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十三隆」

以捱鹹魚青菜來表示淡薄自甘的日子已過去,身價日高的鹹魚,早成席上之珍。但做鹹魚生意的鹹魚欄,景況卻已大不如前,所以港島德輔道西的鹹魚欄,亦出現了海味鋪比鹹魚欄多的現象。只是還未把那地區改叫海味欄而已。

鹹魚業不振的原因,據老行尊分析,大致上有幾點:速凍冷藏設備普遍了,許多魚獲不必醃鹹;日蘇等國來搶購冷藏鮮魚;本港人口多了,食用鮮魚量大,亦減少了醃鹹魚的數量;近岸海水污染嚴重,使魚群繞道,打亂了魚汎。

談起鹹魚欄的今昔,老行尊又另有他的一番感慨。他說已有八九十年歷史的鹹魚欄,初期是發源於那裡的一條梅芳街。當時有幾個艇戶在海邊空地上曬乾鹹魚,然後就近在梅芳街頭擺檔出售。跟著就有人到香港仔、筲箕灣、赤柱等漁區去搜購鹹魚去擺賣,很快就成行成市。於是長洲、大澳、大埔等處漁民,也把醃好的魚獲運到那裡去出售。

梅芳街上,就出現了代客買賣的鹹魚欄。這些不勞而獲的欄商,不但在代客買賣時抽取傭金,還向漁民貸放款項,既收取了貸款利息,又控制著漁民不能光顧別家。這樣大規模的鹹魚欄,曾發展到十三家,都設在梅芳街上,又都以「XX隆」或「X隆」作招牌,大家便叫做「十三隆」。

十三隆曾經相當長時間壟斷著港九的鹹魚批售市場,吮吸著漁民,操縱著市價,所以十三隆都做得風生水起,賺到家肥屋潤。直到戰後港府實施魚業統制,設立了魚市場來代替魚欄,連鹹魚也規定要入市場去拍賣,十三隆才再無用武之地,只好將吃著的優厚利潤讓出。

如今要做零售鹹魚生意的商人,還是要到鹹魚欄去批購的,十三隆收檔後,那裡仍有約四十個大小攤檔批發商,每天趕到香港仔魚市場去搶購得鹹魚後,立即運到鹹魚欄去批售。不過營業時間並不長,由上午十一時開檔,到下午三點過了就因買客已疏,提早收檔了。

有關鹹魚的傳說很多,但鹹魚仍是很多人喜愛的副食品,這才會售價日高,而鹹魚生意仍不錯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