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二十五歲以前,沒有拿過鍋鏟,甚至連廚房都很少進去過的我,二十五歲結婚後,雖然初時只是兩個人的小家庭,畢竟是一家之主婦,中饋之事有賴我掌理,也就不得不面對現實,開門七事及無數瑣瑣細細佔據了日常生活的一大半時間。

記得從蜜月旅行回來的次日黃昏,我為迎接婚後第一天去上班的先生回家享用晚餐,忙忙碌碌淘米洗菜,接著想生爐火。當時台灣社會,一般家庭尚未有瓦斯爐,甚至煤油爐都不是普遍使用。未結婚時,偶爾看過女傭在後院用報紙、竹片等引燃炭火,但是沒有仔細研究過全部過程,所以自己操作起來,頗覺困難。新婚家庭的舊報紙本來就有限,我笨手笨腳地一次次嘗試,又一次次失敗。報紙燒光了,炭火依然沒有點著。煙霧薰出了眼淚,也引發了焦慮與羞愧。男主人準時回家時所見到的不是溫暖的晚餐,卻是一個流淚的妻子。

那時我仍在研究所讀最後一年,學位論文的撰寫雖然不容易,家居生活則又令我體會到人生更具體實在的另一面。於是,文字的人生與現實的人生並重,我於研究教學的工作之外,復認真經營衣食住行等日日的生計。累積多年的生活經驗,確實已大有別於新婚時的懵懂未明;其中於烹飪之道,固然為了應付三餐之所需,不得不特別花費精神,而且烹而食之之際,又往往能夠獲得當下立即的成就感,所以令我對之興味盎然。又由於親自烹調的緣故,宴席之上或朋友邀約,偶遇美味,便有研究、分析,而且效而效之的衝動。所謂「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其實,食而弗烹亦不知其道也。凡事總要親身經歷,方得深入體會,食道蓋亦如此。

我於烹飪,從未正式學習過,往往是道聽塗說,或與人交換心得,甚而自我摸索;從非正式的琢磨之中獲得經驗與樂趣。有時,一道用心調製的菜餚能夠贏得家人或友輩讚賞,便覺得欣然安慰。我們喜歡在家宴請朋友小聚敘談,而為了避免重複以同樣的菜式款待同樣的客人,不記得是何時起始,我有卡片記錄每回宴請的日期、菜單,以及客人的名字。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一方面避免讓客人每次吃到相同的菜餚;另一方面則可以從舊菜單中得到新靈感。

由於教書的關係,我有時會邀約學生到家中餐敘以瞭解課外的狀況。學生們偶爾窺見我成疊的菜單卡片,都會驚訝道:「老師做菜和作學問一樣!」至於記錄的小冊子落入熟朋友手中,則又不免於叫嚷:「這一道菜,我怎麼還沒有吃過?」而累積歲月,記錄菜單的卡片和小冊子,無論在份量和內容方面都顯著地豐饒起來。

年輕的時候,參加長輩的宴會,不甚能瞭解何以每當一道佳餚上桌,便有人道出不能吃食的道理,若非膽固醇過高,便即血糖不降,尿酸偏升等等,理由不一而足,卻總是圍繞著生理的問題而發;頗覺掃興。而今,自己年歲亦增,友輩之間飲食談說,竟也不知不覺間與往昔長輩們的話題相類。而費心耗時做出來的菜餚,已經不如從前那樣受到歡迎,有人舉箸猶豫,有人淺嘗即止,則又是另一種掃興。

歲月不饒人,舊時年少已皆鬢毛霜白,飲食一事即令人頗有今昔之慨歎,怎能夠不怵然驚心!事實上,近一、兩年來,我家居宴客的次數,顯然不似往年頻仍了。回想自己從不辨蔥蒜鹽糖到稍解烹調趣旨,也著實花費了一些時間與精力,而每一道菜餚之製作過程則又累積了一些心得,今若不記錄,將來或有可能遺忘:而關乎每一種菜餚的瑣碎往事記憶,對我個人而言,亦復值得珍惜,所以一併記述,以為來日之存念。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