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於大自然的聲音無所不在。如果有機會閉上眼睛,靜靜地坐下來,你會發現——靜——原就是一種聲音。
我們說安靜、寂靜,好像「靜」是無聲。可是你會發現,當你閉起眼睛來,發現聲音其實是「在」的。
那個非常安靜的聲音,是你心靈裡的聲音。
你會感覺有點奇怪,因為你開始聽到自己呼吸的聲音,你會開始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你發現:自己的身體,原來是一個世界上最美的樂器,那些氣流通過身體裡各個部位的時候,你會感覺到一種溫暖,感覺到一個如此美好,與聲音有關的記憶跟經驗,我從這樣奇特的過程,開始瞭解到:為什麼在過去儒家的文化,尤其是孔子,會這麼重視音樂的教育。
【所有節奏的開端】
古代的教育歸類為六種:禮、樂、射、御、書、數。有數學的訓練、有駕馬車的訓練、有射箭這些體能的訓練;還有一種重要的儒家教育,是音樂的訓練。但在音樂的訓練裡,所講究的並非只是樂器彈奏而已。孔子聽聞他的學生彈琴時,會去判斷這個學生對生命的領悟到什麼樣的層次。
有時他覺得學生的琴音當中,還有「殺伐之音」,意思是說琴音中還有很多暴力的聲音,他的心還不夠靜,他對人的善、他對人的包容,領悟還不夠高。孔子可以從聲音裡面,去判斷一個成長的青年生命的狀況。
上面的情況是從樂器為出發點來做判斷,可是有時候,孔子的思考點是另一個方向。
孔子非常喜歡佩玉,孔門子弟身上也都佩戴著玉串。在學生朝著孔子走過來,還沒有靠近到他的時候,孔子會從弟子走路時玉佩互相碰撞出來的聲音,去判斷這位學生是不是夠安靜——就是他走路是不是雍容大度?玉佩碰撞的聲音是否有節奏?如果不是,就顯示出他是焦慮跟混亂的。於是我們發現,原來所謂的樂教——音樂的教育——並不只是訓練學生去做音樂家。
聲音是所有節奏的開始,學生在自己身體控制上產生節奏的秩序以後,生命才會從容,才會不慌張,才會不焦慮。
【音樂與噪音的差別】
我常常問朋友們,什麼叫做音樂?什麼叫做噪音?這兩者其實都是聲音呀!
音樂,是我們非常喜歡聽到的聲音,聽了之後覺得整個身體跟它有了對話、有了呼應的關係。可是噪音,聽了以後會不舒服,讓人坐立難安。
我們發現,這兩者都是聲音,唯一的差別是:音樂是一個找到秩序的聲音,噪音是沒有找到秩序的聲音。
所以秩序本身是節奏、是韻律,是一種聲音跟聲音之間連結的關係。
我們發現所有唱出來的歌聲、朗誦的詩句,都有音律,都有節奏。「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聽到我唸出《詩經》的詩句,大家不管懂不懂得其中的意思,都會感覺到這首詩是由四個字四個字組成而互相押韻——這就是節奏,這就是次序。
可是如果我們聽到一個人正在吵架、罵人,他的聲音是混亂的,找不到節奏跟秩序,所以會覺得那是噪音,避之唯恐不及,只想趕快逃開。有時我打開電視,聽不到五分鐘就趕快再關掉,因為我感覺到我的心會被打亂了。
所以真正聽覺的美,是尋找到自己的秩序跟節奏,尋找到自己身體裡面包括心跳、呼吸、脈搏所有的起伏流動,找到了那個秩序;就像「從容」這一個詞,指的是不慌不忙,你可以讓氣流通過自己的身體,好像身體已經變成一個圓形了。
【整頓聲音的美學】
喜歡唱歌的朋友都知道,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所有這些樂器都比不上真正人的身體來做為樂器的價值。
我們常常覺得聽到人聲唱歌的時候,那種美的感動……有一點像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最後,你會發現人的聲音代替了所有樂器的聲音,因為人的聲音好像是神的聲音,好像是上帝創造的聲音,這個「樂器」不是被人創造,而是被神創造的,當聽到、感覺到那個聲音是從身體深處發出來的時候,是不是如同中國一句成語:「肺腑之言」,從肺腑裡面發出來的聲音,才是最動人的樂器。
我常常會覺得,可以為社會負起一個責任,就是讓我們從早到晚,所有發出的聲音都是美好的聲音。
那就不只是歌唱了,甚至包括日常的說話。也許電話鈴響起,我拿起電話,對方說:「對不起!我打錯了。」這個時候我可能覺得被打擾,可是怎麼樣讓我的聲音是不生氣、不憤怒、不焦慮的,而回答諸如「謝謝你、沒關係」之類平和的聲音,而讓你感覺到聲音可以讓我們安靜下來。
也許我是有感而發,覺得在我們所處環境的周遭,聲音的美學可能比視覺等其他的美學,還急迫地需要做整頓。
今天我們打開收音機,打開電視,找來找去聽不到美好的聲音,所聽到的卻讓我們覺得慌張焦慮,或者感覺到生命的一種不平衡或是一種不平穩狀態。這個時候,我們的確不只是要去聽音樂會,要去參加很多音樂的活動,更重要的,是回來整頓自己身體裡面的聲音。
潮汐的漲退是有聲音的,我們叫海潮音,是一種美麗的聲音。還有其他美麗的聲音,像風吹過深深竹林,像春天黃鶯鳥在樹林裡面的齊鳴……所有大自然的聲音,其實都是有秩序的聲音。我們應該從這樣的聲音裡面找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