端陽節請卮的翠蓋魚翅,可就迥然不同了。這道菜他們是選用上品小排翅,發好,用雞湯文火清燉,到了火候,然後用大個紫鮑、真正雲腿,連同膛好油雞,僅要撂下的雞皮,用新鮮荷葉一塊包起來,放好作料來燒。大約要燒兩小時,再換新荷葉蓋在上面,上籠屜蒸二十分鐘起鍋,再把荷葉扔掉,另用綠荷葉蓋在菜上上桌,所以叫翠蓋魚翅。魚翅本身不鮮,原來就是一道借味菜,火功到家,火腿鮑魚的香味全讓魚翅吸收,雞油又比脂油滑細,這個菜自然清醇細潤,荷香四溢而不膩人。不過人家櫃上請客,一年一次,除非是老主顧,恐怕吃過的人還真不太多呢。

北城什剎海的會賢堂,因為什剎海是消夏避暑勝地,會賢堂佔了地利的關係,所以夏季生意特別興旺。究其實,這個飯莊子並沒有什麼拿手好菜,只是下酒的冷盤種類特別多,尤其是河鮮兒「什錦冰碗」,那是別家飯莊子比不了的。

據說會賢堂左近有十畝荷塘,遍種河鮮菱藕,塘水來源跟北府(北平人管醇親王府叫北府,也就是光緒、宣統的出生地)同一總源,都是京西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的泉水,引渠注入。因此所產河鮮,細嫩透明,酥脆香甜;比起杭州西湖的蓮藕,尤有過之。特別是鮮蓮子顆顆粒壯衣薄,別有清香。此外河塘還產雞頭米(又名茨實米,南方入藥用),普通雞頭,都是等老了才採來挑擔子下街吆喝著賣,賣不完往藥鋪一送,頂多採點二蒼子(不老不嫩者叫二蒼子),應付應付老主顧。剛剛壯粒的雞頭,極嫩的煮出來呈淺黃顏色,不但不出份量,藥鋪也不收,所以誰也捨不得採。可是會賢堂因為是供應做河鮮冰碗用的,越嫩越好,也就不惜工本了。

冰碗裡除了鮮蓮、鮮藕、鮮菱角、鮮雞頭米之外,還得配上鮮核桃仁、鮮杏仁、鮮榛子,最後配上幾粒蜜餞溫樸,底下用嫩荷葉一托,紅是紅,白是白,綠是綠。炎炎夏日,有這麼一份冰碗來卻暑消酒,的確令人心暢神怡。這種配合天時地利的時鮮,如果在台北大餐廳大飯店有售,價格一定高得驚人。

記得有一年夏天,熊秉三、郭嘯麓發起在會賢堂舉行一次消夏雅集。所有當時在京擔任過財政部總長次長的,如張弧、王克敏、曹汝霖、梁士詒、周自齊、高凌蔚、夏仁虎、凌文淵、王嵩儒等各路財神,一網打盡,結果給香山慈幼院捐了一筆頗為可觀的經費。這次消夏雅集,就是用會賢堂時鮮冰碗招來的財富,北平一家報紙曾把這次雅集改名叫「財神爺大聚會」,時鮮冰碗起名叫「聚寶盆」,可以說是謔而不虐的一個小玩笑。

地安門外的慶和堂,算是北城最有名的飯莊子了。他的主顧多半是住在北城王公府邸的,所以他家的堂倌,都經過特別訓練,應對進退都各有一手。他的拿手菜叫「桂花皮炸」(讀如渣),說穿了其實就是炸肉皮。不過,他們所用的豬肉皮都是精選豬脊背上三寸寬的一條,首先毛要拔得乾乾淨淨,然後用花生油炸到起泡,撈出瀝乾,曬透,放在瓷罈裡密封;下襯石灰防潮及濕,等到第二年就可以食用了。做菜時,先把皮炸用溫水洗淨,再用高湯或雞湯泡軟,切細絲下鍋,加作料武火一炒,雞蛋打碎往上一澆,撒上火腿末一摟起鍋,就是桂花皮炸。鬆軟肉頭,香不膩口,沒吃過的人,真猜不出是什麼東西炒的。

這個菜可以說是地地道道北平菜,台北地區開了那麼多北方館,您要是點一個桂花皮炸,跑堂的可能就抓瞎啦。

西城的飯莊子有聚賢堂、同和堂,妙在兩家同在西單牌樓報子街,相隔不過是幾步路。聚賢堂三面有樓有戲台(據說戲台是白虎台,男女名角都不願意在那兒唱堂會,怕出岔子),比較新式點;同和堂雖然沒有戲台,可是院落多,純粹老派兒,有幾個跨院花木扶疏,曲徑朱檻,知己小酌,如同在家裡請客一樣,毫無市井煙火氣。

同和堂有一道拿手菜叫「天梯鴨掌」,舍間跟他們交往多年,筆者也僅僅吃過一回。這個菜的做法,是把填鴨的鴨掌,撕去厚皮,然後用黃酒泡起來,等到把鴨掌泡到發漲,鼓得像嬰兒手指一般肥壯,拿出來把主骨附筋一律抽出來不要;用肥瘦各半的火腿,切成二分厚的片,一片火腿夾一隻鴨掌;另外把春筍也切成片,抹上蜂蜜,一起用海帶絲紮起來,用文火蒸透來吃。火腿的油和蜜慢慢滲過鴨掌筍片,非常濡潤適口,比起湘館的富貴火腿,本身已經厚膩飽人,再加上蜜蓮墊底,要高明多了。春筍切片,好像竹梯,所以名之曰「天梯鴨掌」。自從民國二十幾年歇業後,這道菜久已失傳,甚至提起菜名,都沒有人知道了。

聚賢堂拿手菜是「炸響鈴雙汁」。北平人雖然不講究吃明爐乳豬,但是盒子鋪天天都賣脆皮爐肉的,逢到郊天祭祖,更有用烤小豬祭祀的。響鈴就是把烤好小豬的脆皮回鍋再炸,就叫「炸響鈴」。自從有了屠宰稅,在北平想吃一回烤小豬,那麻煩可大了。這兒繳捐,那兒納稅,填表領證,跑東跑西,鬧了個人仰馬翻,還不一定準能吃到嘴,誰能為了吃,惹那麼多麻煩呀!再加上年頭不景氣,大家都沒有閒情在吃上動腦筋了,可是如果在聚賢堂擺席請客,還能吃得著炸響鈴。因為西單大街有一家醬肘子鋪,叫「天福」的,外帶肉槓,生意做出了名,每天都要烤幾方爐肉賣。當然不時碰到了薄皮仔豬,聚賢堂跟「天福」街里街坊,做了多少年買賣,紅白壽慶還過堂客(有喜慶事內眷往來叫過堂客),交往深厚。有炸響鈴這道菜,就是從「天福」勻來爐肉炸的,加上甜鹹勾汁雙澆,慢慢就成了聚賢堂的門面菜了。如果拿來下酒,比起炸龍蝦片的虛無縹緲,似乎有些咬勁,耐於咀嚼。

南城外本來也有幾個像樣的大飯莊子,後來由於各式各樣的飯館子愈開愈多,同時要唱堂會有正乙祠、織雲公所、江西會館,比一般飯莊子又寬敞又豁亮,後來陸陸續續撐持不住,關門歇業,最後只剩下一個取燈衚衕「同興堂」。要不是梨園行鼎力支持,也早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