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二、土耳其人的生活方式、遷移過程和征戰行動(980~1038 A.D.)

現代的亞洲處於人口減少的狀況,政府和農業的正常運作只限於城市附近的地區,距離遙遠的鄉村被放棄給阿拉伯人、庫德人和土庫曼人的游牧部落。土庫曼人有兩個主要的分支,分別從裏海的兩岸向前發展。位於西部的聚落集結著4萬士兵,東部顯然很少接觸外來的旅客,但是這部分的實力更為強大,人口更多,數量增加到10萬個家庭。在文明開化的民族當中,他們保存著西徐亞原始的生活方式,隨著季節的改變遷移他們的營地,在毀棄的皇宮和寺廟裡放牧牲口。羊群和牛隻是他們僅有的財產,圓形的帳篷上面覆蓋著毛氈,按照旗幟的顏色非黑即白。羊皮外衣是冬季的穿著,棉布的長袍是夏天的服裝,男子的面孔飽經風霜,看著極為兇狠,婦女的容貌非常柔和可愛。他們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維持尚武的風氣,並不斷演練,習慣於騎馬的戰鬥方式,相互之間以及與鄰人之間經常發生爭執,可以展現出英勇的氣概。他們付很少的貢金給土地的領主,取得放牧的許可,但部族的審判權掌握在酋長或長者的手裡。

東部的土庫曼人是最古老的種族,首次遷徙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紀。在哈里發的式微和部將處於戰力弱勢的狀況下,錫爾河這處天塹經常受到侵犯,或贏或輸的寇邊以後,有些游牧的部落接受了伊斯蘭信仰。河間地區和卡里斯姆有廣闊的平原和怡人的氣候,他們在這裡得到自由紮營的權利。土耳其人的奴隸渴望登上寶座,對這種遷徙的行動加以鼓勵,可以徵兵充實部隊的戰力,使他們的臣民和敵手產生敬畏之心,保護邊疆,對付突厥斯坦更為粗野的土著。這些策略為伽色尼王朝的馬哈茂德所濫用,已經超過前代所發生的案例。塞爾柱人有一位住在布卡拉地區的酋長伊斯梅爾,使馬哈茂德得到教訓知道自己犯了錯。蘇丹想要知道,究竟能獲得多少人員才可以滿足軍隊的要求。伊斯梅爾回答道:「要是你派人將這樣的箭矢送一支到我們的營地,就有5萬人騎在馬上聽候差遣。」馬哈茂德繼續說道:「要是這個數目還不夠用怎麼辦?」「送第二支箭矢到巴里克旗,就會再增加5萬人。」伽色尼的蘇丹掩飾住焦急的神色說道:「但是,如果我堅持要求全部兵力,包括你的親屬所擁有的部落,那又該怎麼辦?」伊斯瑪最後回答道:「將我的弓送過來,等到傳檄四方,就有20萬人馬聽從召集的命令。」馬哈茂德對他們之間堅定不移的友情還是感到憂心忡忡,就把最讓人感到難以處理的部落遷移到呼羅珊的腹地,利用阿姆河的阻隔將他們與親人分離,並從四面八方圍住聽命的城市所建的城牆。但是這片領土成為誘惑的目標,並沒有使他們感到懼怕,只要伽色尼的蘇丹離開國內或是死亡,統治的強制力量立即鬆弛下來。牧羊人變為強盜,成群的流寇聚集起來就是征服者的軍隊,哪怕是遙遠的伊斯法罕和底格里斯河地區,波斯人同樣感受到掠奪寇邊的痛苦。

土庫曼人就勇氣和人數來說,與亞洲最傲慢的統治者相比較,絕不會自嘆不如也不會心存畏懼。馬蘇德是馬哈茂德的兒子和繼承人,長久以來忽略明智的「奧姆拉哈」提出的勸告。他們一再勸說:「你的敵人最初只是一群螞蟻,現在已經變為小蛇,要是不趕緊將他們徹底消滅,很快就會成為長著毒牙的巨蟒。」經過反覆不斷的休戰協定和敵對行動,他的部將有時被擊敗,有時獲得局部的勝利,最後蘇丹親自率領部隊進軍對抗土庫曼人,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蠻族發出野性的叫囂和不成章法的奔襲。波斯的歷史學家說道:

馬蘇德身陷敵軍陣列之中,單獨對抗手執利刃的人潮,展現出超人的神力和無畏的行動,過去從來沒有一位國王有如此英勇的表現。只有少數幾位朋友為他的刀劍和作為激起高昂的士氣,追求榮譽的決心更加強了他們的鬥志,拼盡全力支持君主的出擊。他只要揮舞致命的長劍,敵人不是被砍倒在地,就是急忙向後退走。但是就在勝利即將來臨的時候,厄運隨後而至,當他環顧四周的狀況時,發現除了他親自指揮的團隊以外,全軍都在爭先恐後四散逃走。

有些土耳其人出身的將領出於怯懦或反叛而背棄伽色尼王朝,在岑德坎 會戰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牧羊人的國王在波斯建立他們的朝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