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與服裝

將美學具體體現在生活當中,除了食物以外,我想大家都能夠瞭解到與生活最密切有關的,當然就是衣服了。

我們每一天都要穿衣服,包括了所有服飾的部分。如果今天問一個最粗淺的問題:

「你為什麼穿衣服?」

「因為天氣冷!」

也許一般朋友會很直接了當地這樣回答。我們說避寒,尤其在寒帶地方,如果不穿衣服會受凍,有時候我們說天氣冷多加一件衣服,因為怕感冒。衣服最基本的存在目的就是禦寒功能,有一點像我們談到食物部分時所說的吃到飽。

我相信今天很多朋友穿衣服,已經不只是禦寒;當然也有人認為,在人類文明慢慢地發展以後,衣服可能變成跟道德、或禮貌、禮教有關,因為我們看到西方很多的裸體雕像,後來常常在特別的部位用一片樹葉蓋著,這是蔽體的功能。不過早期人類都是裸體,這幾乎是一個自然的狀況,尤其在熱帶地區。

我們居住的地方其實算是亞熱帶,如果觀察一下原住民的文化,譬如說我到蘭嶼看到達悟族的朋友,他們穿一件丁字褲,就可以過一整年。丁字褲就是他的服裝,因為天氣非常地熱,他們又要常常到海裡去捕魚和勞動,所以任何加在身上的紡織品,可能都變成了障礙。對達悟族的男性朋友而言,第一,他不需要禦寒;第二,若要蔽體的話,只要一條丁字褲就夠了。甚至我在那邊看到早期很多原住民的女性,上身也不太穿衣服的。大概二、三十年前,我在蘭嶼看到達悟族女性朋友的一些舞蹈,像頭髮舞,就生出一種感動。那感動不只是對頭髮而已,甚至包括她們上半身身體那種豐富、那種健康。所以我覺得很有趣,我們自認為文明人,穿著很多衣服,可是我到蘭嶼去的時候,第一個感覺是我的身體沒有達悟族朋友這麼健康!他們在陽光下、在海洋裡、在大自然當中,身體曬到古銅色的感覺,你會覺得非常非常漂亮。

我們來追溯人類久遠的服裝歷史,看看服裝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在寒帶地區,人們打獵以後會把動物的皮毛剝下來禦寒,可是這個答案不能夠解答熱帶地區的問題,像埃及、希臘、印度這幾個古老的文明,都不在特別寒冷的地區。所以為什麼希臘會有許多裸體的雕像,是因為當地炎熱,希臘人運動時會把外面所罩的布匹整個解掉,裸體做運動,所以我們看到包括運動員、神像——如阿波羅、維納斯等,也都是裸體呈現。

所以我想談到衣,第一個是感覺一下身體吧!我們談食物時提到的是我們的口腔、我們的舌頭、我們的口腔跟食物的味覺之間的關係。而衣服的文化,則與我們的身體發生關連。

我們為什麼要在身體上放一件衣服,可能是因為冷、可能是因為禮教、一些習慣,可是這類禮教和習慣,和禦寒的問題會不會衝突?我舉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我們居住在亞熱帶一個島嶼,既熱又濕,夏季拉得很長。我們的上層文化,男士們穿著正經正派的西裝,打上領帶,必須在有空調的房間裡面開會,不然會熱得受不了。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是不是需要耗費這麼大量的電去開空調,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少穿一些衣服?我們能不能設計一件衣服來取代穿西裝打領帶。由此免去強力的空調?

我把這個問題丟出來,也許大家會重新審視企業界或政治人物們在服裝上,是否更有創意一點?這個創意包含了你對這個地區資源的珍惜,包括了環保。有時候看到菲律賓的官員穿著他們的民族服裝,就覺得還不錯,至少那衣服比較通風,從健康、衛生的觀點看來對身體比較好。所以我常常覺得周遭環境的男士很可憐,很少有人想到可以對男士上班服裝進行一點點服裝美學的革命,就是可以輕便一點、適合熱帶地區;然後也可以更實用,更美觀一點。

【名牌領導風尚】

每一位朋友早上起來穿衣服的時候,除了匆匆忙忙外,也希望能夠多一點對衣服本身的思考。

什麼是「對衣服多一點思考」?有些朋友很講究穿衣服,譬如說穿的都是名牌。而名牌,是不是選擇衣服唯一的方式?當然我不否認,有時我也會去逛一些名牌店。像亞曼尼(Armani)、Prada這些服飾賣得非常貴,事實上不是每一個人可以負擔的。可是當然我會尊重這些名牌服飾的背後提出的一種創意,領導所謂風尚(Fashion)。事實上許多名牌跟歐洲的文化很相關,上層社會將服裝的織料織品做到非常講究的程度。絲、麻這些織料可以非常講究,也可以很粗糙。棉的等級也可以分成非常多種。我曾經去過一間印度棉布的專門店,那位老闆告訴我:

「印度棉花採收之後,棉絲有長有短。最長最柔軟的棉花都由英、法名牌店收購去,像台灣等一般廠商根本就拿不到那種棉花。」

我這才知道原來棉花的等級分成這麼多種。名牌服飾產品的紡織或者染色的過程裡還會加入很多的人工,它有一種「講究」。

其實講究當然是一種美。有時候你會喜歡一塊布,覺得撫摸時手上的質感是這麼好。譬如說,最高級的喀什米爾羊毛是指羊頸部的那塊部位,因為最輕最柔軟。所以如果你有一件喀什米爾毛衣,拿在手上輕軟又保暖,旅行的時候很方便,放在旅行箱裡沒有什麼重量,可是穿起來又勝過好幾件衣服。這個時候我們會覺得產品貴的有道理,因為它選擇了最好的質地。所以談到衣服會注意到織品的講究,的確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過程。另外,當然這樣的服裝經過一流的設計師設計,設計師會運用本身的美感在之後如染色等過程裡,加進最多文化的元素。

什麼是「文化的元素」?

我曾經到義大利去參觀一間名牌服裝工廠,見到很多美術專業人員在研究一張古畫,可能是達文西的作品。他們嘗試用現在的科技,以電腦分色做出畫裡某一種顏色用在織料上,譬如說是絲綢,然後變成來年流行的一種織品。這個時候我會覺得:他們的確把文化的元素放進這塊布料裡了。

譬如台灣今天有一間紡織廠,可能有生產廉價的棉布絲綢,但也聘用一些專業人員,到台北外雙溪的故宮研究一張宋朝的畫,將畫裡某一種色彩用電腦分色的方法做出來放在某一種絲綢上,這個絲綢就變成明年流行的服飾。如此顧客並不會覺得這件服裝比較昂貴,因為其中含有專業人員在故宮做研究的投資。

其實人類的服裝歷史蠻複雜的。古代一件講究的服裝,光是繡工就不知道要經過多少人、多少年、多巧的手才能完成。如果這服裝保存到今天,也是一件非常貴重的古董。這個貴重,不只是金錢層面,同時也是因為它有很多人的巧思、人的手工,保留住人類文明裡面最精美的部分。

我想衣服的美學和食物的美學很不同的是,食物的美學基本上保存性不高,再好看的一道菜,最後還是會被吃掉;可是衣服可以保留到百年千年。日本上野美術館收藏了過去帝王或貴族穿過的衣服,真是美極了!那種經過一千年歲月的淘洗,絲綢或是織錦的花紋、料子,讓我覺得完全是一件藝術品。我想服裝的文化,在這裡其實更容易感覺到美感。

其實我並不鼓勵大家一窩蜂地去買名牌服飾,因為當我在歐洲參觀很多名牌的店舖、廠商,以及和研究人員交談之後,我覺得名牌之所以成為名牌,是因為它們背後有文化的支撐。如果你跟這個文化並不協調,放在身上有時候會很勉強。

在義大利時我常常看到名牌店裡很多日本觀光客試穿衣服,我覺得他們沒有注意到這家名牌跟他自己身體文化之間的關係。因為身體本身也是一個文化,有生理上結構的特徵。譬如說,東方人的下半身其實是比西方人短,所以在穿上一個要強調下半身長度的衣服時,效果其實剛好適得其反。道個名牌不但不能夠襯托出他身體的美,反而變成有一點怪異。

我會提醒很多的朋友注意觀察自己跟名牌的適合性,服裝其實是一門大學問,大家還是要花一點心血去瞭解自己適合什麼樣的顏色、什麼樣的造型、體態和什麼樣的服裝搭配在一起是最對的,我覺得這才是衣服的美感;而不是太輕率地就交給名牌,認為花了幾萬元買一件衣服,它就一定是好看的,其實可能並不一定。

【純棉襯衫就像愛人】

在台灣亞熱帶地區,夏季很長,容易出汗,我有時候會去選一件百分之百純棉的白襯衫穿在身上,既通風又吸汗。我常常跟朋友形容說:那件純棉的襯衫真像一個愛人,因為它會讓你覺得整個皮膚上有一種非常好的質感。

記得有一段時間,在台灣流行用現代化學方法做出來的尼龍衣服,其實穿上去很不舒服,因為汗都悶在裡面,非常不通風。可是那時這類衣服也賣得很貴,幾乎所有人趨之若鶩去添購,我想現在已慢慢被淘汰了。

服裝雖然是一種風尚,可是一窩蜂的風尚並不完全是對的。有的時候奇怪的服裝會變成一個社會價值的標準,就是因為大家都流行,如果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就跟著流行,反而沒有真正美感的自我判斷。

在生活美學裡,我們一直比較希望強調的是,什麼叫美?有自己獨特的品味才叫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