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一種智慧

有些時候覺得許多美學的理論和知識,不管怎麼分析、怎麼談論,也許真的不如把一個人帶到盛放在春天的花樹底下,讓他在花裡感覺到生命從誕生、綻放、燦爛到凋謝的過程。我相信一個孩子站在花的前面,他會懂得許許多多的生命,如同古老的基督教《聖經》所說的:「所羅門王最富有的時候,所有的財富加起來,其實比不上一朵野地裡的百合花。」

同樣地,我們看到在那古老的印度,釋迦牟尼說法的時候,也曾經拿過一朵落花給大家看,許多人不瞭解那是什麼意思,但其中一位學生叫迦舍的,微笑了。在這個「拈花微笑」故事的最後,釋迦牟尼將這朵花給了迦舍,並說,他一生講過的所有的道理,其實不如這朵花。

我想不管在基督教的《聖經》、或者印度的佛經裡,都是在闡述一朵花所代表著的生命本質上之意義。「這一朵花」代代相傳,也許就是我們真正領悟生命智慧的來源。

大家在學校裡、從書本中,讀到很多很多的知識,可是知識無論如何累積,最後並不見得能夠變成智慧。智慧、知識,這兩者的差別到底是什麼?

在生活裡曾看過書讀得很多、知識豐富的人,可是他未必擁有生命的豁達,可能碰到一些生命的災難時,就過不了難關了。也有在鄉下沒有讀過很多書的人,卻從大自然中領悟到許多生存的道理。他觀察一朵花的綻放,對生命的誕生寄予祝福;花開時刻,他懂得珍惜,花落凋謝,他領悟這是生命的必然……豁達的心態這時在生命裡產生了智慧。

【美,常常是一種智慧,而非知識。】

大家一定有這樣的感覺,美一旦變成美學,反而讓我們覺得負擔很大,壓力沉重,好像一定得讀過很多知識,我們才「夠格」聆聽一首音樂、看懂一張圖畫,或是瞭解了一朵花。

我想這是不需要的。我相信在那盛放的春天,大自然裡面存在著許許多多可領悟的道理。現今的社會,會不會就是教育了太多的知識,而缺少了智慧的領悟?

那麼,把孩子帶到花的前面吧!

讓他去面對一朵花從含苞到綻放到凋謝的過程,如此在成長的過程裡,他會慢慢懂得很多的東西——也許可以稱為「悟」吧!

這樣的「懂」不是知識方面的懂,是他的「心裡」懂了。就如同漢字「悟」的寫法,豎心旁加上一個我,我的心裡懂了,我的心裡找到了自己,這才可以稱為智慧。所以有一天在他的生命裡,他將用這般的智慧來對待自己的生命,也對待他人的生命。

【稚嫩孩子的「不忍」】

有一回在四月天,我到開滿油桐花的山裡去。油桐花盛開之後,會從樹梢飄落在地面上,於是山徑、草地上遍撒著白色的油桐花,如要走過去,就會踩著了它們。我看到一個孩子,大概只有五歲左右,他就忽然跟他的媽媽大叫說:「媽媽,我怎麼辦?我怎麼辦?」他停在那裡左右為難——因為他捨不得踩花。

在旁邊看到這樣的景象,心裡有很大的震動!

一個稚嫩的生命、一個五歲的孩子,對於美,產生這麼單純、這麼本能的一種尊重。這個孩子現在不忍心去踩一朵花,我相信他會帶著這種「不忍」活到很久很久,他會不忍心去傷害任何一個生命,不管是動物、植物,或者人。對照來說,如果在現實生活裡,我們連一朵花都不予珍惜,也許就會變得非常地粗暴,會用語言來污辱別人、傷害別人;也會用行動污辱別人、傷害別人。

雖然現實生活裡,花看起來如此脆弱,沒有力量,但是有沒有可能,花會成為救贖一個社會的重要力量?每回見到各種奇怪、粗暴的人,對他人施出各式殘酷、野蠻動作的時候,我常常會想到花……我會努力地在心裡而重新呼喚起看到花時的一種喜悅跟快樂,讓我由此而安靜下來。

我也會對這些可能暫時找不到生命喜悅、一張張扭曲而粗暴的臉,寄予更大的祝福,希望有一天,他們也可以看到我們所看到的花之美麗。如果能看到了花的美麗,他們其實也就是看到了自己生命綻放的快樂,那麼絕對絕對地,會像那個五歲的孩子一樣,不忍心去踐踏一個美麗的生命。

【昭告花兒開放】

幾乎無時無刻,大自然當中都會綻放出許許多多的花,尤其台灣這樣一個亞熱帶的島嶼,每一個季節都有各種不同的花種在開放著。我常常會急著打電話給朋友,說這個城市什麼地方的金急雨,也有人稱做阿勃勒的,已經開花了,一串一串,像金黃色的雨滴一樣地垂掛下來,我跟朋友說,有空要去看看金急雨。五月的時候,有幾條街道上全部是大花紫薇,艷紫色開在樹的頂端,就像華麗的冠冕,我也會趕緊打電話告訴朋友,哪幾條街道大花紫薇開了。

去到南部,眼見怒放的鳳凰花像血紅一樣的色彩,好像在最熱最熱的夏天,非要把生命活到最燦爛的狀況,我又迅速向朋友傳達:南部的某一個地區,整片山都紅透了。

不知道自己這種昭告花兒開放的行為,背後存在著什麼樣的心理?

我只是希望在生存的環境裡,對花,更多一點的關心,在花朵開放時,享受更多的喜悅。相信如此一來,大家學到的智慧將會更高,其實也就是一種美的智慧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