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結果可以說既在孫中山意料之中,又在孫中山意料之外。說在意料之中,是因為他在揣摩袁世凱的話語時,就已經預想到會出現這個結果。說在意料之外,是因為出任內閣總理一直是宋教仁的奮鬥目標,現在機會擺在面前,怎麼可能說放棄就放棄呢?
對於宋教仁放棄的原因,孫中山非常好奇。他連忙問道:「哦,為什麼?」
宋教仁道:「首先,此次內閣變動只換總理,成員依然採用以前的班底,可謂『換湯不換藥』,形式上還屬於混合政黨內閣。如果宋某就任此職,既不能組成強勢、牢固的政府,又不符合我們之前提出純粹政黨內閣的主張。此為一不可。
「其次,現在已經是九月上旬,距離年底即將舉行的國會大選只有兩三個月時間,我們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等的聯合改組才剛剛展開,許多要務需要宋某處理,宋某一時半會兒實在抽不開身;在改組之後,宋某又要奔赴全國各地演講拉票,也不能坐困京城。此為二不可。
「再者,國會大選在即,臨時內閣很快就將解散,所余時間寥寥無幾,很多計畫都難以施展。如果勉強出任內閣總理,稍有不慎出現紕漏,就會貽人口實,讓人抓住攻擊的把柄,對即將到來的國會選舉產生負面影響。此為三不可。
「最後,目前內閣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調和南北矛盾、維護全國統一,要想完成這一任務,內閣總理必須是威望素著之人,出面調停才能得到雙方的信賴。宋某雖然平生自詡不落人後,但在這一點上確實不及孫、黃二位先生,乃至不如孫百熙、唐少川。若現在就任總理,無疑是自爆其短。此為四不可。
「有此四不可,宋某安能出任總理之職?而且袁項城此時以總理之職相贈,只怕也是包藏禍心,想讓我們陷入內閣爭鬥,無暇顧及國會大選,我們又豈能讓他稱心如意?所以,對於總理之職宋某隻能敬謝不敏!」
孫中山覺得機會實在難得,聽完宋教仁的解釋猶自有些不甘心:「既然遁初此時無暇顧及,或者說,不願插足內閣,那我們能不能從會內同志中另選一人擔任總理?」
「比如?」宋教仁問道。
「比如……」同盟會也算得上是人才濟濟,想找幾個都督、總長人選倒也不難,像李烈鈞、陳錦濤、于右任、馬君武、譚延闓、柏文蔚、孫毓筠、景耀月等都綽綽有餘;但要找分量足以壓倒全局、才能足以治國理政的內閣總理人選,卻是難如登天。孫中山思忖半天也沒想到一個合適的人物。
邊上的黃興此時說道:「逸仙、遁初,你們覺得沈幼嵐如何?」
黃興口中的沈幼嵐,就是前文提到的原廣西都督沈秉堃。他被副都督陸榮廷排擠離開廣西之後,先是返回湖南老家,隨後到南京謁見時任留守的黃興,結果兩人一見如故,很快就打得火熱。當然,其中少不了沈秉堃刻意逢迎的功勞。比如沈秉堃已經五十齣頭,卻稱呼年僅38歲的黃興為「克老」(黃興字克強),其餘可見一斑。
總之,黃興被沈秉堃哄得眉開眼笑,一高興便任命他做了南京留守府高等顧問。此時推舉總理人選,黃興又想到了這位與自己私交甚篤的好友。
孫中山點點頭:「沈幼嵐不錯!他在前清時期就曾護理過雲貴總督,還擔任過廣西巡撫,要不是我等舉義成功,未必不能入閣拜相。但是他思想非常開明,武昌首義不久便在廣西宣布獨立,被眾人推為廣西都督,隨後轉任湘桂聯軍總司令,率兵北上援鄂;民國政府成立後,又加入同盟會,積極獻言獻策。論資歷、論人望、論能力,他都是內閣總理的合適人選!」
宋教仁卻斷然否決:「不行,沈幼嵐絕對不行!充其量他只是個前清遺老,不過乘著易代之機改換門庭,搖身一變成為同盟會的幹事,有何資歷可言?又如何能代表我同盟會組閣?若說他有人望,大江南北有誰聽過沈幼嵐的名諱?若說他有能力,又何至於被一個土匪攆出廣西?既然他連個土匪都對付不了,我們又怎麼能指望他來對付聲名赫赫的北洋軍?」
孫中山有何赧然,隨即反問道:「若依遁初之見,我們應該推選何人為好?」
宋教仁道:「反正現在內閣最多只有三五個月的壽命,總理人選是不是我們同盟會同志都不打緊,我們不妨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就以中山先生所說的資歷、人望、能力為標準,在資歷方面,自然無人能敵克強先生;說到名望,海內外應當咸推孫百熙;至於能力大小,那就言人人殊,需要仔細思量了。便是趙智庵(趙秉鈞)、梁燕蓀(梁士詒)、張嗇園(張謇)、湯蟄先(湯壽潛)等人,如果有人力捧,也照樣做得總理。」
黃興此時才明白過來:「只怕袁項城一早就預料到遁初不會就任內閣總理吧?所以他才這麼慷慨,以內閣總理一職相贈。其實他的本意還是想讓趙智庵、梁燕蓀等親信接掌國務院,之所以推出遁初,不過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既然如此,我們偏不讓他如願!即便遁初不願出任總理,我們還可以讓會中其他人出面競選;若是會中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合適人選,還可以請共和黨、新中國黨派人。我們要讓袁項城偷雞不成蝕把米,竹籃打水一場空!」
「若要推舉黨外人選,我願力薦孫百熙。」孫中山隨即解釋道:「世人一提及孫百熙,首先想到的頭銜是大科學家、大教育家,又或者是大實業家。當然,孫百熙在科學上所做出的偉大成就,確實令世界對我國人刮目相看;他創辦的經世大學以及其他一系列學校、研究院所,也造福我國民萬世千秋;他擁有的家族企業富可敵國,利潤驚人。但在我看來,這些並非他所有之能。
「早在十年之前,我就在美國的三藩市見到過孫百熙。當時他才二十多歲,意氣風發,光彩照人,而且放言無忌,遠不似現在這般沉靜。相見未久,我們便談及同盟會綱領,隨即縱論國家未來政治大勢。當時我以為他見識迂闊,都是書生學者之言,不足採信。十年之後,再以當前局勢驗證當時所言,卻合契若神。這才明白孫百熙不僅在科學上聰敏過人,在政治上也當得起『見事極明,慮事極深』這八個字。
「剛才遁初提到,眼下內閣最重要的使命是調和南北矛盾、維護全國統一,所以總理必須是威望素著之人。試問全國四萬萬民眾,有誰能比孫百熙的威望更重?以他洞幽燭微之能、名揚四海之望,行亮輔良弼之事,建金甌永固之功,豈不是得其所哉?」
黃興笑道:「若是孫百熙擔任總理,還有兩點好處,一是不用擔心他貪腐。他家財萬貫,日進斗金,自然看不上國庫中的那些陳芝麻爛穀子。即便退一萬步說,孫百熙在意那點蠅頭小利,如今現在政府債台高築,窮的叮噹響,天天靠借貸過活,國庫簡直比那臉蛋還乾淨,也無處貪污去啊!
「另一個好處就是不用擔心外交孤立。孫百熙自幼在美國求學,之後還曾在世界各大高校講學任教,可謂師友滿天下;而且三個妻妾中有兩個是美國人,岳父、妻弟都是美國著名大商人;加上他在全球學界聲名遠播。如果他擔任總理,何愁各國列強不承認新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
孫中山聞言也頻頻點頭。
然而宋教仁卻道:「二位先生應該明白,孫百熙越是適合當總理,我們越不能推舉他出任!」
孫中山、黃興俱是一怔:「為什麼?」
宋教仁道:「因為國會大選即將到來,我們同盟會在選戰中的主要對手便是共和黨和新中國黨,而孫百熙正是新中國黨黨首。目前共和黨有分化跡象,新中國黨隱然成為臨時參議院中的第二大黨,如果孫百熙此時出任總理,必然令新中國黨聲勢大振;若再做出什麼業績,更是如虎添翼。如此一來,我們豈不是自己給自己添堵?」
孫中山、黃興頓時為之默然。
宋教仁繼續說道:「就我個人的看法,更偏向於推舉趙智庵出任總理。此舉既可以向北洋系示好,博得袁項城歡心,讓同盟會在短期內獲得較為寬鬆的發展環境,以便在選戰中一舉獲勝;也可以讓袁項城組建一個純粹的北洋內閣,為我們將來實行純粹政黨內閣奠定輿論基礎。」
孫中山不由得驚訝出聲:「讓袁項城組建一個純粹的北洋內閣?你的意思是讓同盟會現在主動退出內閣,讓袁項城徹底掌控大總統府和國務院?這其中稍有不慎,就會讓無數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革命成果付之東流的!」
「如果形勢需要,我們可以主動退出。」宋教仁卻波瀾不驚地答道:「而且在我看來。無數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最大革命成果不是眼下的中華民國,而是我們同盟會本身,所以只要我們團結一心,革命成果就不會被破壞。」
黃興皺眉道:「即便我們主動退出,如果新中國黨三位閣員巋然不動,只怕袁項城的純粹北洋內閣依然無法達成。」
宋教仁聳聳肩:「唐少川走了,我們走了,你覺得新中國黨還能在內閣中呆得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