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瑜序

兩年多以前,有一天聯合報副刊上看見一篇「吃在北平」,洋洋洒洒,連載三天。把所有的飯館子分了類,誰家有什麼拿手菜和秘密菜——年節招待老主顧的——以至微不足道的小館子,只要有些微可取之處的全包羅進去。真嚇了我一跳,讀過的有關故鄉的文章多了,可沒見過如此有系統,有內容的。不得不由衷的起敬,寫了一封信請報社轉給這篇大文的作者「唐魯孫」先生。沒多久,唐先生的回信來了,從此他來我往,彼此信到即覆。想不到離鄉背井二十六年之後,竟在報上找到了莫逆之交。可是誰也沒見過誰。

他的信與眾不同,字很小,十分的工整,一筆不苟的楷書,可是有幾個極普遍的字慣用古寫,一望而知他是位做事細心的世澤名門之後。過了大半年,我們見了面,雖是初會,其實早就是無話不說的老朋友了。這以後,他有空的時候就耍原子筆,我呢,也以此為消遣。彼時你一篇我一篇的寫下去和競賽一般。我在認識魯孫之前也常寫一點回憶故鄉的短篇,自從一看過他的文章之後,我立刻改了行,不再提北平往事,因為自愧不如,趁早藏拙。未幾,中國時報副刊上開了個「古往今來」的專欄,好幾位老友輪流寫些個「想當初」的稿子,但是讀者們常希望能跳出北平城牆之外,不要全限於一地。於是唐兄的筆鋒躍身一跳到了上海,到了法國,以至林語堂,武林技擊等,包羅複雜。誰也鬧不清他倒是專幹那一行的。反正他是現在的一位博學多聞的多產作家。

有人說他的這些資料從那兒來的,想必也有所本?我可以誠懇奉告他的資料全是他親自的經歷,由於記性好,所見所聞全忘不了。他不是找資科來寫的,而他寫的才是後世的資料。

唐兄初期的文稿中有關飲食的特別多——也許他興趣所在吧。他能以文字來形容烹調的滋味,好像老殘遊記中以山水風光來形容黑妞唱的大鼓一般。他寫的「吃」不是食譜,而是描寫的已成之菜。很有些讀者來書,有要跟唐師傅學手藝的,也有打算和他合開買賣的,還有位小妹妹提供他上那兒找紫籐的花好做藤蘿餅的。我也很希望他能寫出一部古今食譜大全來。

文章不怕長,可怕厭,令人越讀越厭,誰還肯看。魯孫的文全用北平話寫的,流暢而幽默,有時長一點兒可決不令人生厭,保證你越讀越有意思,而且會越讀越饞——此乃唐氏奇文之特徵,曠古文壇所初見。

從前施耐庵在家閒著沒事見,寫寫水滸傳,朋友們看了全說好,日後竟然流傳千古。魯孫的作品又快又多,日積月累兩三年來夠二十萬字了。承上秦兄的建議,乃分為「中國吃」和「南北看」二冊,一塊兒印出。但願它也像水滸傳一樣流傳萬世。

作序本該請位有地位、有名望的人大筆一揮,稱讚一番以光篇幅。沒有請無師自通的草莽作家——如在下者流——來作的。大概也以我同是暮年而改拿原子筆的同道之故,囑我來寫,實在愧不敢當。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