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與慢平衡的生命

食衣住行在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社會,都是跟人民的生活最息息相關的部分。我們希望所有的美能落實在生活當中,才會比較具體,不會空洞。

如果一個社會貧窮到沒有什麼東西吃、沒有什麼衣服穿的狀況,其實也無從談起美學這件奢侈的事。中國古代一直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義」,倉廩就是倉庫,儲藏糧食的倉庫很充實,人民吃得飽了,才會開始遵守禮義教化。可見在我們肚子很餓的狀況裡是沒有辦法談美的,因為生存最重要。所以我們基本上認為溫飽是美學的基礎,在社會食衣住行的基本物質條件解決後,再在精神層面上做更多一點的祝福,希望這個社會能夠富而美。

雖然說富有之後才有美的可能,但是我們並不見得這麼盲目的樂觀,因為富有帶來的不一定是美。

之前提過有人可以大吃大喝到讓自己不舒服,生各種的病。在強調吃到飽的社會,是因為物質太過多了,沒有節制,所以也不是美。人們必須富有後才有很多的選擇,而在選擇當中自己能不能節制?

現在我面前如果有十道菜,我知道自己胃的容量,這十道菜對我來說太多。所以我知道如何選擇其中我要吃的東西,品嚐到愉快的味覺經驗,也可以吃飽。

可是選擇是慢慢培養、教育出來的,在沒有這個好的教養之前,我們真地無從選擇起。

像吃到飽的文化或辦桌時大吃大喝的場面,其實都會帶來味覺的傷害或者身體的傷害。現在也有許多孩子身體提早發生問題,或有心血管疾病、各種官能症等,其實跟食物的不節制可能也有關係。

我很眷戀我的舊鞋,因為剛買來的鞋子總是有點磨腳,慢慢穿了幾個月以後才會覺得舒服,一年以後覺得更合腳了。如果現在有人強調要追求時髦,不斷地換新鞋,其實會讓自己的身體很不舒服。

所以我一直覺得服裝也有它的記憶在裡面,除了質料上的溫暖外,還夾雜著一種人性的溫暖。我會保留母親手工幫我織成的毛衣,永遠珍惜這件衣服;一件朋友送給我的白襯衫,我有時候捨不得用洗衣機洗,我會用手去慢慢地搓掉領子上的一些污垢,保護這塊對我來說非常溫暖的棉布,因為朋友的情誼正在其中。

我相信物質永遠不會變成真正美的東西,物質會變美,是因為人給出很多的情感,就是你真正很細心去烹調的那一道菜、你很精心地去洗出來的一件襯衫,你付出的愛使物質變美了。

今天很多人的家裡都充滿了各種加快速度的機器。我們希望更快,所以有洗碗機、洗衣機、微波爐、烤箱、冰箱,利用家庭各種用具來代替過去傳統生活裡緩慢的生活。無可厚非,我也是如此,我也買了很多這種機器。就像我有洗衣機,可以把洗澡用的大毛巾、粗牛仔褲丟進去洗;可是我發現我最喜歡的那件襯衫,我是用冷洗精泡著、加一點薰衣草香精,然後我用手慢慢去搓揉它,我會覺得那件衣服對我來說已經不只是物質,而有另外一層情感在裡面。

我想特別強調,快不一定是美,有時候慢下來才是美。

一個緩慢的心情,一種跟物質緩慢接觸的情感,才有可能變成我們自己重新在生活中找回美的一種態度。

【慌亂造成不美】

我們提過,美是一種選擇,美是一種節制,美有時候並不一定是多,美其實反而是少,或者放棄。

講到放棄,我的意思並不是要去對抗現代的物質或者科技文明。

其實我對現代科技產品充滿好奇,在還不是很會使用電腦的時候,我已經買了三台電腦,就是單純覺得電腦的造型太可愛了,設計得這麼漂亮。我會買一個PDA擺在家裡把玩很久,最近又添了一個iPod,我覺得機器帶來很多方便,例如過去錄音機能收錄的歌曲不多,可是一個iPod容量是20GB,也許能放一萬首歌在其中。可是同時我希望要談的是,我覺得我的快樂跟幸福在於:即使我在iPod裡面錄了一萬首歌,可是我知道我最喜歡的有哪幾首。很有趣的是,我也發現自己常常聽的就是那幾首在我生命裡面有複雜記憶的歌曲,可能是媽媽教我的一首兒歌、可能是我在讀中學時學的第一首英文歌、或者我高中時跟朋友出去玩常聽的披頭四的歌、或者我在法國所聽到台灣南聲社的南管,就是那些在我生命裡有非常深刻記憶的歌曲,我會常常找出來重複聆聽。

所以我還是要強調,美應該有很多選擇,可是到最後,美是一個我們自己非常清楚確定的選擇,不會是多到無從選擇的狀態。

一個人面對很多的物質無從選擇時,就會產生慌亂狀態,而慌亂的狀態剛好構成不美的現象。

回到生活面來,我當然擁有微波爐,如果工作很忙的時候,我會用它來加熱食物,可以一分鐘就把一份食物熱好了,非常地方便。可是如果周休二日我兩天不出門待在家裡,那我為什麼還要使用微波爐?

我有一個鐵胎陶鍋,用它燉出來的菜永遠比微波爐食物好吃,因為它適合用小火慢慢去燉煮食物,這個時候我就需要時間了。對我來說,用陶鍋燉煮出來的成品就像是一個藝術品一樣。

有人認為因為工作忙碌,生活貧乏單調,所以想去學畫、學音樂來調劑性情;可是我對他們這類人的建議是不同的,我覺得好好為自己做一盤菜,其實跟畫畫一樣能讓自我得到紓解。

你買來一個最嫩的嫩薑,刀子切下時你完全可以感覺到薑的香味,那種新鮮釋放出來的香味;你用刀子把薑切成薄片,然後再切成細細的薑絲,用醋浸泡後,能夠拿來配合很多的料理。這樣手工處理的食物,跟微波爐做出來的食物當然有所不同。

可能在生活的繁忙過程裡,速食是不可避免的一個現象。可是不要忘記,慢下來,你可能重新找回美、重新找回了自己。

我也常跟朋友說,人生從誕生到死亡如果是一條高速公路,那麼我寧可另闢蹊徑。人生只有一次,我為何要那麼快開完全部的路程?我覺得可以慢慢地走,每一段過程、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停下來做一點觀看、做一點欣賞。

人生,應是可以隨時停下來緩慢行走的一條路,而不是一條快速的高速公路。

【隨時準備煞車】

我們在生活美學談到行,談到速度。從最古老的人類步行開始,談到坐轎子、坐牛車,以及坐船、坐汽車、火車。工業革命以後才發明的交通工具,速度快很多,可是時間卻很晚,相對於人類上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步行記憶,車子的發展可能才一、兩百年而已。所以我們的速度是呈倍速在增加,這種倍速增加的速度使我們有一點煞不住車了。

我常常提醒朋友們,你的速度越來越快,如果一旦需要煞車的時候,緊急煞車是會出事的。

你該如何讓自己有一隻腳永遠踩在煞車上,讓自己的速度同時可以加快油門,同時可以放慢速度。今天大部分人都希望上車以後可以只踩油門,不必煞車。可是不要忘記,人生需要煞車,人生需要不斷準備煞車,才能維持一個穩定的方向。我們知道加快油門是加快速度,煞車的準備是讓自己可以停下來。

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個速度不斷加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快跟緩慢之間有平衡感的生命。

我們不斷地提到平衡,希望大家吃得平衡、穿得平衡、住得平衡,最後還是回到行,在速度上也能夠平衡。我們提到的不只是交通工具這類比較容易理解的速度感問題,我還想談談電訊系統。電話、手機的發展歷史都不長,可能十年前大家看到那種大金剛式手機,還覺得非常好笑,可是今天一個人也許有兩、三支手機了。年輕人還在手機裡傳簡訊、上網,隨著手機使用的速度增快,我們的人際關係也整個被改變。

我自己現在也擁有兩個手機,然而有時候我會想什麼時候我可以關掉手機,決定一段時間不要用手機了。其實有一段時間我在大學裡教書,我就覺得沒有辦法教下去了,因為所有的學生在課堂裡都在接手機、看簡訊,所以這時我們會思考到:這種速度的加快所帶來的是幸福嗎?還是其實是一個新的迷思?

我們也有電腦了,每天我在電腦裡存入三千字左右的文字來紀錄自己的生活,現在上網購買飛機票、火車票也非常容易,用電腦找資料也非常快速,我太感謝這樣的現代科技產品。

可是同時,我也必須讓另外一隻腳踩在煞車上,知道我自己每天上網花去多少時間。我當然跟所有年輕人一樣,有一段時間迷失在網路世界裡,每天八個小時、十個小時,甚至十二個小時都在網路上,覺得快樂的不得了。可是有一天我有一個學生發生視網膜剝離這麼嚴重的問題,醫生限定他每天上網不能超過五小時,他卻停不下來,導致整個身體出了問題。

我也知道有人每天帶著耳機聽音樂,最後造成嚴重的聽障。因為感官是有極限的,如果不斷地刺激同一個感官,只會變成遞減效果,最後變成麻木。

所以在行的部分最後的美學規則,其實是踩煞車,永遠要做踩煞車的準備。

在你加快油門之間,另外一隻腳不要忘記準備踩煞車,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