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打道

在香港,有不少街道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能以人的名字作為街道名稱的人,如彌敦道的彌敦,羅便臣道的羅便臣,夏慤道的夏慤,他們都是曾來這裡做過香港總督的英國人。

不過,也並非一定要做過港督的人,才能將其名字作為街道的名稱,如灣仔區的一條摩利臣山道,是從一座叫摩利臣山開出來而得名。但摩利臣這個人就不是港督,而是早年就從英國東來,在這裡傳過教,翻譯並印行過宗教書刊的傳教人士,據說他後來還從事過辦學校的工作。

中環的鬧市中,有一條曾經是比較幽靜的遮打道。這條街道並不長,街上的建築物本來就不算太多,後來還在街邊闢成了一個小型的、作園亭佈置的皇后像廣場。即使午間有許多寫字樓的男女職員到那裡去吃他們的紙盒裝午餐,也仍使遮打道平添了一些幽靜。不過,自從地下鐵路在那一帶施工之後,所造成的嘈吵與混亂,已使遮打道的幽靜成為值得回憶的往事了。

這個能把名字留給街道的遮打,就並不曾做過香港總督,而且不是英國人,而是帶點混血成份的印度人。他於一八六四年從印度的加爾各答來香港從事地產經營,很快就讓他發了財,成為富豪。歷史悠久的九龍倉、香港置地公司,遮打都是創辦人之一。

利就之後就名成,遮打就先後做過港府的行政局非官守議員、立法局議員,還封過爵。他在新界經營過開採鐵礦的生意,又曾大力促成天星渡海小輪開航。但他最大的成就,還是極力主張在中環填海求地,並將新填得的土地,作計劃性的利用,於是遮打又被稱為都市建設的高手,如今留下來的一條遮打道,也就是他所設計的成績之一。

名成利就的遮打,在香港混了近六十年,到晚年時不惜工本的收集有關中國沿海通商情況及香港的早期面貌的繪畫,彙編印成一冊《中國通商圖》(又叫《遮打藏畫》)的畫集,於一九二四年在倫敦出版。他是在一九二六年去世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