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語言一無是處

在前一章裡談到花給我們帶來的氣味,是某一種嗅覺上的感受。同時,花的存在是一種形狀,也是一種色彩。

特別是色彩吧!我想我們會喜愛花,除了香味以外,也會被它們的色彩所吸引。紅、藍、黃、紫這種比較強烈或濃重的色彩,是我們基本上容易注意到的顏色,如果再把焦距拉近,很仔細地觀察,會發現每一朵花花瓣的色彩,從含苞到綻放到枯萎,本身是不斷地在變化著。

【色彩與光】

十九世紀歐洲有一個重要的畫派,就是一般俗稱的「印象派」。這個畫派特別強調色彩與光,認為兩者有很強的關聯,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光,就沒有色彩的存在了。色彩本身變成了一種視網膜上的波,這些波可能有長有短,有各種不同的變化;也由於光的照射,會發生許多繁繁複複的層次出來。

所以對一個美術工作者來講,其實不應該將色彩簡化為紅色、白色等等,我想可能就太含糊了點。舉例來說,各種紅色的花,會有紅色層次上的差別。當我們很粗淺地用「紅色」來指稱:這是一朵紅色的花的時候,有一天你會不滿足於這樣的傳達。譬如說扶桑,它的紅比較淺,帶有粉紅的感覺。而在夏天所盛放的刺桐花,那種紅非常的豔,也較暗較深。從光學來分析,這兩種紅花的波長不同,在我們視網膜上所傳達的感受,也是非常非常的不一樣。而且現在很多科學上的研究也發現到,可能只有人類的視網膜,具備分析各種色系層次上差別的能力。

對於色彩,動物只有一些很直接的反應,像狗的視覺只能感受一些很強烈的紅色,牠們沒有辦法感受光與色彩所發生的複雜變化。

研究美術的人必須攻讀一門學科,稱做色彩學,其間會去探討色彩的冷色與暖色,明度與彩度。先來談冷暖色。色彩為什麼會有冷、暖之分呢?冷與暖,其實是一種觸覺的感受嘛!

你會不會覺得當看到橘紅或紅色這些被稱為暖色系的色彩,自己的情緒似乎高昂起來,產生比較熱烈、熱情的反應;相反地,包含著藍色這一類的冷色調,卻降低了人的情緒反應,會平靜下來。

所以並不是色彩本身有冷、暖之分,也非以觸覺上感覺色彩,而是透過視覺,我們的身體經驗,發生了「熱烈起來」或者「冷靜下來」這些不同的反應。

明度跟彩度也是色彩學的專有名詞。明度指在同一個色系裡,某些顏色的明度比較高,也就是比較淺,在光波上受光的成分比較強烈;彩度高的話,顏色明艷,但比較暗沉。

當然,我想一般大眾對於這些專門的色彩學名稱不一定有興趣,只是也許藉助一些專業領域的解釋,讓人家能夠瞭解到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視網膜,其實構造非常複雜,可能複雜到我們很容易忽略了它的這種豐富層次。也就是說,如果你描述顏色時常常習慣於說白色、紅色……,你會發現:自己的語言其實太貧乏了。

【複雜豐富的視覺經驗】

也許有一天,我們看著夕陽,當一個人說夕陽是紅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他已經感覺到對紅色的形容無能為力了。

為什麼這樣講?很多朋友看過夕陽吧,你會覺得夕陽的紅只是一個固定的紅色嗎?我想其實不是的。從黃昏時刻開始,夕陽的紅一直在變化,每一分鐘、甚至每一秒鐘都在變。

每一次在一個河口,你會看到所有面對夏日夕陽的人,坐在那邊發呆,他們的視覺在經驗著非常複雜的過程。你剛剛認為夕陽是紅,它就變成橘;你剛剛覺得是橘,它就開始出現一些帶紫的灰出來。大部分人會著迷於看夕陽,是因為夕陽釋放出最難以掌握的色彩複雜度,可是我們的眼睛看得出這種複雜度,我們的視覺經驗了一個非常非常豐富的過程。在這種時刻,通常我們無言以對。

很多人面對著夕陽,一句話都講不出來,像是在發呆。其實是因為他的視覺受到了最豐富的感受,視覺還來不及去處理這個豐富的世界,所以會覺得在當下,語言的取代功能已完全失效。

如果你也重視視覺,不妨試試看,讓自己的視覺重新去經驗一次層次複雜的過程,你會在那一個視覺的經驗裡面發現:文字、語言,都變得一無是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