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脷洲線麵廠

這裡兼做遊客生意的夜總會,除表演歌舞、雜技、魔術等節目之外,偶然還會有食物製造表演,如由來自華北的大師傅,穿戴好白袍、白帽,當眾表演拉麵功夫。那是將用麵粉加水開成的麵糰,先搓揉成厚片,然後以幾何級數的摺疊,不斷拉扯成麵條,到每條麵都均勻地成為細長條後,才弄成湯麵或拌麵來奉客。據說這拉成的麵條,柔靭耐嚼,吃起來別有風味,與切麵大有不同。

中國黃河流域以北的廣大地區,一向以小麥為主食,花樣繁多的麵食中,麵條也是比較普遍的吃法,一般都是用麵粉加上鹽水來擀成麵條;在麵粉中加上雞蛋或鴨蛋,魚茸或雞茸,以至青菜等來打成麵條,都是長江以南的食法。

將已擀好的麵條,經過日曬或熱烘到乾燥,以方便於貯藏或遠運,一般都叫做線麵或掛麵。這樣的線麵的生產與運銷到不產小麥地區,也是一項頗有規模的生意。

港島西南角上的鴨脷洲,過去曾是製造大小木船的基地之一,同時也是盛產線麵的地方。港九雖不生產小麥,但特有將麵粉加工成為線麵的技術,遠在日軍發動侵略戰爭之前,就已有好幾間線麵廠開設在鴨脷洲了。初期的生產,都用最古老的人力,生產過程也近似於今天夜總會的拉麵條表演,將麵粉加上鹽水,調成稠厚麵糰,弄成粗條,掛在竹竿上,再用人力去往返地拉扯,直到麵條幼細得像線後,才予曬乾。然後將包裝好的線麵外銷到到星馬、印度、斯里蘭卡、泰國等地,每年銷量並不小。

早年的線麵生產,全靠古老的人力,而每一位熟練的技工,每天拉扯十小時,也只能拉成大約一百磅,有限得很。後來隨著時代的進步,製線麵的工序如拌勻、搓揉、壓餅、開條以至拉幼,都陸續由半機械化,發展為自動化、機械化,不但提高了產量與品質,同時也降低了成本。

當年線麵廠之集中在鴨脷洲,是因洲上有租購都較廉宜的荒地可作曬麵場。如今已有大橋可通香港仔,洲上成電力生產基地後,地價猛漲,製線麵也只好改用熱烘辦法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