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曾是軍事重地要塞

近來又有了開發將軍澳的消息,初步計劃是澳篤(尾)兩邊填海,然後分頭發展為工業區、碼頭區及公屋村。預算到開發計劃完成時,新的將軍澳地區,將可容納三十萬人,其中近二十萬是新建公共屋村的居民。

九龍半島的東側的將軍澳,在西貢的東南,鯉魚門之北,是清水灣半島的東岸。灣長而水深,北、西、南三面都有山巒拱衛,是個良港,且曾是個軍事要塞。所以澳畔一座古稱雞婆山後被稱為魔鬼山的上邊,在被英國租借之前就已修建有炮台堡壘。如今炮台雖已荒棄多時,鄉民仍叫那山為「炮台山」。

就因為有了這些優越的天然條件,發展將軍澳的次項主要計劃,便是闢建為香港第二個也是更新型的貨箱運輸碼頭地區。因為以巨型貨輪作貨箱運輸,已是時勢所趨、日益蓬勃的事業;香港闢在葵涌的第一個貨箱運輸港,已感到有點不勝負荷了,亟需另闢新碼頭區來適應日趨繁密的貨運需要。將軍澳正好是個宜做工業區又兼做貨箱碼頭的理想地方。

將軍澳篤(尾)西角,早已有人建立了將軍澳村。世代相傳的客家人在這裡聚族而居,往日多以耕種為活,也有些是漁民。將軍澳村附近,有一處因為山青水秀、風景幽美而吸引了許多假日遊人,這個地方被稱為「小夏威夷」。

將軍澳到底因那個將軍而得名,已不可考了。但這一個籍籍無聞的小地方,太平洋戰爭結束後,卻也出過兩次風頭。一次是美國主力艦「新澤西號」來訪問時,因噸位太大而駛不進鯉魚門,只好碇泊在將軍澳。另一次是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香港一度成為世界最蓬勃的拆爛船埠頭,各國的報廢老船、破船,以至各類型的超齡軍艦,其中包括立過戰功的巨型航空母艦,更有負擔過運兵任務的巨型豪華郵船,紛紛拖到香港來剝皮拆骨。將拆下的廢料另派用場,數量最大的鋼鐵,也經過冶煉而成為戰後需要最殷的建築主要材料。當時不少軍艦、郵船的官兵、海員,都隨船來港。在將軍澳離船時,才舉行告別禮,亦使將軍澳名傳遐邇。

可是港府將設在牛頭角、長沙灣的拆船生意,都集中到將軍澳後,香港的拆船業便一落千丈,再難翻身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