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豎」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是以秋季已去掉一半而得名,中秋向稱「月亮節」,一般都於月出的夜間,陳瓜果、燃香燭來拜月亮,然後合家團圓的一邊賞月一邊吃瓜果,食品中當然少不了應節的月餅一項了。

在中國許多地方,中秋節都只與月亮有關,只有包括港澳在內的華南,卻於中秋節賞月之外,還與燈、火等攀上關係。這就不知道是不是與流傳下來的「雲掩中秋月,雨灑上元燈」這句預測天氣的古老諺語有關連。

六七十歲的老街坊,當會記得童年常聽孩子們唱的「八月十五豎中秋」。其中這一個「豎」字,就是把中秋應節的燈彩高高地豎起來的意思。在當年,這也是過中秋節的一個應時娛樂節目。

當年的豎中秋燈彩,都是用竹篾紮框,再糊上彩紙而成,燈內可燃燭以照明。這樣的中秋燈彩當年很少人紮糊好了拿出來賣,要豎中秋就得自行製造,所以紮燈與豎燈,都是當年青少年學做手工、表演功夫的一個機會。

老街坊還記得,那時流行的中秋燈,有楊桃燈、兔仔燈,但最流行的還是一種叫「批皮燈」的燈,這是用六個正方形篾框構成,糊上彩紙的燈,燈中燃燭,燈上穿繩,燈下加裝飾流蘇,相當簡單而好看。通常是一對橫掛在短竿上,然後再豎起於高桿上,這就叫豎中秋了。更隆重的是先紮糊一個較大像倒轉凸字形的彩門燈,下邊再綴上兩行由多個批皮燈組成的兩行燈,豎起來就更是威風凜凜了。

在當年的中秋,鄰近的孩子都會不聲不響地舉行非正式的豎中秋比賽,鬥豎得高,鬥豎得燈數多,同時也會鬥所豎的燈紮糊得精巧搶眼。當然,這樣比賽是沒有獎品的。

昔日環頭環尾較僻靜地區,有些孩子愛在中秋夜燒花塔,那是先搜集被棄的殘磚破瓦,用心疊砌成一座尖塔,再在塔底內放上些易燃的紙料竹木等東西,澆上油才引火來燒,並不斷加添燃料,燒到整個花塔通紅為止。

當年的新界,也有人在中秋夜燃放發亮而又能滿天飛的孔明燈,但因墜下時容易造成火災,所以後來就被禁放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