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房子」變成「家」

之前談過每天可以怎麼吃東西,怎麼穿衣服,能夠看待食、衣成為生活裡面的美,讓自己一天的三餐都能吃出生活品味,讓自己身上每一天穿的衣服、鞋子都能有自己生命的風格在裡面,也特別強調這些美,點點滴滴遍佈在生活裡,才構成生活真正的價值。

這些「美」不需要太昂貴的價值,而是必須要「用心」。

所謂的「用心」是,你關心你自己的食物、你關心你的衣服,它就會有一個風格出來,不必跟別人比較,要有自己的自信。大餐館裡昂貴的料理,不見得比得上路邊很認真做出來的一碗擔仔麵。一件名牌衣裳,也不見得比得上母親雙手織出來的一件毛衣。所以我們特別強調的生活美學,是希望能夠從很樸素、很健康的物質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生命風格。接下來除了食、衣以外,我想大家知道人生的四件大事裡,我們要進入到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住。

提到住,大概想到的就是房子。你有沒有一個房子居住在其中?你可能是單身,可能你也有妻子、丈夫、孩子一起住著。人類歷史當中,房子的記憶其實非常的久遠。大家可能聽過古代神話裡的「有巢氏」。當時人類開始模仿樹上的鳥,因為鳥住在鳥巢裡,是一個窩,所以他們模仿鳥巢做出一個窩,這一類的人就被稱為「有巢氏」。

我們不太能夠想像神話傳說裡講的有巢氏時代,到底是多麼久遠以前,可是大概一萬年以前,人類都還是穴居的,住在山洞裡面或者很簡陋的一種居住環境,等到他們真正懂得去蓋一個房子,有一個建築這樣的形式出來,其實是非常非常晚的事情。

譬如說在考古的遺址上去挖掘像夏朝的宮殿、房子,都還非常難找到。商朝、周朝開始有了一些比較完整的城市、居住環境的一些規模出來,所以我們特別希望在談到住的部分,能夠擴大到人類長久的一個居住經驗,這個居住經驗有其歷史背景、漫長的文化淵源,同時也跟我們自己今天居住的環境有關。

我們去過一個城市,其實除了對那一個城市裡面料理的記憶,或者那個城市當中一般人穿衣服的記憶以外,很重要的一個記憶,是關於建築的記憶。我們會說我最近去了巴黎,巴黎好美喔!那個城市真是美極了!當你說巴黎很美,其實你指的基本上是建築,也就是居住的環境很美。

或是最近去日本的京都,京都的廟宇、京都的寺廟,然後周邊一些老的建築好美。我們又碰到居住的問題了!我們會發現我們對城市最重要的一個觀感,常常來自於對居住環境的評論。

同樣的,我相信很多朋友一定跟我一樣聽過有點不舒服的一句話,就是很多人會說:「台北怎麼那麼醜。」或者「台灣的城市怎麼那麼難看。」我已經不只一次聽過這樣的話,其實剛剛聽到的時候會產生反感,覺得我們的城市真得這麼醜嗎?其實對於一個城市的美感,如果是說京都很美、巴黎很美,通常是因為那個城市有一個風格。例如日本的京都,你會感覺到所有的街道佈置、廟宇寺院、以及每一座建築的屋簷、色彩、造型,中間有一種協調感,所以在旅遊當中,也許只待幾天而已,可是這幾天連貫下來對整個城市的印象其實並不深入,因為停留的時間並不久,可是至少它有一個門面。

所謂「門面」,就是一種建築的印象。

可能有一個朋友來我們家,在客廳坐一坐,或者你招待他用餐,在家裡餐廳坐一坐,他並不會很深入你的家庭,可是他大概在你家坐一坐吃個飯,已經會出去跟別人說:

「這個人家不錯喔!擺飾很有自己的風格,也乾乾淨淨的,東西都放得很規矩。」

這種印象被稱為「門面」。就像巴黎,我們在巴黎旅遊一段時間後,會覺得城市迷人的地方有塞納河兩邊的建築,它們構成一種風格和統一,甚至橫跨在塞納河橋上的橋樑,都構成一種風格。

回過來看看台北呢?高雄呢?台南呢?新竹呢?

我們忽然會覺得如果我們是一個外來者,我在這些城市裡面待幾天,到底得到什麼印象?我想今天譬如說一個城市推出摩天高樓,說自己擁有全世界最高的樓——這並不是一個印象。印象是我在幾天當中經過的街道、橋樑、建築,所有加起來的一個風格,這個風格其實沒辦法說清楚到底是什麼?譬如我常常問朋友說:

「你說巴黎美!巴黎美在哪裡?京都美!京都美在哪裡?」其實不是很容易說出來的。可是整體印象講起來這些城市有一種統一的風格,就是我們講的Style。我們前面講過穿衣服也是如此。你頭上的帽子、腳上的鞋子、上衣跟下面的褲子或者裙子,它中間有互相搭配的關係。其實美,就是找到其中的一種和諧。所以我們說風格Style,這個風格是跟人統一的,同樣的,城市印象、居住環境,也是在找這個協調性。所以有時候我在想,我居住的城市真的這麼難看嗎?這麼不美嗎?我可以帶我的朋友說:

「你看我們的總統府,它是日本統治台灣時代留下來的建築,這個建築由森山松之助設計,當時仿造了歐洲某些巴洛克的元素,然後又使用台灣紅磚的材料,我覺得它並不是一個很難看的建築。」

可是問題是:總統府和周邊其他建築所形成的關係又是如何?我們就觸碰到了一個在居住環境裡最重要的議題:空間的美並非只存在於單樣建築,而在於建築跟建築之間構成的一個協調性。

我們談到協調性的時候,也許就觸碰到台灣為什麼不美的原因,因為它整個大環境當中摻雜了太多外來元素,而這些外來元素本身沒有產生出風格的一致性。所以一個外來者在台灣待了一兩個禮拜後離開,沒有辦法留下對台灣建築風格上感動的力量。情形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去改善居住的環境,創出風格來。

【有親切感的「窩」字】

晉朝大詩人陶淵明有兩句詩很有名:

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這十個字的意思是樹上所有的鳥都活得非常快樂,為什麼呢?因為牠們在黃昏的時候可以回到窩裡去,牠們在樹上有一個巢;就像我們今天有了一個家,所以會覺得很安全、很快樂。

詩人陶淵明看到樹上所有的鳥都有自己的巢、自己的窩,這麼快樂的生活著,所以他領悟到我也愛我自己的家。這是陶淵明詩句中非常感人的十個字,就是從大自然、從鳥類的生存、從鳥類有窩有巢來想像到我們自己也像鳥一樣,我們的家就是我們的窩。

其實我蠻喜歡「窩」這個字。現在一般人有時候不太用這個字,可是有時我跟很親的朋友會說:

「哎呀!這麼冷的天氣,我真希望窩在家裡。」

那個「窩」的感覺,你特別會覺得因為它有個親切感,你所熟悉的空間、你所熟悉的環境;尤其天氣冷的冬天,你會覺得有一個被窩,又是「窩」這個字,都讓你覺得有安全感;然後你可以窩在那邊,讀你自己喜歡的書、聽你自己喜歡的音樂,那種開心就是你有一個熟悉的環境。

我常常跟很多朋友說,陶淵明講的「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台灣今天應該拿來做為愛自己居住環境的兩句很重要的觀念,若翻譯成白話文,「吾亦愛吾廬」的意思,就是「我愛我的家」。

怎麼做到「我愛我的家」?我相信在某一段時期,也許我們會覺得房子是你花錢購買的,或者我租來的一個房子,你會覺得它只是你白天上班、出去玩、見朋友回來窩在那裡的一個小地方,所以你也不在意它。如果你不在意它的話,這個房子跟你沒有很密切的關係、沒有這種情感。

我就發現朋友大概可以分成兩類:有一類的朋友他不喜歡你到他家裡去,如果有事情要辦,他總是說:

「我們要不要到附近的哪一間咖啡店碰面?」甚至有時候會說:「我們在哪一個超商的門口談談事情,然後你把東西交給我,我把東西交給你就好了。」我會覺得很納悶,我想:

「這個人不就住在附近嗎?他為什麼不邀請我到他家裡坐坐,喝一杯咖啡,然後再談事情。」

這是一類的朋友,就是你永遠對他住的環境不瞭解、不清楚,你也覺得他不太希望別人去他的家,好像他寧可在外面活動。所以都市裡才會出現很多咖啡廳、小茶店,讓人可以應酬或交際。

可是事實上有另一類朋友,你會覺得剛認識沒多久,他就希望你到他家去,他會很得意地告訴你這個家是怎麼怎麼佈置:不管這個房子是他自己買的、或者正在交貸款、或者租來的,可是你感覺他住在這裡不管一年或兩年,至少他要把這個家處理到自己喜歡的狀態。他會告訴你他從哪裡選到的床單、在哪裡買的書架,書在書架上如何歸類,然後他的音響放在哪裡,餐廳是怎樣佈置的,在哪買的餐具。

其實,房子並不等於家,房子是一個硬體,必須有人去關心、去經營、去佈置過,這才叫做家。

有些人只有房子,並沒有家。

大家也許還記得好萊塢一部電影《E.T.》當那個外星人發出「Home」這個字的時候非常感人,很多人都被那個發音感動了。我想不管英文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