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起心道:我能說我沒在美國留學過么?
當然,這話是說不出口的。孫元起斟酌了片刻,答道:「誠如仁兄所言,美國政治體制堪稱典範,值得世界各國取法,中國也不例外。但取法不等於移植,我們首先必須要考慮到中美兩國的巨大差異。比如地理形勢,美國地廣人稀,民眾不用擔心水旱饑饉。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形成兩道天然屏障;北方是溫馴的加拿大,南方是怯懦的墨西哥,國內的敵對勢力主要是戰鬥力不足為5的印第安人。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不用擔心外敵侵擾,可以安心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討論民主。
「而我們中國呢?北方沙俄已經攫取我大片領土,現在又對新疆、內外蒙、東三省垂涎三尺。日本狼子野心,十多年前割我台澎諸島,又訛詐兩億兩白銀,讓他們胃口大開,只怕以後會更加貪婪。西、南則有英法窺伺西藏、雲南。國境四周,強敵環伺!在國內,中央微弱,各省獨立,戰亂頻仍,水旱相繼,饑饉不斷,民不聊生,哪有閑心去考慮什麼民主自由?
「借用仁兄剛才的教誨,我們國家當下最緊要的問題是什麼?是儘快實現國富民強,內除割據,外御強敵,實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至於國家體制是民主共和,還是開明專制,不過是仁兄所說的『治』字而已。只要有效,何必分辨它根源何處?如果我們不顧中美之間的巨大差異,盲目移植美國政治體制,無異於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結果只能是自尋死路!」
唐紹儀頓時大搖其頭:「賢弟所言差矣!誠然,現在國弱民貧、百廢待興、各省獨立、民不聊生,但我們也要看到,這正是規劃國家未來政體的最佳良機,這就叫『因民之困』。所謂『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我們要乘此良機,為中國擬定最民主、最有發展潛力的政治制度,使數百年後的賢才志士再無李文忠公的遺憾。為了這個目的,即便國家在短期內有所損失,從長遠來看也是非常值得的!
「再者,權力如老虎,易放難收,我們應該在它幼小初萌的時候便關進籠子里,教它尊重議會、恪守憲政,確保在國民的監督和制約運行,不敢稍有逾越。而不應該為了一點蠅頭小利或者激於一時氣憤,把它放出籠柙飽餐血肉,這隻會讓它凶性大發。一旦吃不飽、或者對主人不滿、或者沒有發泄對象,它便會不分青紅皂白擇人而噬的!」
孫元起皺眉問道:「在唐兄看來,我們應該要民主還是要富強?」
唐紹儀一愣:「這兩者並不矛盾吧?這不應該是一個單選題吧?」
「假如只能二選一呢?」
「這……」
孫元起不管唐紹儀的答案,兀自說道:「民主與富強或許並不矛盾,但縱觀全球各國,所有後進國家進步到發達國家,都會經歷一個加強中央集權的時期。民主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參政的熱情,使得決策體現多數人的意願,但它並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它有它自身的弱點,比如民眾易受情緒左右、政權不穩定、決策滯後、反精英崇大眾傾向等。
「當然,這些弊端對於一個穩定富強的發達國家來說或許並無多大礙,頂多是讓發展速度滯後一點;但對於貧窮落後的國家而言,卻不啻於一劑斷腸毒藥!它會削弱中央權威,架空國家元首,做起事來處處掣肘,從而使得國家陷入民主泥沼再難脫身。所以世界上先富強而後民主的國家比比皆是,先民主而後富強的國家卻從來沒有!這便是我極力主張開明專制的根本原因。」
在二十一世紀陷入民主泥沼最有名的國家,當屬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以及東南亞民主樣板菲律賓,故而孫元起對此頗有體會。
唐紹儀道:「既然我們知道民主存在這些弊端,那採取措施加以彌補便是,何必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呢?」
孫元起笑道:「這些弊端是民主的胎里病,真要把這些弊端全部糾正了,那改過的民主還是民主么?而且糾正這些弊端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教育,通過教育讓全國民眾認清國家當前形勢,了解自身應盡的義務,學會行使應享的權利。現在全國四萬萬人中,識字者不足百分之十,等民眾掌握民主,這需要五年、十年?還是三十年、五十年?國家能一直這麼等下去么?
「其實,我所主張的開明專制與美國的民主共和體制並無太大差異。最突出的差別在於,在美國是由民主黨和共和黨共同把持參眾兩院,而我希望的是由一個各個階層精英人士構成的政黨把持兩院,不僅要把鬥爭局限在議會內部,而且還要局限在政黨內部,從而避免政權頻繁更迭帶來的國家動蕩。此外,國家元首也是由政黨內部推選,而不是拉票競選,從而避免智商不足一百的演說家當選……」
當下,孫元起把後世的國家架構向唐紹儀大致描述了一遍。
等他說完,唐紹儀沉吟道:「如此雖然可以重樹中央權威,有利政策施行,但架空議會獨操權柄,只怕是與民主精神背道而馳吧?縱使以後國家富強,對於普通民眾又有何益處?」
孫元起敷衍道:「所謂『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國家富強了,民眾自然也會從中受益。至於民主這個問題,等國家富強以後再討論不遲,或許等中國重新屹立於世界之巔時,執政黨會分裂成兩個政黨呢?那豈不是直接就實現仁兄所希望的美國民主共和體制?」
對於孫元起這個天馬行空的臆想,唐紹儀自然難以贊同。兩人又論說一番,眼看天色漸漸昏黃,已到掌燈時分,唐紹儀起身告辭。臨出門前,他回頭語重心長地勸道:「賢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孫元起答道:「河魚腹爛,不求活水,尚思化龍;書生垂死,不問良醫,猶念報國。雖然其心可嘉,未免失之迂闊!」
隨後的一兩天里,唐紹儀有空就過來找孫元起商談,總希望他能放棄開明專制,改投到民主共和的懷抱中來。就像那句名言說的:「世界上兩件事情最難,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二是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前者成功了叫老師,後者成功了叫老闆。」唐紹儀或許是個合格的政治家,卻絕對算不上個合格的老師。孫元起則恰恰相反,憑藉著當了十多年老師的教學技巧,居然讓唐紹儀對民主共和制度開始有些不自信,轉而對開明專制大感興趣。
孫元起通過與唐紹儀不斷的交談駁難,再加上自己對歷史的認識和對現實的理解,漸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政治思想體系。這套政治思想體系在未來幾年裡不僅成為新中國黨的指導理論,也對之後的民國政治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後來史書上把孫元起與唐紹儀的舟中談話稱作「孫唐會談」。因為談話的時候輪船正在黃海上行駛,所以也叫「黃海會談」。孫唐會談的時間、所乘坐的輪船名稱、談話的主要內容及其深遠影響,都是高中近現代史課本中的重要考點。
因為會談中只有孫元起、唐紹儀及衛隊長馮基善三人在場,並沒有留下什麼書面材料,後世的史學家只能根據唐紹儀、馮基善兩人回憶的一鱗半爪來還原當時的情況,然這兩個當事人的回憶也存在很多抵牾之處。在唐紹儀所著的《同學少年都不賤——民國政壇的「耶魯系」》一書,對「孫唐會談」足足用了五章的篇幅,濃墨重彩地描繪了自己如何諄諄善誘,傳授孫元起治國方法;如何滔滔不絕分析國內外形勢,讓孫元起茅塞頓開;如何旁徵博引各家政治思想,以供孫元起採擇挑選……總之就一句話,在「孫唐會談」中,他唐紹儀扮演了孫元起「精神導師」的偉大角色。
而馮基善在他的回憶錄《我的生活》中則對「孫唐會談」這一說法予以嚴厲批駁,在他看來,這場會談最準確的名稱應該叫「孫馮會談」或者「孫馮批唐會談」。因為早在前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孫元起先生與梁啟超會面時,已經初步提出了開明專制的思想。「孫唐會談」的真實情況是,衛隊長馮基善堅決站在孫元起先生一邊,對身重西方民主之毒的唐紹儀痛加批判,揭露其作為西方走狗的深刻本質,最終使他幡然醒悟棄暗投明。
正因為書面資料缺乏,當事人又人言人殊,這段歷史也成為近現代史研究人員最熱衷的話題之一。短短數十年間,各國先後發表了近萬篇論文及百餘本專著,造就了無數名歷史學家,最後甚至連那艘輪船上每一位船員、乘客的名稱都考證了出來!
但是在1912年2月的時候,卻誰也不知道這場會談將來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尤其是孫元起,當時他除了思考政治問題,還在專心致志地寫一封推薦信,根本沒有空閑去想其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