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生命都是一朵花

一旦擁有了欣賞美的心境時,你會發現,這世界可以無所不美。

我們前面談過,基本上大家不喜歡苦的味覺,而喜歡甜的味覺。很多人都愛吃糖,sweet這個字,也一直有幸福、溫暖的代表意義。雖然大家覺得苦是不好的,可是成語中「良藥苦口」的「苦」字,也提醒了我們:苦是一個重要的味覺存在。

我也舉例說過,小孩子都喜歡吃糖,厭惡苦瓜。可是人們在經歷過人生很複雜的變化以後,有時會開始喜歡吃苦瓜;我就從沒想到小時候像苦瓜這麼不喜歡吃的食物,現在卻變成我最愛吃的蔬菜。是不是苦瓜裡面的滋味,變成與人生的回憶習習有關?

這也提醒了我們,美是一個發現的過程,在不同的年齡會發現不同的美。

年輕的時候,你可能希望自己像牡丹、美得燦爛華麗。也許到中年以後,你會知曉連一根小草都有小草的美,它那卑微謙遜的存在,也是一種美。這兩者的美完全不一樣,完全沒有辦法做比較。

看到一棵高高的松樹那種挺拔的美,我們會心生羨慕,覺得松樹讓自己感覺到生命飛揚的美和快樂,我們會希望自己像一棵大松樹一樣。可是連攀垂在松樹上的藤蔓,也會被詩人歌誦,李白在《古意》一詩中寫到:「百丈托遠松,纏綿成一家」,就是歌誦藤那種攀附成長的美態。

藝術家就是如此,他們不斷發現新的美,不會讓美侷限於一個固定的狀態。

【用藝術做轉移】

將美侷限於固定狀態裡的人是辛苦的。有一位朋友,每天下班回來就告訴我:「某某同事有多討厭多討厭……好討厭好討厭……」我常問他:「你一直在講同事裡面哪些人你不喜歡不喜歡,可是你每天八小時要跟他在一起,不是很辛苦嗎?」最後我就建議他說:

「你今天不要再說這些話了,我已經聽了不下一百次。要不然我給你一張紙、一支筆,他到底長得什麼樣子,你畫給我看吧!」

其實我們會發現,藝術是一個轉移,當我的朋友在畫他討厭的同事時,沒有摻進愛恨,他必須重新回想他的眉毛、眼睛、五官到底組合成什麼樣子,這個時候他在進行的,是屬於客觀的觀察。我發現這樣的過程之後,我的朋友開始覺得對方有一些之前沒有看到的部分,於是從很主觀的憎恨排斥,變成觀察,甚至變成欣賞。

這種過渡的歷程也許並不是很容易,可是我想:有一天若我們能感覺到周遭的人如同百花盛放,他們每一個生命都是一朵花,如果能夠懷著這種欣賞的心情,也就更接近了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