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肉粽

年輕時候記得長輩們常常對我們姐妹說:「女孩子要會蒸糕、包粽子,才能嫁人。」大概是從我在上海的童年,直到台北的少女時期吧,每逢年過節,總有長輩之中的什麼人在我耳根這樣子絮叨。那時候懵懂未明,對於男婚女嫁一類事理似懂未懂,最怕聽到別人提及長大要嫁人的話,不免有「掩耳每不喜」的心理反應。

父親的籍貫是彰化縣北斗鎮,母親是道地的府城台南人,我們的家卻從來也沒有在北斗及台南住過一天,總是在上海、東京,乃至於台北諸大都市漂泊著,不過,母親倒是無論在何地都讓我們嘗食著家鄉的口味,所以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對於家鄉每每有一種遙迢的嚮往。也或者竟是透過味覺的尋求,我們依稀曾擁有過屬於心靈的家鄉的吧。

過農曆年蒸製「菜頭稞」,端午節包「台灣肉粽」,遂成為記憶中我家年中行事的兩件要事。我清楚地記得,在上海日本租界的虹口江灣路,雖然我們不諳台語,只會講日本話和上海話,到了農曆五月季節,母親總是會不知從什麼地方弄來一大堆闊大的竹葉,用滬語指揮著兩個娘姨洗曬葉子,再用糯米包裹葷素各種餡料,製成美味的肉粽。那種內容豐饒多變化的鹹粽子,顯然與上海人喜食的只包裹一塊五花肉的粽子不同。娘姨們在我家住久後,也漸漸習慣我們的粽子,而不得不承認此勝於彼了。至於年幼的我們,一邊解開香膩的竹葉,心裡便充滿著好奇與期待。一口咬下去,吃到了肉塊,再一口咬下去,又吃到了香菇或蝦米……,那種口腹之饜足與心情的興奮,便即是節慶的歡愉;而如今回想起來,則又羼雜著許多人與事的記憶。流水一般逝去不回的記憶,竟又帶給我甜蜜中羼和著感傷的複雜情緒!

我開始參與家裡的包粽子工作,是在搬回來台灣以後。當時的我已進入中學,於讀書之餘,也逐漸對女紅烹飪一類家事有些興趣了,但家中一直僱有兩個女傭,所以也無甚機會進入廚房;惟端午包粽,往往需要勞師動眾,姐妹之中稍長者,總要被分派擔任一些工作。初時做一些傳遞竹葉一類較次要的工作,待累積三兩年經驗以後,始得真正學習包裹粽子。家裡人多,母親又往往在佳節分贈這種時鮮給親戚或父親公司裡的職員,所以每年端午節前三數日開始,家裡就會瀰漫一種帶有竹葉清香而復又濃郁的節日氣氛。雖然事隔多年,物事已非,只要閉目思往,那種熱鬧景象,乃至於撲鼻襲人的香味,總依稀可見可聞。

其實,我是結婚以後才會製作年糕包粽子的。

儘管市面上這類應景食物已經專業化,到處可以買到現成的貨色,但我嘗試自己製作,可能是想藉以找回年少時代的溫馨記憶也說不定。而在我自己也有了兒女之後,每值年節,則又在他們興奮的表情中,彷彿也看到往日的自己。

今年女兒也出嫁了。兒女都離家遠去,各自擁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新家庭,固然令我欣慰;但頓形寂寞的家,不免又使我於佳節當前備添思念。這些時日以來,我正猶豫不知今年端午節是否仍舊要大費周章包粽子呢?粽子包好了以後,又怎能讓遠方的兒女分享到粽香和屬於節日的那種氣氛呢?

或者於此不妨紙上作業,先假文字描述一番。

包粽子,先需準備者分二部分:一是包裹用的竹葉,有綠色葉片較窄而質地稍細緻者,又有淺棕色帶斑點略闊且質地頗堅韌者。常見台灣夜市或端午節家庭喜用後者;但我因為從小習慣吃食母親所製「台灣肉粽」係取用前者,便也習慣挑選綠色竹葉。至於我母親何以捨彼就此?當時只道是尋常,沒有想到疑問,如今欲追尋而不得。世事往往如此,怎不令人惋惜感慨!葉子無論取闊或選窄,都需用兩枚以包裹一粒粽子,故購買之際大略要事先有所預算。粽子的內容則又分二部分:一為糯米,一為餡食。糯米選擇顆粒完整而新鮮者為上。老式米店可以辨認,事實上,新鮮的糯米大致不會破碎不完整,至於超級市場所賣,視所標示日期即可為據。餡食,不外乎豬肉、香菇、蝦米、花生粒及紅蔥頭等,外加鹽、醬油、胡椒、沙拉油即成。

購自市場或雜貨店的竹葉,每常污穢多灰塵,故須於包粽子的前一夜先行浸泡沖洗乾淨,並選一通風處晾乾備用。前一夜所要準備的工作另有餡食的調味,諸如豬肉、香菇、蝦米,都先洗淨、切塊、醃漬作料,如此方能入味而久煮不失其滋味。

豬肉不宜太瘦,太瘦則吃食之際澀滯口感不佳;但太肥亦須忌,以其稍不合衛生之道,且油膩倒胃口也。通常我會選購肋條肉約莫二斤至二斤半,去皮不用。視其肥瘦如何,若太肥,則切除多餘的肥肉,粗切為條絲,先入鍋,以文火熬煉出油,供做炒製餡食用。肥瘦得宜之肉,先切成三公分左右之肉塊。台灣粽子的餡肉雖不如湖州粽子那樣巨大一片,但也不宜太瑣碎小氣,要之以紅燒肉塊大小為準則即可。每一粒粽子需用兩塊,此供做購買或備料之際的參考。

切塊後的豬肉,置於略深的大碗或鍋中,加入深色醬油、料酒、砂糖少許,亦可滴入香油數滴,最後撒一些胡椒末,即將諸種作料與肉攪拌均勻。至於各種作料用量,古人每稱調味寧淡毋鹹,淡可加鹽以救,鹹則不能使之再淡;然而粽子包妥後須在水中燜煮甚久,味道難免外溢而自然變淡,故宜較平時燒煮略重,方不至於煮熟後淡而乏味。

香菇宜取朵大而較為厚實者,沖洗去灰除砂後浸入溫水略泡,待微微變軟,即將其蒂切除;切下之菇蒂仍置回原先發泡用之水中,以令充分吐露出鮮味,留供調味用。香菇要斜刀切為三、四片,若朵粒小,或免切開,或對半切,以與肉塊大小相配稱為依準。至於每粒粽子約需菇片三、四,勿少於肉塊,亦可以視為其用量多寡之根據。浸泡後的香菇,以其飽含水分,先須擠乾,再拌和調味料。調味較醃漬豬肉為簡單,僅取醬油,及砂糖少許或略滴些微香油,以提味增加效果而已。

蝦米亦用中等以上大小較佳;太小者細瑣不足取。同樣洗淨,以淹過碗中蝦米之水,浸泡大約二十分鐘,便將水與蝦米分開。浸泡過久則蝦湯雖鮮,而蝦米發白且無味,故特須注意。蝦米無須調配作料,只要浸發後略予瀝乾備用,其湯亦十分鮮美,要留為餡食炒製時之作料。為了節省空間,不妨將浸泡香菇之水與此羼和入一稍大之碗中。蝦米的用量,則約為一粒粽子五、六隻程度。

最後,將花生米沖洗乾淨,浸入水中發泡使不至於太脆硬。花生是準備羼入糯米中之用,多寡隨意,半斤左右足供包二、三十粒粽子。選購已去皮膜者,可省時省力。

以上,為包粽子前一夜的準備工夫。其所以要提前準備,一者使主要餡食調拌作料隔夜,能夠充分入味,不致煮久即味道外溢;二者此類費事的烹調,分開兩次處理,既省力且較為輕鬆有餘裕的精神與興味,免得臨陣手忙腳亂,家人和自己都覺厭嫌,這是我掌廚的經驗及守則。各種調味妥當的餡食及作料,先置入冰箱內,便可以高枕無憂了。

次晨,竹葉都已乾淨,餡料亦自冰箱取出備用。首先要將糯米洗滌,稍稍浸水,時間約需一小時。我通常在早餐之前做好此工作,等用完早餐,洗好杯盤,甚至瀏覽報紙,正可以從容愉快地開始包粽子的工作。

取一大而深的炒菜鍋,最好是選用鐵鍋,傳熱較慢,但也較易控制火候,不像鋁鍋那麼容易黏鍋,且「一熱不可收拾」。鍋熱後,加入先前熬煉好的豬油、復添加素油若干。須視豬油之量而定,但炒粽子餡食要較一般炒菜味濃油重,故油量不妨多些。待油熱,即倒入紅蔥頭切碎粒者大約一飯碗。爆香之後,依序放入稍稍瀝乾的蝦米、香菇片,及豬肉塊。左手放入這些作料的同時,右手須不停以鍋鏟子翻炒各味。各物熱透傳出香味,遂將剩餘在碗底的作料倒入,均勻翻炒,復倒入發泡香菇與蝦米之水。再需要撒入精鹽小半匙,以及胡椒粉約滿一茶匙。初製時,往往害怕作料過重,味道太濃,待累積經驗後,心裡有數,膽量亦增,便不會畏首畏尾,儘管放心做去。

視鍋中的作料水分被翻炒漸收乾,即停火,盛出餡料。鍋中稍留作料亦無妨,更起火,再添素油約二大勺。油熱即傾入瀝乾浸泡好的花生米,用鏟翻弄數度,再傾入瀝乾浸泡過的糯米。此時,火宜由武趨文,以免米粒炒糊甚至焦乾;同時抓些鹽巴均勻地撒入鍋內米中。胡椒可以添增香辣的效果,所以亦不可缺。若恐怕鮮味不足,酌量加入些許味精,也無可厚非。用手指撮取而嘗食之,覺稍微鹹些,即表示達到所需要的配量了。米與花生在鍋中翻炒,因油與作料而呈現微微光亮且傳出淡淡香氣後,即熄火;但不必盛出。連鍋子端出,放在低處,以備取用。

餡料與糯米分別已炒好,即可開始包裹粽子了。這包裹的工作,乃是真正成敗的關鍵所在。台灣粽子與大陸北方、甚至江南的長型粽子不同,其形狀呈錐立之四角形。包得好的粽子,有稜有角,非常好看;但技巧不熟練的人包出來,往往沒邊沒樣,真個惡形惡狀矣!

包粽子的程序如下:先取大小相若的兩片竹葉,頭尾相反地重疊(左邊稍留一條沒有重疊的部分,以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