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上的望夫石

走近沙田隧道北口的人,都會抬頭看看屹立在山上的望夫石。襯著藍天白雲的這塊突出在山頂的石塊,從遠處仰看,倒真有點像個揹著孩子的婦人,正眺望著茫茫大海。

因為有了這塊望夫石,那座本是獅子山一角的小山,也被叫做望夫山。這山僅高出海面八百三十多呎,並不難攀登。從紅梅谷上去,走過架在截水溝上的那條小橋,轉右再過一條小山溪,就是登山的正路,朝著望夫石走就是了。聽說獅子山上將要架設吊纜車,有了吊車後,要探看這望夫怨婦就更輕而易舉,只要肯付足車費就行。

不過上到望夫石下近看,那不過是一塊高瘦屹立的岩石,高約三丈多,下半截較平整,遠看似是衣袂褲管,上半截的岩峯處,就構成了背負的孩子與母親的髮髻。但近看時卻只是石塊,再難作望夫女人的模擬了。

這麼一塊望夫石,少不免就有了不見經傳而輾轉流播開來的傳說:這位眺海望丈夫歸來的少婦,本是山下農家的童養媳,長大成親後生下了兒女各一,她丈夫就因時難年荒而拋妻棄子、飄洋過海到異國去謀生,從此就音信全無,一去無歸。在家中撫兒育女苦撐等候的妻子,就風雨無間地每天上山去盼歸舟,望夫回,於傷心失望之下,終於化成了悠悠長恨的望夫石。

這雖是人們穿鑿附會而成的傳說,卻也並不荒誕無稽,且很能反映了舊時代的現實。說是以農立國的舊中國,卻始終是個未讓百姓都能吃飽的國家。遠在海禁被打開之前,就已有不少活不下去的窮人,要偷渡到外地去謀生。新中國成立前的近百年裡,離鄉別井到外國去胼手胝足、廉售勞力的華僑就更多了。每一處僑鄉,都一直有許許多多活生生的望夫石,終生要過著日盼夜望的淒苦黯淡生活。

望夫山上的望夫石,也非九龍所獨有,在廣東省內的清遠縣、陽江縣和肇慶峽幾處都有望夫山。往日唱木魚書中,便有「廣西有個留人洞,廣東有個望夫山」這兩句。此外遼寧省綏中、安徽省當塗、湖北省武昌、江蘇省常熟、江西省德安也都有類似的望夫山望夫石。

只有許多望夫山而無望妻山,也正好說明了往日陳舊的社會制度下,婦女所熬忍著的苦難壓迫是如何沉重悲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