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稱「香埗頭」的尖沙咀

電視上一輯談港九交通問題的節目,拍攝了尖沙咀過海輪渡碼頭,每天上下班時間,擁擠得人潮洶湧的情況,老街坊不禁悠然講起了,三四十年前,這裡的人口遠不如今日多,尖沙咀輪渡於上下班時間加密班次,搭客就不必捱擠候之苦就能於如常的時間內過海的往事。

同看電視的青年人,跟著又問起另一些有關尖沙咀的瑣事來,如一向是九龍半島最南端的尖沙咀,早年的原始地形是不是真的由海沙所沖積而成的尖角,因而得名。

對於此問史料既有興趣,又有研究的老街坊,說遠年之前的尖沙咀,是否積沙成尖,他還不曾看到可資稽考的史料,但在近代史實中,尖沙咀這地名,已常見於清朝的官方文書上。一八三八年(即道光十八年),力主禁鴉片而奉派南來任禁煙大臣的林則徐,在他上給皇帝的奏章上,曾經扼要地談及尖沙咀的險要地勢:

尖沙咀一帶,東北負崗陵;西有急水門、雞沓門;東邊有鯉魚門、佛堂門。而大嶼巨島又在其西南,四面環山(北有九龍群峯,東有照鏡環山,西有大嶼山,南有香爐峯),藏風聚氣,波恬浪靜,水勢寬深。

這一段簡短明快的敘說,可以說是真的經過實地認真勘察,有了準確認識才講得出的話。因為當時的尖沙咀,還只是個荒蕪的一個細小埗頭而已。跟著就將早已設在尖沙咀較北地方的九龍炮台(後改稱「懲膺炮台」)和官涌炮台大加修繕,並連成一氣,加強炮火設備,並派重兵駐紮防守。

當年,就在尖沙咀地區內,「懲膺炮台」與「官涌炮台」一帶的山丘土崗上,一共裝置了五十六尊大炮,全都指向鯉魚門的那一個方向。那一帶駐守的清兵,亦已增加到八百多人,直到鴉片戰爭以割地賠款結束,大炮才移到新安縣去。

一八六一年一月十九日清朝派出四大臣,與英國的羅便臣港督在尖沙咀舉行割讓接管九龍半島尖端的儀式後,大量英軍就在尖沙咀連營駐紮。

老街坊又說,尖沙咀在幾百年前的名稱是「香埗頭」,埗頭又叫「渡頭」,即今天的碼頭。香是指可造線香、薰香的原料,那是用香木研製成的香料。當年九龍半島的放馬鋪、瀝源、沙螺灣等,都是盛產優質香木的地區,製成香料後都經香埗頭落船,集中到香港仔的石排灣才轉上廣州,再北運到蘇州、杭州、北京等地去銷售。

這些產自九龍半島的香料,舊稱「莞香」,是因當年未設新安縣(今寶安),九龍半島亦隸屬於東莞縣的原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