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探訪拉薩三大寺】

這裡是大昭寺外那些藏族百姓經過長途跋涉、甚至一步一個等身長頭,用自己身體仗量出來的漫漫朝聖之路的最終目的地。當他們抬起飽經風霜雨雪的頭顱,凝目仰望時,金光閃閃的佛祖正微笑著,以其無窮的慈悲和無盡的智慧加庇每一位渴求幸福的生命。

七月末的拉薩,正值雨季。在一個細雨霏霏的午後,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來探訪在拉薩最賦盛名的千年古剎——大昭寺。從所住的八朗學旅館向西步行十分鐘,左轉進入八廓街,隨著絡繹不絕的人流,就來到了大昭寺的正門口。猛然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眾多衣衫襤褸的人,奮不顧身地朝地下撲去,並向前一滑,全身匍匐在石板地上;並重複著這一最能表達他們虔誠的「叩長頭」動作,全然不顧地面的泥水;為了自己的信仰,也許這些人已經用這一動作走過萬水千山。這一刻,我被深深地震懾了,我甚至不敢從他們面前經過,只能從旁邊「溜」進大昭寺。在天井式院落裡,擠滿了正在義務打掃地面和擦洗酥油燈碗的藏民,再往裡走是長長的酥油燈群和轉經甬道。我也學著藏民去轉動那碩大的轉經筒,結果弄了一手酥油。那一天,我非常幸運,因為大昭寺管務會主任尼瑪次仁——一位博學的喇嘛,親自接待了一個內地教育界訪問團,我則跟在後面,被上了一堂生動的西藏歷史和宗教課。

大昭寺始建於公元七世紀中葉。在松贊干布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爾的尺尊公主之後,由文成公主夜察天象,日觀地理,據五行相生相剋之理親自主持創建,寺中原本供奉由尺尊公主請來的釋加牟尼八歲等身「不動金剛像」。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建築。在尼馬次仁的引導下進入大昭寺的主殿,只見兩側分別供奉著巨大的蓮花生大師和強巴佛(即未來佛,亦稱彌勒佛)塑像。在主殿大經堂中一共供奉了兩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塑像、一座觀音塑像和三座未來佛塑像。佛經中記載,未來佛彌勒是由釋迦牟尼親自預言,將在佛祖本人圓寂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成佛,從兜率天宮降臨人間,引渡眾生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每年藏歷正月二十五都要在大昭寺舉行祈願大法會,祈求彌勒佛早日降臨人間。大經堂內千年古柱依然佇立,在樑柱上,多有雕刻,圖案生動,尤其在殿廊上的初簷與重簷間,排列著108個人面獅身伏獸,造型獨特。環顧主殿牆壁,滿繪壁畫,技法高超,所繪人物栩栩如生,且反映出西藏不同時代的畫風。所繪內容主要為佛本生故事、各種佛、菩薩;除此之外,還有文成公主進藏的情景、修建大昭寺的過程、松贊干布在布達拉宮內舉行歡慶的場面等。

圍繞在大經堂四周的是小佛堂,尼瑪將我們引至位於大經堂正中的釋迦牟尼佛堂,並介紹說,這裡是大昭寺的核心,供奉的是唐朝文成公主於公元641年帶進藏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如意寶塑像」,藏經稱為「覺臥釋迦牟尼」。據佛經記載,這座塑像由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由信徒根據佛祖的姑母口授佛祖12歲時的形象塑造而成,並由佛祖親自主持開光加持,因此無比珍貴,被稱為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像,廣大佛教信徒無不以今生能夠親見、拜得為最大的福報和解脫。這裡也是大昭寺外那些藏族百姓經過長途跋涉、甚至一步一個等身長頭,用自己身體仗量出來的漫漫朝聖之路的最終目的地。當他們抬起飽經風霜雨雪的頭顱,凝目仰望時,金光閃閃的佛祖正微笑著,以其無窮的慈悲和無盡的智慧加庇每一位渴求幸福的生命。尼瑪講到此處,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被這種完全徹底的信奉感動得情不自抑,熱淚盈眶,在此駐立良久,雙手合十,默拜繼而伏地膜拜。據尼瑪介紹,本來大昭寺是用來供奉由尺尊公主請來的「不動金剛像」。後來因松贊干布去世後,唐朝與吐蕃發生衝突,存放於小昭寺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如意寶塑像」被封藏。後由唐朝來的金城公主重新將「如意寶塑像」請進大昭寺,而將「不動金剛像」供奉在小昭寺,可惜在文革中,那座佛像被攔腰截斷,後經修補,但仍是佛教界的一大損失。走出大昭寺,此時我心潮澎湃,我雖不信佛,也以今天得見佛祖的真身而感到無比的欣慰。

為了去哲蚌寺,我特地起了個大早。經過與的士司機一番討價還價,以15元成交。汽車駛往拉薩西郊的更培鄔孜山,這座山的南坡,就座落著由宗喀巴大師的第子絳央卻傑創建的格魯派最大寺廟哲蚌寺。「哲蚌」意為「米聚」,象徵繁榮。當我們接近哲蚌寺時,發現已經有很多朝佛的藏民行走在山間小路上。哲蚌寺規模非常宏大,從遠處望去,鱗次櫛比的建築群舖滿山坡。花25元買張門票進入寺內,這裡巷道縱橫,簡直像一座城鎮。走進哲蚌的中心建築——措欽大殿(內地稱大雄寶殿),只見在室內主要供奉的大白傘蓋佛母塑像,週身手臂無數,每個手臂上都有一個眼睛,表明她神通廣大,能庇護眾生。殿中佛像眾多,主要還是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佛;他們個個神態逼真,造型生動。而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強巴童卓佛,這是未來世紀的主佛,據說拜見到佛的尊容,能加持佛的神力,普渡眾生出苦海。措欽大殿四周還有很多被稱之為扎倉的建築物,實際這就是佛學院,來自藏、甘、青、滇、川等地的喇嘛要在此學習宗教、歷史、文化和藏醫學。離開時,回首仰望這座古老的寺廟,只見掩隱在綠樹叢中的金頂在正午的陽光下閃耀,與藍天白雲交相輝映。

色拉寺位於拉薩北郊的色拉烏孜山下,「色拉」意為野玫瑰,色拉寺由宗喀巴弟子釋迦耶善於1419年主持創建,其規模略小於哲蚌寺。探訪色拉寺是我從阿里回來後才實現的。當時被幾位遊伴拉著去色拉寺後山的天葬台,但到達山腳下又猶豫起來。因為在往返阿里的路上,我通讀了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之書》,此時意識到自己的獵奇心理,有背於藏傳佛教對死亡賦予的最神聖的尊嚴,最終也沒敢再上去。正是在這樣的心情下,我只從色拉寺的措欽大殿和周圍的幾大扎倉草草而過。在後山的石崖上發現有很多形象生動的巖畫,令我多駐足了一會兒。

很後悔沒有去被稱為格魯派寺院之首的甘丹寺。甘丹寺位於拉薩東47公里的達孜縣境內,由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於1409年親自主持創建。甘丹寺不幸在文革中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幾成一片廢墟,竟連宗喀巴大師的肉身也被毀掉,據說當時仍栩栩如生。經過多年的修復,也不知道現在甘丹寺恢復得如何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