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音樂123

民國初年,有些人不知道「音樂」二字的讀音應該是什麼,很多人把它讀成「音ㄌˋㄜ」。而「軍樂隊」就被說成了「軍ㄌˋㄜ隊」。

我想,這得歸罪於孔老夫子,他老先生在論語裡面把一個「樂」字,反來倒去地改變讀音,一會兒唸ㄩˋㄝ,一會兒唸ㄧˋㄠ,又有時唸ㄌㄨˋㄜ。當然,它更有時候應該唸「快樂」的ㄌˋㄜ。

而天津人至今還是把它唸「ㄧˋㄠ」,「音ㄧˋㄠ」。

認為「吹拉彈唱」都是「不務正業」;認為從事戲劇的演藝人員是「倡優者流」的中國人,忽然發現,學堂裡有了音樂課,子弟們不但必須學唱歌,而且男校還有「軍樂(ㄌˋㄜ)隊」呢!

「軍樂隊」被稱為「軍ㄌˋㄜ隊」,很久都沒有改正。而大家對他們所使用的那亮晃晃的大號和小鼓十分好奇,而稱之為「洋鼓」與「洋號」。於是「軍ㄌˋㄜ隊」的奏樂被訛稱為「吹洋、鼓,打洋號」,大家明知其錯誤,卻情願以訛傳訛,成為一種善意的玩笑——「走啊!去看軍ㄌˋㄜ隊吹洋鼓,打洋號去!」

高中的男生穿著黑色的中山裝,胸前銅鈕扣閃呀閃地,吹打著走過,確實增加了年輕人的朝氣。

反對子弟們「吹拉彈唱」的老式家庭,擋不住這洶湧的潮流,從父親念高中的時候,老式家庭中就有了唱歌的聲音,生活中也首度出現了「多、來、米」這種奇怪的符號。

春日兮融融,春暖懷袖中,

快哉休沐日,遠足任西東。

……

歌詞顯然還是來自論語<先進篇>,曾皙言志所說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泳而歸」,把這段孔門弟子所表達的最自由自在的人生理想語體化和詩歌化,而成為新時代的高中音樂教材了。

從古書所認可與音樂相關的部分摘用為現代教材,也可以想見當時的中國知識界是在怎樣的過程中嘗試把古典化為現代以便脫胎換骨所費的苦心。等於是把孔老夫子拉來「護航」,來說明它不是「倡優者流」。

中國人對音樂的矛盾情結使學校的音樂課不得不在生澀中摸索嘗試。其實,多少年來,中國雖然表面上沒有音樂,民眾卻絲毫不缺少音樂的薰陶。中國的音樂分別由兩個管道在民間普遍傳布,一是經由戲曲。儘管士大夫認為「吹拉彈唱」是「倡優者流」的末技,但士大夫絕不排斥戲曲。相反地,他們正是戲曲的重要支持者。士大夫如此,宮廷也更喜愛戲曲。「上有好之者,下必有甚焉」,由於在上者提倡並熱愛戲曲,而使音樂藉著戲曲的存在而存在,並且深入民間。

另一個傳布的管道是詩歌。在音樂不被重視的漫長歲月裡,中國的詩歌幾乎取代著音樂的功能,使民眾在受私塾教育時,由於詩歌是讀書所「必修」而且是日後榮登仕途所「必考」,因而得到完整的詩教。使大家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缺少旋律與節奏的薰陶。「吟詩」,實際上就是一種無伴奏的歌樂。而中國詩教之普及與生活化,甚至超過了音樂所能涉及的範圍。

在使中國人深感陌生的「音樂」課列入中小學生的課程之後,音樂教材的來源首先就成了問題。大家都知道,早年的學校音樂教材是混摻著西方民謠、西方藝術歌曲、西方古典音樂或西方宗教歌曲等等。但本國民間的一些曲調還是做了開路先鋒,例如「蘇武牧羊」、「木蘭辭」、「漁翁樂」一類的歌,是先在中國民間存在而順理成章地變成了學校歌。特別是「蘇武牧羊」,它是適合小學中、高年級程度的教材,但低年級用它的曲調另外配上淺顯的歌詞,變成「我家有個胖娃娃」。另有一首「燕子飛來低又高」的曲調,幾乎成為所有七言絕句通用的曲調,從父親讀中學的年代一直傳到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變成了「山歌好唱口難開,櫻桃好吃樹難栽,白米飯好吃田難種,鮮魚湯好喝網難抬。」的一課國語課文的現成曲譜。另外還有明世宗(嘉靖帝)所寫的「送毛伯溫」,也是用的這個調子。不過因為它是律詩,所以要再反覆一次。這首普遍流行的歌調很簡單。它是:

(此處原文為曲譜)

根據這首歌調所唱的「送毛伯溫」十分雄壯,原詩是: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民國時代,其實沒有「朕」了,但大兵的領袖們,個個是以「朕」自居的「大帥」。它確實是一首適合男聲齊唱的歌。北伐時,軍閥們對抗南軍把它用來鼓勵士氣。實際上,究竟學堂與軍隊採用這首歌是誰先誰後,也就沒人去過問了。只是大家用這同樣的曲調套入七言絕句或七言律詩,都是很容易的。

父親在學生時代所唱的歌都很「傳統」。「蘇武牧羊」和「木蘭辭」之外,他特別喜歡唱「黃族歌」,歌詞是「黃族應享黃海權,亞人應種亞洲田。青年,青年,切莫同種自相殘,坐教歐美著先鞭。不怕死不愛錢,英雄絕不受人憐,洪水縱滔天,隻手挽狂瀾,方不負石盤鐵硯,後哲前賢。」

這可能是最早期的一首「愛國歌」,擺脫了「三國戰將勇」和「怒髮衝冠」的歷史遺痕,著眼到當前的國事世局,有了時代感。

我提這些歌,是因為它們既在學校之內,又在學校之外。也可以說,那時代還沒有正式為學生而寫的歌,兵士們所唱的和學校男生們所唱的歌常常「不分彼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那首純中國風味的「滿江紅」,它和以後受了西方音樂教育之後的作曲家們所寫的「滿江紅」大異其趣。由它那直率的調子,可以斷定它純粹是一首軍歌,現在我把它的曲譜寫下來,大家可以唱唱看!它把「怒髮衝冠」的「怒」唱成去聲,是很「怒」的。音符上幾乎每一句的最末一字都用了加強記號,唱來像是每句一個「嘆」號。

(此處原文為曲譜)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此處原文為曲譜)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

(此處原文為曲譜)

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

(此處原文為曲譜)

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因為當初編歌的人不是根據西洋作曲法,所以小節不按規定。我把後面空下來的小節加上「一二三四」的口令,使它更具代表性一些。它沒有「奶油味」,山東腔調卻是很足的。

「新學制」的學校歌和父親及大兵們所唱的老歌同時並進,成為我小學音樂的課外來源,父親也教我彈古曲「梅花三弄」和「鴛鴦扣」。只不過,我所使用的樂器不是古琴,而是當時剛傳入中國不久的日本「大正琴」了。

「大將南征」並沒有成功,後來反而是南軍北伐成功了。這首歌所反映的中國內戰,到了民國十七年,北伐成功之後,才被剛剛傳到北方的「打倒列強」所取代。軍事上和政治上的「一致對外」大致有了雛形;教育與文化方面卻是「全盤西化」了。「打倒列強」是西方調子套上了中國歌詞,代表了中國的一個時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