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談談租界

在寫國難當頭的文章中,歌頌英租界,是很離經叛道的,大概也只有在達到寫「回憶錄」的年齡,國家「體質」也不再弱不禁風的這九十年代來寫,才不覺得有太大的罪惡感。

不信你現在再看看各大城市的「租界」,有那一寸土地不是歸還了中國?當年頤指氣使,用各種方法竊據中國的列強勢力,而今安在哉?(天津的租界之中,德、奧、俄三國租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收回,改為特別一、二、三區。其餘也在第二次大戰之後全部收回)。

他們當然還是在緬懷過去能在中國呼風喚雨的光榮,因此時時刻刻,尋找機會製造一些事端,一下說這裡應該獨立,一下說那裡應該自治,管的可寬哩!

好在中國經過這一百多年的各種折磨之後,等於已經打過了各樣的「防疫針」,包括「外患防疫針」,也包括「內亂防疫針」,恐怕還包括了「文革防疫針」;以後希望這一陣子的「流氓治國防疫針」也已產生了抵抗力。中國似乎不必再那麼由於體弱多病而多所禁忌了。

歌頌租界就是可以免疫的題材之一。

租界的規劃與建設足以給後來有力量自我圖強的中國做為藍本。

談租界,要追溯到自鴉片戰爭以後的五十七年(一八四二—一八九九)。中國一共開了條約口岸四十五處。拳匪之亂以後的九年(一九○一—一九一○)加開三十八處。前此上海、廣州、福州、廈門、天津、鎮江、漢口、九江、煙台、蕪湖、重慶、杭州、蘇州及沙市,設有英、法、美、德、俄、日等國租界。一九○一年至一九○二年,天津添設俄、比、義、奧租界,鼓浪嶼添設公共租界。一九○四年,長沙添設日本租界。原有的英國天津租界,日本的天津、漢口租界,以及澳門的界址,加以擴大。租界有如殖民地,是各國商店、銀行、工廠的集中地。

不但如此,外國在中國還有經營鐵路、開礦、沿海與內河的航行、郵政、銀行……種種特權,其對中國之任意欺凌,歷史上都有記載,能在近百年的掙扎之後,有今天這可以說「不」的局面,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珍惜才對。

現在單提天津的租界,因為它和我關係最為密切。

天津是我國第二大商埠,租界也最多。八國聯軍之後,辛丑條約訂立,允許設立八處租界,包括英、法、德、日、義、奧、俄、比。本來也包括美國在內,後美國不願負擔佔人土地之惡名而與英租界合併,所以沒有「美租界」,但是在英租界馬場道南邊有「美國軍營」,其他各國也都有駐軍。

我剛到天津做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先就因為逃「九一八」認識了法租界。跟著,初一下,因為「一二八」而認識了英租界。不久之後,因為日本繼續蠶食關內,老家有親戚逃到日租界避難,使我「心不甘,情不願」地認識了討厭的日租界。

天津舊城幅員不及八國租界的一半。大家稱這舊城所在地為「中國地」以有別於租界,河北女師就在中國地。

中國地的建築始終低矮落後,馬路也是塵土飛揚,公共設施欠佳。在中國地的住戶一直都沒有衛生設備的情形之下,英義租界早已是十分現代化。不但人行道整齊美觀,路樹種得漂亮,而且住宅內部的設備全部歐化,自來水、暖氣、衛浴全屬一流,連現代人看來都會羨慕。

天津的租界區是沿著「海河」的東西兩岸排列。在河東的是奧、義、俄、比四國租界;河西的是日、法、英、德四個租界。英租界曾擴充過兩次,範圍最大,建設也最好。英中街的工部局、利順德飯店、怡和、太古洋行等都有悠久的歷史。「海河」邊的「海關大樓」建於一八八七年。法租界大部分是繁華的商業區,有電車貫通其間,有名的國民飯店、基泰大樓、勸業場、天祥市場,都在法租界。日租界只有一個「中原公司」是高層的建築,其餘都很低矮簡陋。而且在主要街道的「旭街」上,鴉片煙館林立,給人的感覺特別是「官不修衙,客不修店」,只管賺骯髒錢的小器作風。只有「秋山街」溥儀住過的「張園」比較有規模。而在英、法、德、義等租界的房子比較漂亮,局面也大。有許多達官貴人、軍閥、富商都喜歡在這幾個租界做寓公。不但舒適豪華,而最重要的是可以避開政治和戰爭的干擾。達官貴人是根本就定居租界;一般老百姓則是在災難來臨的時候,找關係去租界暫避。所以一些被通緝的政治犯,平時或戰時做地下工作的人們也視租界為最佳的庇護所。

我一進天津河北女師,就有兩個「回合」住租界,使我這出生在農業社會,長大在工業小鎮的小女生,大開眼界。在天津住讀日久之後,也藉著周末假日出校門遊玩,回校的時候,坐電車,從「國民飯店」直駛「官銀號」,觀賞法、日租界的店舖招牌與廣告。最醒目是「平熱散」「一粒丹」的大廣告牌,在東馬路雄踞一方。而最奇怪的是日租界旭街那家醫院,面對大街,電車叮叮噹噹的必經之路,寫著日本式的漢字招牌「奧田」肛門醫院。那「奧田」的「田」字,怎麼看怎麼像個「因」。所以我們管它叫「奧因」肛門醫院。好久之後,才明白那是一個日本式的「田」字。

此外就是那「靠左邊兒走」的交通標誌了。

英租界的警察最「帥氣」,黃綠卡其的制服,個子瘦高。

法租界的警察穿海軍藍,帶銅扣的制服,個子肥壯。

日租界的警察穿國防色的制服,個子矮小精悍,指揮交通時的動作特別誇張。

當然,他們都是中國人,只是每個租界選特定身材的人來當警察,和他們的制服一起來塑造他們不同租界的代表性。我們經過這不同的租界時,只要看看警察的樣子,就知道是來到那一國的租界了。

我們逃「九一八」所住的西開教堂在法租界二十六號路,我們稱這條路為「綠牌電車道」。逃「一二八」的地方是英租界三十二號路,是純住宅區。我只發現了一個「中興洋紙行」是商店,後來才發現了「小白樓」。那是和同學湊熱鬧,到「德盛洋行」(印度店)去買「印度紗」來做頭巾。英租界的店是很堂皇的。我覺得這是英國人的特性,他們先天就受不了「因陋就簡」。所以把他們所有的殖民地,包括大至美國、加拿大、澳洲,小至香港、新加坡以及各處的英租界都做極好的規劃,好像他們一開始就想到長治久安,民族性真是各不相同的。

天津華洋雜處,是很「先進」的。它在一八八八年就有了煤氣,幾年後,有了電燈、電車和自來水。清末的幾年,開始有了汽車。

我祖父在天津的時候是清末民初。住在中國地。他已在唱片上灌過音了。

我父親工作的久大精鹽工廠的總公司設在天津法租界,那也是民國初年開始設立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