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第一塊新填地

九龍佐敦道靠近海邊的一頭,有一條新填地街,這街名正好說明了,那附近一帶都是填海取得的土地,那條開在填海取得土地上的街道,才會被命名為新填地街。

不過,這並不是說,除了新填地街一帶的土地,就另無新填出來的土地。事實上,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甚至其他離島之上,以填海的辦法來取得的土地多得不可勝數。如港島中區的德輔道、干諾道,也都是先後填海填出來的。

講起港島的中區填海往事,雖然填了之後又再填,先後進行了好幾次,可是在要推行這個填海計劃之初,也曾經過一波三折,擬訂好了的計劃,還被拖遲了很久才實施。

遠在一八五一年,被派來這裡做高級官員的寶靈,就已擬訂了一份港島中區填海計劃了。可是在這裡正當得勢的英國鉅賈豪門,都不同意這樣的計劃,因為填海工程一施工,立刻就影響到海旁碼頭及貨物起卸的生意,而這些厚利生意,當時正由豪門鉅賈所壟斷經營。

到寶靈做了港督之後,一八五八年,他要將這港島中區填海計劃付諸實施,並決定要把新填地上開出來的沿海一條新馬路,命名為「寶靈海濱」。可是他將這填海計劃向當年還叫做定例局的立法局上提出,要求通過並立刻實施時,卻大出意外地被否決了,因為全部非官守議員都投反對票,官守議員中也有三名與非官守議員唱同調,該項計劃便被擱置了。

直到一八六八年,勢力足以左右定例局大部分議員的英商豪門,或離此回祖家去,或已失勢,這擱置了多時的中區填海計劃,才在再也無人反對的情況下獲得實施。那一塊面積只有八點五英畝的新土地,可以算是香港島上第一塊由人工填出來的新填地。這塊新填地就是今天文咸西街與威利麻街之間的一段,如今看來,完全沒有一點新填地的痕迹了。

港府食髓知味之後,覺得填海賣地是一項本小利大的生意,便陸續於一八八六年、一八九一年,先後在堅尼地城的海邊兩次填海,共填得新土地三十英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