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早的粵劇戲院

香港的居民多是廣東人,通行的語言是廣州話,可是以廣州語言作基礎的粵劇,卻在近三幾十年內日趨式微。早些時,還有人認為,這與粵劇紛紛被拍攝成電影,可由大量觀眾花費低廉票價欣賞有關。到粵語電影的歌唱片、戲曲片同樣式微後,而市區與郊外鄉村仍可於春節或神誕,利用空地、球場搭棚上演粵劇時,只要角色齊整,大家又能落力拍演,票價合理,觀眾還是有的。

後來,有關方面為了安全及其他理由,不再准許在球場等公共場合搭棚演戲,因此粵劇演出的場地就更少了。

當然,這裡雖然久無專供粵劇演唱的戲院,但一直仍保有可以兼演舞台劇的幾間電影院,還有大會堂等公共場所,可就是場租都貴到粵劇班子難於負擔,且不易排到租期。因此以港九之大,居民之眾,依然無法維持一兩個可作經常演出的戲班子。許多男女梨園子弟,都非另謀活路不可,上舞台去表演粵劇,只能算是偶爾為之的副業或業餘活動了。

難怪要挽救粵劇的有心人,在開設訓練班來培養新血之餘,還有籌設專演粵劇戲院之議了。事實上也確因為缺少了演出的場地,才使男女老倌紅伶都無用武之地。

可是在幾十年前,這裡也曾有過一間大戲院,本來就專為演出粵劇而設的,卻因不夠戲班去上演而無法維持皮費,捱了一段時間,終於歇業。不久就拆掉戲院,改建為住宅了。

這間建成開業於一八九九年的戲院,也就是港九第一間舞台劇院的重慶戲院,院址在中環普慶坊,如今的東華醫院對面。以今日水準來看,重慶戲院只是間原始、簡陋的小戲院,座位都是木條櫈,而且不是對號入座,票價雖便宜,但要另給茶房以高於票價一倍的茶錢,才能獲得較好座位,否則就只能遠眺舞台,或站著看戲了。

後來,幾年前亦已歇業改建的大道西高陞戲院開業,因設備較新而搶盡了重慶戲院的戲班子。因為當年都要到廣州八和會館去請戲,但廣州大戲的台期旺密時,就少人願來港澳上演,所以在戲班爭奪戰中,被高陞戲院打敗的重慶戲院,便只好拆建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