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純粹與美

觸覺是人類感官的一種,原始人類以手觸摸石頭、玉石等,有一天他們可能很自然地敲擊石頭,發出聲音來。大家都知道,中國有一個非常古老的樂器叫做「磬」,這個字的寫法,上端為「聲」的上半部,下面是「石」,整個字的意思是「石頭的聲音」。

原始人類發現大小不同的石頭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於是創造出第一個樂器。如果有機會到海邊去,你可以選擇一些大大小小石頭排列在一起,找一個物件敲打看看。你會發現不同大小、厚薄、甚至不同形狀的石頭,發出來的聲音竟然都不一樣。然後在這些各自不同的聲音當中,慢慢可以找到音階的變化,高高低低、起起伏伏,最後就變成悠揚的音樂了。

也許當年人類在曠野當中,還沒有今天這麼多進步的樂器之前,他們已經發現:大自然當中充滿了音樂的可能性。

之前提到的磬,是中國非常古老的樂器。石器時代的人們,將一些平常用來砍樹的石斧,大大小小掛起來敲擊,就變成最早的磬。一般通常稱為編磬,就是把磬按照大小排列,懸掛在一個木頭架上,按照不同的音階敲打出聲音來。

之後人類進入金屬時代。古代所謂的「金」,並非現在所說的「黃金」,而是青銅,當時的人懂得以青銅鑄造出另外一種樂器,叫做鐘,於是中國開始有金屬的樂器了。

【中國的「八音」】

中國古代對音樂的探討非常有趣,我們沒有發展出大、小提琴或鋼琴這類樂器,而認為音樂稱做「八音」,就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我來慢慢解釋一下。

所謂八音,是依照樂器製作使用材質之不同來區分。金是金屬的樂器;石是石頭的樂器:絲就是採用絲弦的樂器,用今天的術語來講,指的是弦樂器。古代以蠶絲為弦,現在當然可能用鋼弦或其他的金屬弦,例如吉他或小提琴上的弦線。至於竹,是將竹子截取一段,中間鑿一些孔洞,隨著吹氣及按壓指孔,就可以發出音階來,所以屬於管樂器。藉著對金、石、絲、竹的說明,我們明瞭古人發現宇宙之間各種存在的物質,都可以發出聲音來。

西方的小提琴、東方的胡琴都屬於弦樂器,演奏這類樂器的朋友都知道,右手會拿著一把弓摩擦琴弦,才能奏出曲調。大家也許沒有發現,弦樂器演奏用的弓,就是弓箭的弓。古代人類運用巧思,將一段竹子彎曲,繃住一根弦,成為射前的武器,也是打獵的工具。

也許沒有事的時候,有人拿兩把弓在一起拉來拉去摩擦出聲音,發現弓竟然可以在弦的觸碰跟摩擦裡有這麼多聲音的變化,於是開始記憶這些音調,編出很多悠揚的樂曲。一把弓就這樣從武器、工具、變成了樂器。

其實很多樂器原本是其他的器具,慢慢地因為它們發聲的功能被找到,就演變成樂器了。有時候我看到一些小朋友,喝完可樂後把玩著空瓶子,湊興就將嘴唇對著瓶口吹出各種聲音來,其實這是人類最早發現樂器的過程之一。

【樂器無所不在】

孩子在現實生活當中,不見得一定要伴隨非常進步的樂器,生活周遭,樂器無所不在。他們吃完飯,拿著筷子乒乒乓乓地敲擊大碗、小碗的時候,就是在尋找聲音了。所以不妨試試看,有時候帶著孩子到自然當中,讓他們去敲擊石頭,去發現聲音。

敲擊石頭,可算是人類非常古老的記憶。中國最古老的典籍《尚書.舜典》寫著:「……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擊石拊石」,就是將石頭彼此敲擊、彼此摩擦發出各種聲音來;「百獸率舞」,則是人們化妝成各種各樣的動物,齊集跳舞。「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這可是最古老的歌舞紀錄了。

【笙由瓠瓜蘆葦製成】

八音的後四種是:匏、土、革、木。匏是什麼?其實就是指我們常吃的瓠瓜。瓠瓜或者葫蘆瓜曬乾之後,利用中空部分當成共鳴的部位,上面插入幾根蘆葦的管子,就產生中國最早的一種樂器——笙。原來在大自然當中,樂器無所不在。之前走過垂掛著瓠瓜或葫蘆瓜油綠綠藤蔓底下,卻沒有想到它們其實可以變成美麗的樂器。

談到土,讓我們想一下有什麼樂器是土做的?先不論正式的樂器,前面講過孩子會拿著筷子敲擊杯碗,大部分家用的碗盤杯子都是瓷土、陶土燒製而成的。

有一個中國最古老的樂器的確是土做的,叫做壎,在國樂團中還看得到。壎是由陶土做成約桃子大小的中空圓球,其上有幾個小孔,演奏者雙手握著,對著孔洞吹氣,就可以吹出嗚嗚的低沉聲音——那就是土的聲音。

古人狩獵為生,獵物如牛、羊之肉吃完了以後,剩下了骨頭,剩下了皮。有人將這些獸皮曬乾後繃在木桶上,再用剩下的獸骨去敲打,發出咚咚的聲響。革,便是由此製成樂器,現在我們稱這種樂器為鼓。

發展到現代,鼓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日本鬼太鼓非常龐大;軍樂隊或鼓號樂隊裡配備了大小鼓等;甚至看到很多年輕人組成的band當中,有各種新式、花俏的鼓。鼓最早的來源,就是把動物的皮革曬乾以後,繃在一個中空、通常是木製桶狀的東西上,利用那個共鳴的部位來震動發出聲音。鼓可以說是樂器裡非常重要的一種,因為它常常是節奏的控制者,所以它也被當成一種兵器。古代打仗時,「擊鼓」代表進攻,擊鐃代表退兵。鐃是另外一種樂器。古代的軍隊,便是利用發聲的樂器來控制行進跟停止。

談到木頭,鋼琴、提琴等很多種樂器都跟木頭有關,而且還需要講究木頭的材質。我想懂提琴的朋友們都知道,製琴前,木頭的選擇是一件高難度的事情,用木頭製琴,也是高難度的技術。我在歐洲認識幾位製作提琴非常有名的朋友,在我眼中看來,他們的製琴本領,簡直可類比於高科技,是高度手工的精密技術。

【焦尾琴的故事】

中國古代有一個焦尾琴的故事,讓我來講給大家聽聽。

古琴,是中國的樂器之一。它的構造,是在一塊木頭上面繃住七根弦,以手指撚弄彈奏。製作古琴必須選擇非常好的木頭,梧桐木最為適合,可是一般人並沒有挑選這種木頭的難得本領。

家裡有鋼琴的朋友一定曉得,鋼琴彈奏一陣子後聲音會開始走音,便得請調音師來調校音準。這是非常專業的工作,在歐洲,最專業最精採的調音師,能獲得豐厚的報酬。他們能夠聽到一般人判斷不出的音差,將樂器調到最準確的音階。

在焦尾琴的故事裡,有一位擅於製琴、判斷音律也很敏感的音樂家,他偶然走到野外,忽然聽到很美的聲音,他直覺知道那是一塊製琴的好木頭。原來一些鄉下老百姓們砍倒一棵樹後點火燃燒,音樂家在火光當中,聽到嗶嗶剝剝爆裂的聲音。他想,這根木頭可是製琴的上好材料,趕緊從火堆裡把這塊木頭搶救出來,可是木頭已經被燒焦了一部分。音樂家順利地把這塊木頭製作出古琴來,可是它的尾部已經被燒得焦黑,所以命名為焦尾琴。

這是中國名琴中最有名的一個故事,聽來十分動人。就像伯樂識千里馬,一個上好的發聲材料,如果落在不懂的人手中,就被糟蹋了。還好有美好聽覺的音樂家搶救出焦尾琴,保留在人間作為最美好的樂器。

這個故事也提醒了我們,其實美麗的聲音無所不在,問題是我們怎麼去發現——所以也許發掘聽覺的美,重要的反而不是外在的樂器,和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不是那麼緊密相關,而應該是:我們怎麼回頭來整理自己聽覺的敏銳度,也就是對聲音的敏銳度。

有時候不免覺得很沮喪,因為在一個對聲音不講究的環境當中,你會發現到處都是噪音。甚至,我們要在廣場、馬路上,立下一個標誌告訴大家,現在聽到的聲音是多少分貝?

【傷害到心靈】

分貝,標示著聲音高音的紀錄,當這樣的噪音高揚到一個程度時,會嚴重干擾到我們,造成人們精神上的焦慮跟痛苦。所以很多現代城市都設立分貝表,想提示大家:聲音不可以再這麼繼續地嚴重下去,喇叭到處亂按,製造噪音者不顧及到他人聽覺上的感受性,在聽覺上導致巨大的傷害,到最後真正殘害到的,其實是我們的心靈。

不知道在這樣一個充滿噪音的環境裡長大的孩子們,有一天會不會沒有辦法靜下來聽聲音了,變成非常的躁動、焦慮?有一些從事教育的朋友曾跟我說,現在社會裡,躁動的孩子、還有過動兒,似乎比以前來得多了。我在想,是不是因為大家都無法安靜下來了?

是不是我們周遭太多的噪音,將心靈上原有追求安靜的質素完全湮滅了?我們該如何找回聽覺上的純粹,找回聽覺上的一種美好,也許才是我們追求聽覺之美的最大重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