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早期的銀行

近十多年來,這裡的物價天天在波動,而且動得有上無落,絕少回跌,即如十年前每根只賣半毫的油條,今天一般都已賣到五毫,有些地區還賣到六毫了。但誰都知道,這並不是油條的售價漲了,而只是通用的貨幣不斷在貶值,才使得百物騰貴。只有打工仔女的薪水,永遠跟不上物價的漲幅,這情況在大眾的口語中,便叫做「紙幣越來越不值錢!」這也是相當寫實而又傳神的講法。

又稱鈔票的紙幣,除面額大小各有不同之外,還有發行銀行的差異。雖然分由匯豐、渣打、有利三間銀行所發行的紙幣,都是這裡法定的通用貨幣,但發行額則以匯豐銀行的最多,所以在大家手上流通的,也多是匯豐銀行鈔票。

匯豐銀行創立於一八六五年,當時資金是一千五百萬港元。該銀行的資本除英國人的資本以外,其他國家商人資本也有,後來才被英資所壟斷,成為此間主要銀行,勢力且達長江以南,故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一度且被人簡稱為「上海銀行」。

不過,財雄勢大的匯豐銀行,卻並不是香港的第一間銀行。因為遠在匯豐銀行成立的二十年前,即一八四五年間,已有英國東方匯理銀行來這裡設立香港分行了。

講到發行紙幣,也不是匯豐銀行開先河。因為在一八六七年金寶銀行已率先發行了五萬六千元鈔票。直到一八七二年,匯豐銀行才獲香港政府授權發行鈔票。初時發行的只是一元鈔,與當時正通行於市面的中國紋銀、中國銅錢、銀毫、銀元、墨西哥、西班牙銀元、印度勞啤等,同時在市面流通。可是有很長一段時間,同屬流通貨幣的一元鈔票,不受居民歡迎,大家盡可能不收受一元鈔票。非收受不可時,也盡快用掉,或換成銀元等別的貨幣,才安心收存起來。據說,當年一元鈔票的最大用途,就是用來交捐付稅。大家對紙幣總還是缺乏信心。

直到一九三五年底,港府為了應付世界銀價狂漲熱潮,宣佈禁止私人存儲銀幣,不許銀幣流通,並由港府發行新的一元鈔票來收回所有銀幣。大家除了鎳輔幣,只有紙幣可用,另無選擇機會,就相安無事到今天,再來大吃其「紙幣越來越不值錢」的苦果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