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礦藏的往事

聽說有人要在銀礦灣闢建度假區,在茶敘中又引起了大家的談興,談的並非度假區而是位於大嶼山麓的銀礦灣這個地名。這就引起座中一位學過地質又從事過採礦事業的老人家的興致,他忍不住講起與香港一些礦藏有關的往事來。

他說銀礦灣當然是因附近有過銀礦而得名,至於何時發現銀礦並予以開採,何時採光了而空留地名,他就不清楚了。只記得日軍陷港前隨人去遊玩,仍見到廢礦的殘跡,以後就未再去玩過,不知道近況如何。他又說港九已發現的銀礦,還有新界東北部的連馬坑一處。經過測定該銀礦蘊藏量不豐,且成色不高,因而認定並無開採價值。

荃灣區的針山上,早就發現有鎢礦,雖然藏量也不大,但鎢於一般工業用途之外,又是軍事工業重要原料,身價甚高,故由一九三五年起,便開始作規模不大的開採。日軍攻佔香港後,也繼續掠奪那鎢礦。日軍投降後也未停採,到一九六七年才因鎢價暴跌而中輟開採了大約十年的鎢礦。去年鎢砂價升得又快又高,已有人用較新型設備去重新開採鎢砂,據專業人士測定,這鎢礦還可以開採十多年。

大家耳熟能詳的另一個礦,是烏溪沙上邊的馬鞍山鐵礦。那裡的蘊藏量雖然不太少,可是質量上卻並不高,冶煉後所得優質的純鐵不多,經濟價值相當低。這個年產約十六七萬噸的鐵礦,因為生產成本不低而品質平平,不容易找到買主,礦場亦已於一九七六年中停了工。

香港還有每年獲利幾千萬的,是三個長石礦、七個白陶土礦、五個石英礦,年產量約共五千公噸。石英是燒製玻璃及彩釉的原料,香港工業仍感供不應求。長石與白陶土,都是燒造陶器、瓷器的主要原料,除本銷外,還運銷到日本及台灣等地去。聽說用途已不限於製造陶瓷,且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作製婦女化粧品的原料了。

香港最大量的礦藏是建築原料之一的石頭,軋碎了便成「石屎」,採山石,過去已使不少人成為小富翁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