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這兒,已是下午接近黃昏的時光。在這四周堆滿雜物的院子中,有燒好的陶器,有包紮好的模子。有些陶器擱置太久,在發亮的黃色與綠色上面,還可以抹出一層灰塵。在一旁是些破舊的傢俱:轉動不靈的黑色皮椅、缺了幾個抽屜的文件櫃,斜臥著像一個缺了門牙的老人。
我們要訪問的屋主人卻仍然那麼健碩,身體強壯而且精神飽滿。他娓娓告訴我們關於陶塑的藝術和掌故。他的故鄉石灣,當年那些著名的藝人,他們的師承和專長。那些名字、那些故事,如果不是由他說出來就很難知道了。許多物品的稱呼,我們聽來啞然失笑。誰知道一個平頂的煲和有耳的煲原來有不同的稱呼?還有那些藝人的手技那麼靈巧,他們的藝術充滿愉快的逞強,而他們的作風,又是那麼狡慧。一個人塑出貓兒眼睛在早午晚不同的變化、一個人塑出鴨子在水裏前進時兩腿的形狀、一個人塑出停在人身上的一頭蚊。我可以想像一個各自以手藝相鬥的自由發揮的時代,藝術曾是那麼親切,從泥土中來,經過藝人心思的燒煅,再回到民間。
坐在那個本來寬敞但因為堆滿雜物所以稍見狹窄的院子中,我們聽著過去的掌故,感到那些神奇的技藝都好像遠了。說到後來,屋主人捧出正在塑造的一尊平凡的人像,讓我們看頭顱是怎樣安上去的。他叫我們必須小心,以免把它弄壞。我們問:這也是倒模的嗎?是倒模的。他用一枝竹簽,修好衣褶上的紋理。
後來,他又說:這些衣褶、這些人的面目和姿勢,不是一朝一夕學回來的。它們都有依據,他學了幾十年,才學到一點頭緒。然後他又感慨地說:當他將來不在,這些東西也就傳不下去,再沒有人會花幾十年時間,學這樣的東西。這時天色逐漸暗下來,已經是新涼的黃昏了。
有人說要學這手藝,而他正式地說:要學習並不容易,要經過那麼多年一絲不苟的鍛鍊,光是釉,就夠你學的了。還有那些人像的外貌呢,每一樣都有它的規矩,並不容易通曉。……需要二十年、三十年,也許還不止。一下子,那些衣褶,那些嚴苛的人和動物的神貌,好像跟我們隔得那麼遠,中間隔了一道不可踰越的鴻溝。
他批評了一些外行的手藝,回答了我們一些外行的問題。我發覺那裡面有它嚴格的規則和內行的術語。我站起來,望向外面遠處廣大的天空,透了一口氣。走過去看窰的時候,我被它周圍的藩籬絆著了,幾乎跌了一交。總是有那麼多不知名的東西。我站在那裏,隔著人們圍成的圈子,設法端詳窰中的東西。而天色漸漸暗下來了。
我們問的學術性的問題不多,屋主人奇怪了:「你們怎麼盡對故事有興趣?」我笑了,我們根本是想知道一些學術以外的東西。後來談別的藝術,他對畢加索有不客氣的批評。我換過話題,問起他自己的雜學,回到熟悉的話題上去。他於醫藥、掌相、書法、攝影、印刷,都能通曉,這是十分難得的。到了我們這一代,這樣通博的人就少見了。
有人問起這些雜學跟陶塑的關係。主人認真地說:是有關係的。比方看相對人的觀察,可以幫助陶塑人像的神肖,我想這種淵博通達的態度,有它的好處,也是把藝術和生活混淆的民間工藝的優點。就像我們坐著的這個雜亂的院子,有無用的廢物,也有方便使用的工具。
「但是……」有人問到現代藝術的問題。比方說:把傳統和現代精神結合。屋主人搖搖頭,他說不反對搞現代的東西,但他會一直朝過去走的這條路走下去。他所教的學生裏,也有人去試「那些現代派的東西」。他說那都很容易,不用甚麼傳統的基礎。「但是——」我們想說甚麼,又停住了。本來,我想問的,還並不是一種「那些現代派的東西」……
剛才大家有秩序地圍坐成一個圈子,後來走去看窰,走回來的時候,三三兩兩錯落分散,自然改變了原來的秩序。天色已經漸晚,很難繼續討論一個認真的問題。何況我們已經打擾太久,實在應該告辭。我站在那兒,想著在固定面貌的傳統模子和某些沒有準則的放任的現代之間,是不是還有一點別的甚麼。剛才提到用陶塑如齊白石傅抱石用筆作畫那樣,我忘記追問下去。是應該有人那樣作的,現在有沒有人那樣作呢?
我們要走的時候,走進屋主人室內看他造成的陶塑。他的助手正在為一對麒麟上釉。室內還放著許多獅子、龍、佛像、古典的人像,那些傳統的固定的中國藝術造型。手工精細、造型講究,那些人物的臉容、衣褶、神態,都依循它們應有的本份。這樣一套學問,將來就很少人會懂得了。
天色已晚,我們只好離開。感謝屋主人,告訴我們這麼多關於民間工藝的技術和知識。那些東西是傳統,表現在放在門邊的一匹陶馬的造型中。有人走過去,碰碰它,開玩笑地說:「我們把它帶走!」但事實上,它是那麼沉重,我們沒法完全把它帶走。經過院子的時候,我們又看見那些棄置無用的傢俱雜物、有用的陶塑的用具,和模子互雜在一起;本來寬敞的院子有些部份顯得狹小。我們在那之間走過去。
(一九七六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