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其美麗而神秘的錯鄂湖鳥島,最先在《陝西畫報》以六個頁碼的篇幅刊出以後,很快編輯部就紛紛收到讀者的來信,對此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此後,我把作跨頁的一張黑白照片連同新聞說明短文寄給了《人民日報》海外版參加「祖國新貌」攝影比賽,不想這張照片獲得了此次比賽的一等獎。緊接著照片和新聞短文又以不同形式在《人民日報》國內版和海外版上刊登了三次。負責這次比賽的《人民日報》海外版攝影部的徐建中同志看過這期畫報以後,還特別向我約稿,準備以鳥島探密發一期整版畫刊。這期畫刊出後,影響也很好。第二天上午,海外版編輯部就接到了《民族畫報》的同志打來電話,說是對刊出的照片和文章內容很感興趣,並詢問作者的情況,準備繼續向我約稿。後來,我把其他藏北的稿子寄給他們,如期刊登出來。
一年以後,在陝西戶縣召開全國攝影理論年會,吃早飯的時候,吳峻向《人民日報》攝影部主任蔣鐸同志介紹我,蔣高興地說:「認識,認識。」並說那期畫刊的文章寫得很生動。然而,真正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坐落在廣袤無垠的藏北高原上的美麗而神秘的錯鄂湖鳥島,是我以不同的新聞形式,在不同的報刊上第一次向外界介紹出去的。而在此之前,它竟是那麼的默默無聞,無人知曉。我的這次報導,不論是在新聞界,還是在科學領域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兩年以後,西藏政府又對錯鄂湖鳥島組織了科學考察,考察中發現,原來島上的棕頭鷗群不見了,該島已被大量地中海來的黑頭鷗所佔據。這樣一來,此島更增加了一層神秘色彩和科學之謎。在以後又有日本鳥類學家對錯鄂湖的鳥島進行了科學考察。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首次向外界宣傳報導的結果。作為一名記者,為此我感到萬分的高興和幸運,而作為記者生涯,這也是一件永遠值得我懷念的事情。
在考察中,我只是偶爾聽說過一些有關藏北高原上存在金絲犛牛神話的傳說。金絲犛牛,是指渾身長著黃色長毛的一種野犛牛。因數量極少,又遠離人群,很不容易見到,故而老輩的藏北人都把牠作為傳說中的犛牛。過去,西藏有關部門曾對此進行過科學考察,均未發現金絲犛牛的存在。一時間以為該種類的犛牛已經斷種,不復存在。
繼我們的藏北科學考察之後,動物研究所的馬成波同志又參加了一次藏北野生動物專項科學考察。在藏北的日土縣境內很偶然地發現了七八頭的金絲犛牛。牛群見人後迅速逃跑,還有兩頭幼牛混於其中。金絲犛牛的奔跑速度很快,在半荒漠的原野上,考察的卡車曾拚命追趕,仍未能拍攝到圖像更大些、更清晰一些的畫面,牛群翻過一道土坡,很快逃出了攝影機的視線。我是在馬成波家裡看到金絲犛牛錄影的,通過和馬成波的進一步交流,對金絲犛牛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從圖像上看,金絲犛牛就個體而言,並無什麼特殊之處,只是毛色不同而已。而且金絲犛牛在逃跑時,並不分散,群體緊緊依靠在一起,顯然,馬成波這次拍攝到的圖像資料儘管清晰度不高,仍顯得十分珍貴。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可證明該物種存在的材料。長期以來,牠只是作為藏北高原上的傳說而存在的,如今,這一傳說終於被科學加以證明,牠的突然出現,導致國家尚不能對牠作出進一步的定性和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