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獻給讀者

一九九○年七月,台北天氣酷熱,住處樓上又在整修房屋,竟日塵土飛揚,噪音盈耳。不得已,只得向中央圖書館申請了一個研究小間,一方面避開塵囂,一方面想讓我對自己這生命的長程,做一次感性的回顧。

我這趟生命的列車,已經在這世界上奔馳很久了。我不想就這樣頭也不回地沿著這生命末梢隨風而逝。並不是我要留戀這世界,我只是想要認真地了解一下自己這幾十年生命旅途上,都看到了一些什麼,和它們究竟都代表著什麼意義?

在中央圖書館,我用了三個月時間,從自己出生那一天的《大公報》開始,細讀自一九二○年代到晚近的各種相關史料,我所致力尋訪的,全是自己曾經從旁走過,卻又全是當時幼小或年少的自己所不曾了解的一些路程,它們籠罩我,影響我,塑造我,考驗磨練我,也培育我。而我這三個月在「研究小間」,藉著報刊書籍上的文字記載所做的生涯回顧,可以說是讓我把一生所經過的路程,從頭再走了一遍。

離開了「研究小間」,我開始沉下心來,用剛剛回去檢視過這趟旅程的、嶄新而澄澈的心情,著手寫這部題名《歲月沉沙》的書,寫這樣一個渺小的我,如何走過了這樣一個複雜的時代。

那是一九九○年九月,我開始寫下這部書的第一篇——<大宅巡禮>,想要帶讀者回去看看我那記錄著歷史軌跡的老家。

也要感謝一九八七年的與大陸恢復來往。那以後的五年之內,我往返大陸十趟。它不僅讓我認識現在的故土,也給了我具體的可能性,去找回我廿九歲以前的腳步,用屬於一個中國人的一世滄桑的心情,把那悲喜交集,一言難盡的感慨,通過實際的了解和具體的回顧,來做一次由衷的表達。

今天,是一九九五年四月廿七日了。

我從《薊運河畔》寫到獨自飄洋來到台灣之後的《蒼茫雲海》;歸結為能在有生之年,回到故土去尋尋覓覓的《風雨歸舟》。

寫這樣一個中國人的生涯回顧,用了將近五年的時間。我實在已經很累。所幸,我總算把握住這段時間,讓自己有機會回溯到生命的源頭,用惆悵而又安恬的心情,認真地「再活了一次」。

現在,當我擱下這支為我用慣的筆,靠向椅背,面對滿室空寂,仍彷彿聽到遠遠傳來歲月的濤聲,帶著沉雄的迴響,向我敘述它們的感慨,告訴我時間的去處,宇宙的遼闊,與個人生命的渺小與蒼涼。

讓我就此把感慨化作欣慰,把這部《歲月沉沙》獻給愛護我的讀者。

「海上風濤闊,扁舟好自持」,是我當年隻身來台時,面對茫茫大海,惆悵悽惘而又對前途充滿憧憬的心情自況。其實,它也是每個人在人海風濤中奮勇航行時,所共有的心情,個人所能做到的,也許只是為自己好好掌舵,認識這航程,記錄這航程,以使自己不虛此行吧?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一九九五)四月廿七日台北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