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八、羅馬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對使徒聖墓的崇拜(590~604 A.D.)

在公元6世紀即將結束之前,羅馬受到倫巴第人的武力威脅和希臘人的獨裁統治,我們再次探索它進入最悲慘時期的命運。 帝國中樞的轉移和行省先後喪失,公眾和私人的財源消耗殆盡。地球上那顆高聳的大樹,陰影下曾棲息無數的民族,現在被砍掉枝葉,留下光禿禿的樹榦在荒涼的地面任其枯萎。奉有派令的大臣和傳送捷報的信差,再也不會在阿庇安或弗拉米尼亞大道上相遇,隨時都會遭到倫巴第人帶著敵意的襲擊,引起持續不斷的恐懼。在一個權勢極大而又安寧的首都,居民沒有焦急不安的心情,才會去遊覽鄰近地區的花園,並在想像中隱約繪出羅馬人的苦難狀況:他們渾身戰慄地打開或關上城門,從城牆上看到燃燒中的房屋,聽到他們的同胞哀鳴的聲音,像狗一樣被成對綁在一起,被拖著越過高山渡過大海,到遙遠的國度去當奴隸。農村生活如果處於這種時時緊張的狀況就沒有歡樂可言,更沒有心情從事農耕的工作。羅馬的平原很快變成可怕的荒野,只有貧瘠的土地、污穢的水流和充斥著傳染病的空氣。世界的首都不再吸引好奇和進取的民族前來此地,但是機遇或需要使得外鄉客漂游而至,會帶著驚懼的心情觀望空洞而荒涼的城市,禁不住要問起元老院和人民在哪裡。

在雨水過多的季節,台伯河高漲溢過堤岸,洶湧的狂流衝過七山之間的谷地。洪水過後留下停滯的水坑就會產生時疫,傳染的速度真是驚人,在懇求上天賜福的莊嚴遊行隊伍中,一個時辰之內竟有80個人當場死亡。 社會要是鼓勵結婚而且願意勤奮工作,很快就可以補足瘟疫和戰爭造成的損失,但是大部分羅馬人陷入毫無希望的貧窮之中,逼得要過獨身生活,人口減少很快成為舉目可見的現象,就是熱心的人士也會產生悲觀的想法,害怕人類有一天遭到絕滅的命運。 然而市民的數量仍舊超過所能獲得的穀物,供應的食物來源不穩定,完全靠西西里或埃及的收成。帝國一再發生饑饉,顯示皇帝對遙遠行省抱著事不關己的心態。羅馬的建築物面臨毀壞和傾圮,洪水、風暴和地震使腐朽的結構很容易倒塌,具有優勢地位的僧侶看到古代文物受到摧毀,感到幸災樂禍得意忘形。 一般人都相信是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破壞廟宇,毀棄都市裡的雕像,是這個蠻族下達命令,將帕拉丁圖書館燒為一片焦土。關於他那荒謬而可惡的宗教狂熱,李維的歷史記載可以拿來作為獨特的標誌。格列高利的著作對於古典文化表現出難以克制的厭惡,有一位學識淵博的主教,曾經擔任過文法教授,研究拉丁詩人的作品,把朱庇特當成基督一樣來讚揚,他給予最嚴苛的批評。但是有關他那瘋狂破壞的行徑,證據不僅可疑而且到近代才出現。和平女神廟或是馬塞盧斯劇院經歷多少代的風吹雨打,才慢慢損毀。在沒有受到教會獨裁控制的地區,禁書的限制會使維吉爾和李維抄本的銷路成倍增加。

要是羅馬無法受到一個重要原則的鼓勵,重新恢複昔日的榮譽和權勢,就會像底比斯、巴比倫和迦太基一樣從地球上消失。眾人接受含意模糊的傳說,兩位猶太導師分別是漁夫和帳幕工匠,在尼祿的賽車場遭到處決,他們那不知真假的遺骸500年後成為聖物,被當作基督教在羅馬的保護者受到頂禮膜拜。東部和西部的朝聖客紛紛來到聖地的門前,使徒的神龕為奇蹟和畏懼所守護,虔誠的正統基督徒在接近崇拜的對象時,難免心中忐忑不安,唯恐因觸摸聖徒的遺體而喪生,因多看一眼而帶來危險。即使有人出於非常純正的動機,擾亂了聖所的安寧,也會看到令人驚畏的幻象,甚至受到暴斃的懲罰。有位皇后提出無理的要求,想要奪走羅馬人最神聖的珍寶——聖保羅的頭骨,羅馬人用無比厭惡的態度加以拒絕。教皇非常肯定地表示,包裹遺體的亞麻布都是聖物,身上的鐵鏈銼下來的鐵屑,無論弄不弄得到手,都具有同樣神奇的力量 ,這一切或許都真實不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