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到訪的還包括通過實驗確認電子存在的湯姆遜爵士、首次用實驗證明X射線波性的巴克拉等皇家學會會員。這些科學家多少和孫元起的研究領域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
隨後,賓主進行了一番友好的學術交流。當然,交流模式很多時候都是客人提問,孫元起回答;客人質疑,孫元起再回答;然後提問者陷入沉思。一直持續到傍晚時分,交流才告一段落。瑞利勛爵告知孫元起明日頒獎儀式安排後,便起身告辭。
出了門,詹姆斯和父親瑞利勛爵坐在一輛馬車上。剛坐穩,還在興奮勁兒上的兒子便說道:「今天果然不虛此行。不僅見到約翰遜博士本人,還能向他提問,並得到答覆。這種感覺真是棒極了!謝謝父親,謝謝您給予我這個機會。」
瑞利勛爵情緒不高,聞言淡淡地答道:「不客氣。」
「對了,父親,您覺得約翰遜博士的理論怎麼樣,比如原子結構理論、光量子理論、反物質理論,乃至最新的大爆炸宇宙理論?我知道,歐洲學界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目前還爭訟不斷。但我的同學都非常佩服他,認為他僅憑一己之力,便徹底顛覆了自然科學中流傳多年的結論、認識,不愧是新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父親您是怎麼看的?我想聽聽您的意見。」
瑞利勛爵緘默了片刻,才說道:「我年輕的時候,對許多觀點是深信不疑的。其中有一個觀點就是:人在六十歲以後,就不應該對現代的一些新觀點隨便地說七道八。儘管我承認自己今天並不這麼篤信這一觀點,但它還足以使我超然於這些爭論之外。」
這個答案明顯讓詹姆斯不滿意:「父親,那你到底看過約翰遜博士關於這些新理論的論文沒有?」
瑞利勛爵老實地回答道:「我看過。不過我看出它對我沒有用處。我並不認為按這些理論做不出發現,相反,倒很有可能做出發現來。但是,它不合我的脾胃。」
「不合脾胃?為什麼?」
「這好比不同時代對於美的不同認識,」瑞利勛爵打了個比方,「就拿你的母親為例。在我認識她的時候,她的容貌、她的舉止、她的品味,在當時都是極美的,令所有青年男子如痴如醉。幸運的是,我得到了她的芳心。於是我們結了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還有了你們兄弟三人。
「數十年時間過去了,現在突然有人提出一套新的美女標準。按照這個標準,你母親的容貌、舉止、品味,不僅不美,反而都是粗俗、庸俗。儘管你們年青人對這套新標準吹捧有加,我也意識到它確實有些道理,可我在心底里還是珍愛和我一起走過風風雨雨的太太,難以容忍別人對她的攻擊。
「約翰遜的新理論,和我舉的這個例子如出一轍。所以我說,它不合我的脾胃。」
詹姆斯有些理解了父親感受。
半晌,瑞利勛爵幽幽嘆了一口氣:「在這樣的時期,真理已經沒有任何標準,我現在完全不知道科學是什麼了。我很悔恨,悔恨自己沒有在這些新理論出現的五年前死去。那樣的話,至少我是幸福的。」
眼下在英國學界,乃至擴大到歐美學界,至少半數以上的科學家,和瑞利勛爵一樣懷著這種想法和困惑。追根究底,是因為自然科學的發源地在英國,英國人的思維在不知不覺中造就了他們的思維方式。
英國科學的特點就是特別講求實用和著重類比,尤其喜歡使用感官認識,而不是思維推理。比如法拉第,他把力看作是一種管狀的東西,照他們的想像,力很像一種橡膠製品;盧瑟福則把原子當成鄉村集市上一種投擲椰子的遊戲來加以研究,他把粒子投到原子上面去,然後想看看有什麼碎片落下來……這種愛講實際的習慣和健全的常識,在科學發展早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甚至把講究機械模型方法的經典物理學推向了頂峰。
所謂「利弊相生,禍福相倚」,等到經典物理學出現漏洞的時候,對於那些舊式的物理學家來說,一場巨大的災難開始了。因為物理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在這個新領域內,應該使用新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舊的那一套變得越來越不靈光。然而作為一位在舊式教育培養下長大的研究者,尤其是那些使用舊思維方式嘗到巨大甜頭的科學家,機械模型的方法已經成為他們固有的思維,想突然改變,哪有那麼容易?更何況,有些人根本就不想改變,還反過頭對新理論橫挑鼻子豎挑眼。
像瑞利勛爵,出於紳士風度和圓滑的處世態度,只會在兒子面前表現一下自己的真實想法,在公眾場合從來都是含糊其辭,決不會明確表態。當然也有死硬派如開爾文勛爵者,這位老而彌堅的前皇家學會會長,逮著機會就要抨擊孫元起一番,甚至把新理論的出現看成是個巨大的陰謀,東方小子企圖顛覆西方正統科學的巨大陰謀。——對此,孫元起自然啼笑皆非。他們罵得凶了,也只會引用阿拉伯世界的一句諺語來回應他們:犬在吠,駝隊依然前行。
不知是巧合,還是命中注定,就在瑞利勛爵一行拜會孫元起的當晚、孫元起第二次領取科普利獎的前夜,開爾文勛爵在蘇格蘭的內瑟霍爾病逝。後世的英國科學史家在提到這段歷史時,用充滿感傷的筆調濃墨重彩地寫道:
「在1907年12月17日寒冷潮濕的冬夜,物理學大師開爾文勛爵的生命走到了盡頭。稍後,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牛頓墓旁。
「作為熱力學主要奠基人之一,開爾文勛爵的一生都是非常成功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中的一位。逝世之後,得到了幾乎整個英國和全世界科學家的哀悼。這也算是英國科學界繼牛頓、法拉第、麥克斯韋之後,最燦爛的榮光。自此之後,英國的科學界從巔峰滑落,再也沒有返回到那個令人憧憬不已的神壇。
「在開爾文去世後的第二天早晨,他極力批評過的約翰遜博士站到了英國皇家學會的領獎台上,領取他獲得的第二枚科普利獎章。冥冥之中,上帝用這個殘酷的現實,昭示著經典物理學研究已經走進了歷史的墳墓,以後只能供人憑弔;新理論從遙遠的東方被傳播過來,在講台上被鄭重其事地宣介,歐洲科學家只能坐在台下虔誠地聆聽、被動地接受。至於我們英國人,鑒於擁有優秀的實驗環境和傑出的操作能力,在接下來的分工中,光榮地成為新理論指揮棒下合格的實驗驗證人員。
「每個英國人,尤其是搞研究的英國人,都應該在下午時分,去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墓地走走。左手邊是標誌著經典物理學開端的牛頓爵士墓,他也是英國光輝科學史的偉大起點;右手邊則是標誌著經典物理學終結的開爾文勛爵墓,他則英國光輝科學史的最後高峰。這一切,都沐浴在淡淡的斜陽餘暉中,每當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想像開爾文勛爵、哈根斯爵士、瑞利勛爵等學者心裡的絕望和悲涼。」
但在中國的科學史著作中,從來不會有人把開爾文的逝世和孫元起的獲獎聯繫到一塊兒,頂多有人在編排物理學大事記的時候,會說一句:「咦,真巧!百熙先生那時候也在英國,不知道他有沒有給開爾文發過唁電?」
事實上,孫元起還真給開爾文發過唁電。
此時英國的電報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在開爾文逝世後的幾個小時內,消息迅速傳到倫敦。作為前任會長,他去世的消息自然也通知了皇家學會。於是在第二天頒獎大會之前,全體參會人員專門起立,為他默哀。
作為皇家學會外籍會員的孫元起,出於禮節,代表自己全家、經世大學、中國科學界發去一封聲情並茂的唁電,追述勛爵一生的偉大業績。開爾文遺屬顯然知道倆人之間的過節,便把電報給隱匿起來,秘而不宣。一直到新世界,編纂《孫元起全集》的學者順藤摸瓜,找到開爾文的後裔,才在一大堆文件資料翻出這份電報,讓它重見天日。
接下來的幾天里,孫元起應英國各大研究機構之邀,四處奔波做演講或開研討會。孫元起忙,那群學生也沒閑著,先是花費兩天功夫,向英、法、德、比等國發出數百份電報,然後四下開始聯繫住宿、餐飲、開會的地方。
本來孫元起以為,聖誕假期,中國留學生少不得會有一些自己的四人安排;至於千里迢迢來倫敦開會,應該沒多少積極性吧?事實卻大出孫元起的意料,留學生只要接到電報,幾乎一個不拉,都出現在了倫敦!
前面說過,清末留學外國的學生,大多數是貧窮人家的孩子。他們留學外國的經費,主要靠官府資助,不足部分由自家補齊。窮人家又能有多少家底來貼補呢?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勤工儉學呢?後來很多的留學生都是這麼乾的。一來是受到傳統思想影響,窮人家的讀書人也是讀書人啊,自然放不下架子去打工賺錢;二來歐洲社會普遍還視遠東為蠻荒之地,視留著長辮子的中國人為骯髒不潔之人,也很少有人願意僱傭留學生做事。
所以遊學生在歐洲的生活過得非常拮据,平時能省就省,甚至很少出門。比如真實歷史中的李復幾,就靠轉租自己的自行車來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