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避風塘

經過漁民們的多年呼籲,長洲的避風塘終於有了鳩工修建的消息,不過仍要幾年後才能樂觀厥成。早些時曾在布袋澳建避風塘,但那只是富人遊艇專用的,與閑人無關。

香港地區每年都頻傳風訊,常有風災,受災最為慘重的又總是浮家泛宅的漁民,所以在一八八三年就已修築起銅鑼灣避風塘。這第一個避風塘雖簡陋,但面積卻不小。因當年的天后廟就建在銅鑼灣海邊,後經一八五一年、一八八四年、一八八七年的三度大規模填海,又修築了海旁大道,才使面積本來不小的銅鑼灣避風塘,越來越小得不像話。

一九○八年一場風災,吹沉了許多無處避風的漁船,不少漁民葬身大海。在水上居民紛求下,增建了油麻地避風塘,並於一九一六年落成,耗用了工料費兩萬餘元。這就成為從此開徵船牌費的藉口。後來又填出了新填地街以南的許多街道,使這避風塘顯得也越來越小。但在全盛時代,塘內也有過逾十萬水上居民。

不曾寄身在船艇上熬受過颱風巨浪的人,是很不容易想像到船艇對於避風塘的需要何等迫切的。可是這裡長久以來就在鬧避風塘不敷需要,而且不敷的情況日益嚴重,因為颱風訊號高懸後,已出海捕魚的大小漁船、蝦艇,固然紛紛回航入塘避風,另有渡海小輪、電船、駁艇、拖船、躉船、遊艇等交通工具、捕魚工具及住家艇,總數估計在二萬艘以下,頓使日趨縮小的避風塘擠得水洩不通。遲來的船艇額滿見遺,便只好冒著人亡家破的風險,在塘外各安天命。

即使幸能擠進塘內的船艇,也往往由於過於擠迫而在風中互相碰撞得焦頭爛額,或者沁漏沉沒,也是險象環生。

記得在一九七一年風姐「露絲」吹襲香港時,就有一千多艘船艇受到嚴重的破壞,十五人因此而不幸慘死。在這千多船中,有不少是由於擠不進避風塘而被風吹翻沉沒;另一些船是在避風塘內碰撞到破爛而沉沒的。

因此就有許多漁民在一九七二年向有關方面要求,迅速在長洲和大白灣興建新避風塘。這呼籲直到一九八○年的今天,總算有了效果:長洲避風塘鳩工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