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江孜懷古】

回首遠眺江孜宗山堡,傲然挺立在綿綿陰雨中,山和城堡渾然凝聚成一座巨大的雕塑,就像一位英勇的戰士,在無聲地向世人宣告他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的決心。

在我的心目中,江孜永遠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電影《紅河谷》中美麗的年楚河風光和江孜軍民英勇抗擊英帝國主義的壯舉,想必每位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想到我真的有幸到訪這座英雄城。

我們驅車離開日喀則後,便進入年楚河畔的沿江公路。透過車窗,眼前是大片豐收在即、並發著微黃色的青稞麥,其間夾雜著紫色的蠶豆花,這幅田園美景在雪域高原的確很少見到。我們今天的目的地江孜縣就座落在年楚河流域這片土地肥沃的廣茂平原上。江孜,藏語意為「勝利頂峰;法王府頂」,古城江孜已有七百多年歷史,這裡地理位置重要且物產豐富;長久以來,江孜成為佛教徒、商賈及遊人雲集的地方。我們一行於下午抵達江孜,此時天空下起綿綿細雨。我們所住的江孜縣木材加工廠招待所三樓的天台正對著江孜宗山堡。一個世紀以前,就是在這裡,英勇的江孜人民奮勇抗擊入侵的英軍,譜寫了中華民族抵抗外侮的最壯烈詩篇。在宗山堡下矗立著一座紀念碑,透過濛濛煙雨望去,上面所寫的「江孜宗山英雄紀念碑」幾個字清晰可鑒。走進宗山堡,裡面的陳列也因時光流逝而所剩無幾,但當年抗英的炮台猶在,上面那場戰爭的印痕尚依稀可見。

英國,這一老牌殖民主義國家自佔領印度後,以此為跳板,一共發動過兩次侵略西藏的戰爭;尤以1904年那一次規模最大。戰爭的起因是沙皇俄國與英國爭奪在西藏的特權,俄國間諜德爾智在拉薩散佈佛教的樂土在俄國,沙皇本人就是佛的轉世等謠言。這竟然成為英國人入侵西藏的借口。不過那場戰爭也實在是滑稽,從一開始英國人就師出無名,他們向西藏的行進也是鬆鬆垮垮。進入西藏後,他們甚至停下來過了一個愉快的聖誕節。他們在那裡鬧了三個月,清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也沒有派兵加以阻擋。這場戰爭的主要策劃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榮赫鵬上校。但在當時,他和另一位帶兵的將軍爭奪英軍的控制權,結果使英國士兵也搞不清究竟誰是領導。就是這樣一支連誰是主帥都弄不清的軍隊卻一路開向了拉薩。對這支孤軍深入且缺乏糧草的部隊,稍有軍事常識,就能將他們全殲。可是當時清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卻沒有能採取得力措施。只是在攻佔江孜的時候遭到了江孜軍民的頑強抵抗,電影《紅河谷》就描述了那段戰爭史。由於當時藏族軍民尚未裝備洋槍快炮,不幸戰敗,三千軍民壯烈犧牲,血染宗山炮台。之後,這群烏合之眾一直打進拉薩,佔據拉薩達七個星期之久。

英軍進入拉薩後,十三世達賴喇嘛被迫北逃,當時的清政府駐藏大臣有泰竟帶著牛羊酒肉去慰問侵略者。由於拉薩無主,榮赫鵬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想找個人來談判也找不到。而且他與那個將軍的名分也未定,他悲觀極了,覺得前途渺茫。這時那個將軍決意撤兵,於是,最滑稽的一幕出現了:榮赫鵬向英國政府抱怨說,如果真要撤兵,他只有向中國政府請求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現在看來,那場戰爭實在是一齣鬧劇,一支沒有統帥的烏合之眾,在一群昏聵無能的人的注視下,長驅直入,到最後,被侵略的反去慰問侵略者,而侵略者又要向被侵略的一方尋求保護。

屈辱的歷史早已隨時光飛逝而化為塵埃,唯有江孜宗山堡永遠化作歷史豐碑留給後人。狼煙雖盡,雄姿猶存,令瞻仰者倍感國家強盛和藏漢民族團結之重要。

在江孜還有一個重要的宗教名勝就是白居寺。從江孜宗山堡出來沿縣城主要街道步行20分鐘,就來到這座典型的塔院結合的藏傳佛教寺院。白居寺是由江孜法王饒丹貢桑帕與一世班禪凱珠傑共同主持修建,其主殿從1418年至1425年,歷時八年而建成。當時西藏的各教派勢均力敵、分庭抗爭,使得格魯、薩迦和夏魯三個教派能夠和平共存於一寺,這也是白居寺的獨具特色之處。花30元購好門票,進入白居寺,遠遠可望見白居寺周圍及其後山上均建有高大的圍牆,每隔一段還有敵樓,頗似內地的萬里長城。這樣的建築構型在西藏地區的確少見,可能當時的江孜宗地處戰略要地,作為江孜宗重要宗教政治場所的白居寺,必須要有自身防禦能力的緣故。進入白居寺的主殿,首先有一種陰暗、陳舊的感覺,只有酥油燈閃著昏黃的光亮,使整個大殿顯得撲朔迷離,神秘莫測。大殿內掛滿了各式唐卡,這又是白居寺的另一大特色。大殿正中主供一尊高近八米的佛祖釋迦牟尼銅像,兩側密密麻麻排滿了書架,高達殿頂。隨手翻開其中一頁,上面黑底金字,寫滿了看不懂的梵文和藏文佛經。大殿兩側是供有諸護法神的配殿,在昏暗的大殿中,這些面目可憎的護法神給人一種莫名的恐懼感。從狹窄的樓梯上到大殿二層的羅漢殿,裡面呈列了幾十座形態各異的泥塑羅漢。雖然這些雕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但因年代久遠,表面顏色古舊,上面落滿了灰塵,令人深感白居寺曾經經歷過的歷史滄桑。

白居寺的規模雖然要比我所見過的許多西藏寺院要小,但其中的壁畫非常有特色,甚至要比在有「第二敦煌」之稱的薩迦寺內的壁畫還要豐富多彩。在嚮導格桑的介紹下,我們仔細欣賞了白居寺各殿及迴廊內的壁畫。這些壁畫題材十分豐富,人物也千姿百態,置身其間彷彿進入了神奇的佛教世界迷宮。壁畫所描述內容包括佛教及佛本生故事、歷史人物、顯密二宗等無所不有,其中密宗壇城壁畫也是我在西藏所見過最豐富的。白居寺的壁畫也和它的殿堂佛像一樣,因年代久遠,大都斑駁陸離,更令人難以辨認。只是在其配殿一大片描繪天葬過程的壁畫前駐足良久,聽著嚮導講天葬的來歷和過程,看著壁畫上生動描述的逝者被肢解的圖案,倍感藏民族的宗教文化神秘莫測。

白居寺內另一個非常著名的建築就是吉祥多門塔,亦稱「十萬佛塔」。吉祥多門塔是在白居寺建成後的第三年,即1427年開始修建,歷時九年完成。吉祥多門塔從下而上,由塔基、塔腹、塔瓶、十三法輪、寶蓋、金鐘組成,外牆為白色,每層塔腹和塔瓶都有由彩色修飾的飛簷。這座吉祥多門塔建造得極具特色,與其左側的白居寺渾然天成,相得益彰。據說這座塔院結合建築物代表了十四世紀中葉後藏地區典型的建築樣式。從吉祥多門塔東側被稱為「入大解脫城門」進入塔腹,發現裡面結構非常複雜,幽廊回轉、殿中套殿。塔內部共五層,不論是迴廊還是殿內的牆壁上都繪滿了各式各樣的佛像。與白居寺主殿壁畫題材不同的是,在整座塔內幾十座殿堂內,除一層西部的淨土殿和東部的兜率殿,分別繪製了西方淨土和彌勒佛本生傳記畫面外;其餘各部位均按密宗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次遞繪製了諸佛菩薩像。塔腹內五層建築物中的壁畫佛像和供奉的泥塑佛像多得數不勝數,據有心人數過,多達三萬尊,其中第五層多達一萬八千多尊,不愧有「見聞解脫十萬佛塔」之稱。不過,我提出疑問,為什麼僅有三萬多尊佛像就敢稱「十萬佛塔」呢?嚮導格桑解釋道,在吉祥多門塔內除了壁畫佛像和泥塑佛像外,到處都擺著一種被稱為「嚓嚓」的巴掌大小的黃泥塑佛頭像。因為不起眼,常常不為人注意。這「嚓嚓」可是大有來歷,按藏族的傳統習慣,許多人死後要進行天葬;在天葬過程中,全身所有部位都要被肢解、剁碎,餵兀鷲,唯獨要保留頭蓋骨,進行火化,並將獲得的骨灰與黃泥和好,用模具壓製成「嚓嚓」,並由親人送到寺院供奉,以求逝者在天堂仍然能夠獲得佛祖的保佑。吉祥多門塔建成已有七十餘年,日喀則地區的廣大佛教徒不斷來此朝拜,在此累積的「嚓嚓」遠遠超過十萬,將吉祥多門塔稱為「十萬佛塔」一點都不過分。

清晨,天空的雨還在下個不停,我即將離開江孜古城,雖然在此僅停留了一天時間,但是我深深地對這裡的一切充滿了敬意。回首遠眺江孜宗山堡,傲然挺立在綿綿陰雨中,山和城堡渾然凝聚成一座巨大的雕塑,就像一位英勇的戰士,在無聲地向世人宣告他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的決心。我揮揮手,再次向英雄的城市告別,願她精神永存,並永遠激勵國人為國家的強大而奮發上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