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空間與時間

——你的空間換走了我的時間

父親是非常愛他的工廠,非常盡忠職守的。

「七七事變」之前,「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即已成立。日本兵車肆無忌憚地在北方鐵路線上絡繹不絕,車尾架著高射槍炮。日本軍艦也明目張膽地開入海河停泊。塘沽的久大、永利兩廠在日軍虎視眈眈之下,已深知這局面的緊張和前途的險惡。南遷的打算早在醞釀之中。機警的、來自南方的高級職員,自那時起,即已把眷屬悄悄送回南方;有些職員也已不聲不響地離去,以保自身的平安。

日本對華北最有野心的可能就是塘沽這久大精鹽和永利純鹼兩處工廠。這兩廠的產品、設備及規模,對日本極具重要性。

日本如果沒有華北的鹽,它的曹達工業不能成立。而更重要的是軍需業,如毒氣、火藥、炸藥原料等等,都需要鹽。

此外,日本也非常仰賴華北的煤和棉,來維持他的製鐵工業和紡織工業。過去日本所需的棉也大部分都是從遙遠的非洲進口。

「七七事變」,雖然表面上石破天驚,是大戰的著火點。但對北方人來說,它只是早就在進行著的一連串國土淪喪的延續。「七七事變」發生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七月廿九日,北平就已經淪陷。三十日天津淪陷。塘沽的日軍在他們早已駐軍的「日本大院」屋頂上,指揮軍艦向海河對岸的天津郊區開砲。

這時,位於天津法租界的「久大總公司」開始命令塘沽工廠的全部人員撤退。

常有人問,為什麼天津淪陷得那麼平靜,特別是和上海淪陷及「南京大屠殺」兩相比較,這邊既沒有「四行倉庫」的壯舉,也沒有「八一三」砲戰的值得大書特書,難怪後人讀歷史的時候,不相信會有那麼平靜的戰爭。

其實,自「九一八」以後,北方那大片國土的淪喪是「慢性」的。

日本進佔東北之後,是逐步地向關內蠶食,你可以大致看看歷史上的記載,算算這時間:

民國廿一年,滿洲國成立。

民國廿二年,日軍攻打山海關,並進兵熱河,於當年五月卅一日訂塘沽協定。劃冀東二十二縣為非武裝區。「非武裝」的意思就是你別抵抗,我也就不費一兵一卒,「不戰而掠人土地」了!

民國廿四年五月,日軍進兵冀東。政府恐怕日本的侵略繼續擴大,才在七月六日答應與日本有所協議。這協議,規定國軍不得在河北省及北平、天津兩市活動。北平的「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撤銷。抗日部隊撤離。中國不得有反日宣傳與活動。這以後,日本又進一步要求擴充華北駐屯軍,開發龍煙鐵礦,建築塘沽港,以使河北及熱河、察哈爾全歸日本控制。同一年的十月,日本外相廣田發表「對中關係」三原則:㈠中日親善,中國應取消一切抗日行為。㈡經濟合作,「工業日本,農業中國」。㈢共同防共。日軍得駐屯中國境內。

這是民國二十四年十月。

日本自民國二十年九月至民國廿四年五月,在所佔據的中國東北、蒙古、和冀東地區,分別成立了三個偽政權:㈠溥儀的「滿洲國」。㈡蒙古德王的「蒙古大元帥帝國」。㈢殷汝耕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而在這段時間內的中國政府,忙於「安內」,無暇「攘外」,引起民心激憤,對政府這種「不抵抗主義」怨聲載道。於是,民國二十四年十二月,全國各地學生約九萬人,集中南京,要求政府抗日。河北女師,也有代表參加南下請願,要求取消「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終於發生了民國二十五年的「西安事變」,這才促成了民國廿六年的全面抗戰。

這也就是說,在民國廿六年,日本大舉侵華之前,河北及平津一帶早已在日本控制之下。是因為這個緣故,這場驚天動地的大戰,在北方並不似人們所想像的那麼慘烈。北方的淪陷是慢性的淪陷,北方的抗戰也是「慢性」的抗戰,靠的是精神上持久的不屈不撓。

大戰爆發後,日本有「三個月征服中國」的速戰速決的策略;中國則採取「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消耗戰來應付,華北鐵路沿線各地淪陷得很快,使日本在一年之間,佔據了華北和東南沿海大部分地區,並沒有多少機會給北方的軍民去「浴血抗戰」。

「不抵抗主義」是民國二十五年底截止的。但它對華北來說,是有點遲了。抗戰的轟轟烈烈,都只有在華中、華東一帶去使當地的老百姓「驚心動魄」。堅毅的中國民眾,在北方,也只得用實質上的「慢性」抗戰,內心的不妥協,不投降,去使那長驅直入的日軍陷入「背腹受敵」的恐懼。

換句話說,大片的北方國土是政府用來做為「換取時間」之用的「空間」。我們在這樣的「空間」上,只得靠著自己的機警、忍耐與堅持,一面自求多福,一面南望王師,付出著我們一生中最寶貴的時間,希望終於有一天,能再讓我們回到「祖國」的懷抱。

久大精鹽總公司下令塘沽的員工撤退,南方有家的先已走了,臨時才奉令撤退的也已搶先找到交通工具,安全撤退了。父親是北方人,他於公於私都必須留到最後,一面護廠,一面等待別人都撤走,他的任務完成之後才可以撤退。

工廠是早已準備在不得已的時候遷往四川自流井,以便「長期抗戰」。

父親要不要去呢?

不僅因為他是南方無家的北方人,更因為大家都有理由南下,北方必須留一位重要職員負責處理風雨飄搖的工廠前途,父親幾乎是唯一的人選,記憶中,好像連總務處的責任也由父親在負擔。

至於說,新進門的繼母更是特別「安土重遷」,堅持反對跟著我們這與她尚未建立感情與互信的一家,到陌生的南方去。即使有機會,她也寧願相信——這戰爭不會太久。

父親在北方留下來,當然,他也只得和大多數北方人一樣——希望這戰爭很快就會結束,一切都可恢復舊觀,其實,深入了解各重要部門紛紛南遷的各種動作之下,父親比大家都更知道,這局勢,不是那麼容易改變。

事實上,如果不是美國的原子彈迫降了日本,中國真還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

— — —

附錄:蘆溝橋事變第一階段

.(一九三七年七月至十二月)

依據辛丑條約,參加八國聯軍的國家得在北京至天津間駐兵。日本在此區原駐有軍隊一三五○人,一九三五年後續有增加。一九三六年九月十八日,我廿九軍被日軍壓逼撤出豐台。政府為了顧全大局,暫保和平態度,將廿九軍遷至宛平縣永定河岸駐防。駐豐台日軍又要求我軍撤出長辛店,為我軍拒絕。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軍在蘆溝橋附近演習,藉搜查失蹤士兵為名,襲擊宛平縣,駐軍宋哲元部吉星文圖奮起抵抗。

七月十七日,蔣委員長於廬山發表談話,決心對日本一戰。

(中國因在軍力物力方面自知不敵,因此採取以空間換取時間。中國抗日的主要條件在精神,不在物質,全國抗日情緒極高。)戰爭起後,華北各地先後陷落,然因此使日本兵力分散,攻擊力大減。據記載:

北平,七月廿五日開戰,廿九日陷落。(我國守軍宋哲元部,日本部隊為香月清司部)。

天津,七月三十日陷落,駐軍是保安隊(戰爭開始時間及「日本部隊」欄均空白)。

南口,自八月十日到廿五日,打了十五天。駐軍是湯恩伯與衛立煌部。(在此同時,日軍八月九日進攻上海虹橋機場,八月十三日向我國上海保安隊攻擊,爆發了「八一三」戰事。)

上海是我國經濟中心,又是國際性都市。更是南京的屏障,政府乃派最精銳的部隊應戰。出動五十餘萬人。日軍三十餘萬人,兩軍相持三個月之久。傷亡三十萬人以上。空軍及海軍都協同作戰。

「八一三」戰事尤為激烈而有名。

政府於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廿日宣佈遷都重慶。

日軍於同年十二月十二日佔領南京,肆意大屠殺。

(以上摘錄自張玉法著《中國現代史》下冊。由當時我軍撤退之速,可以了解「以空間換取時間」之迫不得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