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夢的足跡》游乾桂序

想像一下,有位朋友,在一個寧靜的深夜,跟你一字一句的宣布:他想脫離常人的作息,拋掉電視、電話、音響、大哥大,甚至房屋等等所有的家當,犧牲優雅的郊區生活,帶著家人漫遊世界一整年。

多數人的反應會是嚇了一大跳,然後問他:真的嗎?

再來也許會是瞠目結舌的說:「神經病」。

我的反應便沒有這麼激烈了,我明白,一個人從事一項出人意表的決定時,絕對有著私屬的理由,即便那些理由在別人看來,不堪稱做理由,但終究是一種真誠的自我面對。

這種人與心靈的對話,我懂!

就如同多年前,我支開待遇優渥的工作,無事一身輕的走在山野林間,過足了閒雲野鶴生活時,被人質疑,未免太過草率了一樣,少有人理解,我在做決定之前,曾經有過的心理爭戰,而決定的當下,正是雲淡風清的開始。

為什麼下了一個令人迷惑的決定?

我不是《休假一年》的作者大衛.柯恩,無法替他回答,但應該很接近我對生命的反省,即開始思索人的存在哲學,想想為何存在的話題等等,比如:

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活著的目的?

工作為了什麼?

生活的想望又是什麼?

處閒虛淨,透底反省,我的答案變得非常清明:我真的不想迷迷糊糊過一生——這個答案簡潔有力,在我心底翻騰成允諾,化約動力實踐優雅人生。

想想看,多久沒有享受如下的美麗溫馨的畫面:

.欣賞一道彩虹。

.觀賞海角漸次爬升的日出。

.沿著小溪散步,聽那涓涓溪流。

.坐在寂靜的樹林下吹風。

.參觀大師畫展。

.觸摸秋天的落葉。

.走在冬天霜白的林道。

.徜徉玫瑰花海。

.親吻清涼的微風。

.聞聞含笑花的香味。

.閒行沙灘,諦聽海濤。

.靜望野鳥覓食。

這些都是我曾經想過的生活,但是忙不停歇的轉輪,把貪婪、野心、慾望、擁有輾成迷亂,周而復始的趕走浪漫。

好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用錢養病,成了人生諷刺四部曲,一再的在每一個後現代人的身上應驗。

至於,生活是什麼?

就乏人問津了,或者根本沒機會搭理了。

心理學家說,四十歲之後,想什麼很重要!

想錢的人,會成為有錢人或者根本一文不名,即便有錢也沒閒,或者什麼都沒有;如果想的是健康、快樂、自由、時間與優質生活等等,則是富有的人,有一點錢,有很多閒,人生飽滿。

如果有一種生活可以形容,我樂於叫它:神仙生活!

四十歲,人生過一半,理應活得像神仙,你以為呢?

底下這些數字可以證明我的想法:人生苦短。

一個活了八十高壽的人,其實只活了:

.四一六○周。

.二九二○○天。

.七十多萬小時。

.四二○○多萬分鐘。

人生果真好短,時間不會重來,年輕力壯最終會是過去式,再來便是耄耄老矣;如果人都非死不可,我想活得美好、精采,像一齣雋永的歌劇,我不想學習別人說著,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流淚之類的話,長吁短嘆,後悔莫及。

用這種理由審視大衛.柯恩的決定,便不難懂了,我想他一定盼著,把生命變成一幅美麗絢爛的圖景,像個藝術家般,每天替人生彩繪一筆色澤繽紛的顏色,不後悔的看盡原始雨林與高山草原,即使必須越過深潭,在泥濘中邁進,也甘之如飴。

人生何處不驚奇,但驚奇處卻常隱在雲深不知處,需要每個人用「心」來發掘。我正是用這種心情,抉擇生命的第二階段,對我來說,那僅僅是生命轉彎的歷程,但轉個彎,反倒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更美好。

山謬.強森(S.Johnson)一直是我的偶像,他說:「過程才是真實的。」這句話長期被我供做圭臬似的信守著,熱情的過每一天。

日休禪師說:「我的一天是一生!」把一天當成一生來過,我猜才能過得刻骨銘心吧!

那是一種生命的準備,準備把人生過得好?

於是,大衛.柯恩準備好了,他於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五日出發,雲遊世界;我也準備好了,也於一九九六年二月一日出發,心情浪跡;每一天,歲月都搭載著喜悅、期望、希望與愛,準備譜寫美好的符碼。

你準備好了嗎?

別再談錢好嗎?它不在準備的行列,作家史蒂文生在一篇關於聖誕節的佈道詞裡就曾這麼叮囑:「賺得少一點,花得少一點。」現在聽來格外美妙,我好想在這之後再加一段話:「那麼時間多一點,生命長一點,人生美一點。」

你也許忘了赫舍爾(A.J.Hesechel)的忠言:「單純的存在,並不難,存在的很有意義,很難!」

《休假一年》堪稱是一本精神上的盛宴,它把「活著」這件事變得很有意義,也把我的腦子重新洗滌了一遍,再次肯定我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起碼三十八歲之後,我真的是為自己而活,不再只是個掉進錢坑裡的錢奴。

最末,我想借用意義治療大師弗朗克(V.Frankl)的話做個結語:「懂得為什麼活著的人,無論什麼樣的生活都能演得精采。」

你活著,這點我是確定的,但不知是否活得很有意思?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作家)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