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別了老大人,剛出門,孫元起就看見老鄭和老趙站在一塊兒,心裡奇怪:剛才在學校的時候,老趙還說碰見了他,如何一轉眼也到了京城?莫非是學校有什麼事情?
當下便問道:「老鄭,你什麼時候進的城?有什麼事么?」
老鄭還沒來得及答話,老趙搶先說道:「老鄭在老爺前頭來的,說是先進城給老爺租頂轎子。」
孫元起這才看見路邊樹蔭下停著一頂青蓋、青幃的轎子。在清末,轎子有涼轎和暖轎之分,供不同季節使用。涼轎用於夏季,轎身較小,紗作幃幕,輕便快捷,通風涼爽;暖轎用於冬季,轎身較大,厚呢作幃,前掛門帘,轎內放置火盆。現在孫元起看到的就是一頂涼轎。
在轎子邊上,還站著兩個中年力夫,想來是抬轎的。
自己一個活蹦亂跳的青年人,卻要兩個中年的轎夫抬著走,確實讓孫元起覺得有些咯應,便道:「咱們不是有馬車么?如何又要租轎子!」
老鄭說道:「老爺有所不知。在京城裡,文官去衙門向來是要坐轎子的。如果是馬車,那便亂了規矩,會惹人閑話的!」
在老趙、老趙的眼裡,完全是血可流,頭可斷,規矩不能亂。
「還有這規矩?」孫元起不信。
老鄭笑道:「當然啦。這坐轎的規矩還多著呢!同樣是這轎子,像老太爺那是一品大員,轎頂子便是銀的,外面罩的是皂色蓋幃,在京城裡轎夫可以用四個人;而老爺你是從四品,頂子便只能是錫的,罩的是青色蓋幃,在京城裡轎夫可以用兩個人。這可絲毫錯不得,錯了便是僭越!」
見孫元起皺著眉頭不說話,老鄭還以為孫元起嫌棄轎子小,便開解道:「老爺不必在意。京城有句俗話,『一洗千古,編不過夏。』就是說翰林官升轉最快。像老爺您是侍講學士,不出三年,在京不入閣做學士,便要轉為部堂、京堂;如果外放,一省學政那是跑不掉的。要知道,我大清的宰輔,絕大多數都是做過翰林官的;便是六部九卿、封疆大吏,也大半翰林出身。所以,老爺您十年之內必然坐上四抬大轎!」
孫元起心道:我可不是想轎子的問題。再說,十年之內?大清頂多還有六年,便要嗝屁著涼嘍!
既然租了轎子,明天權且用上一回吧!孫元起如是想。於是說道:「老鄭,你讓他們先回去吧!轎子我們抬著,明天早上再用。」
老趙也說:「是啊,我們帶了八個人來,便是換著用也夠了!」
老鄭道:「這抬轎子也是有學問的,普通人可抬不了!比如兩個轎夫步法要一致,否則坐轎的人顛得難受;再比如抬轎時要換肩,不會換肩膀,走不了不遠就得歇會兒。所以,咱們帶的這幾個人,一時半會兒可做不了轎夫。」
老趙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既然老爺以後都要用轎子,那俺們家裡是不是也得備一頂?」
孫元起擺擺手:「算了。以後十天半個月才去衙門一回,哪用費那麼多事?」
第二天早上,孫元起帶著幾本學術期刊,坐上那頂青色小轎,晃晃悠悠地來到府南街的翰林院衙門。才下轎子,隨行的老鄭已經上前喊道:「翰林院侍講學士孫大人到!」
把門的兵丁頓時一愣:孫大人?沒聽說翰林院里有這麼一號人啊!
見孫元起穿著官服走過來,兵丁趕緊過來請安。孫元起等他們起身之後,說道:「大傢伙兒可能不認識我,那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叫孫元起,字百熙,江蘇淮安人,半年前剛升任侍講學士,隨後就奉旨到西北公幹,今天這是第一回到衙門。以後還請大家多多關照!」
兵丁們更愣住了:嗯?怎麼這麼年輕就是侍講學士了?都是侍講學士了,怎麼還沒有一點官架子?會不會是冒牌貨的?
心裡雖然懷疑,可是人家官服上的補子明確地表明,眼前這人是如假包換的從四品。兵丁們不敢怠慢,畢竟翰林院里除了一年難得見上幾回的掌院學士,再加上滿、漢各三名的侍讀學士,就數眼前的這位官大了。當下口中連稱「不敢」。
孫元起又說:「我是第一次來,對衙門裡面不熟悉,你們找個人幫我指引一下吧!」
早有機靈的人站了出來:「小的黃三福給老爺帶路!」
孫元起便跟著這黃三福往院子里走。院子里並沒有想像中衙門的肅穆,也沒有琅琅的讀書聲,到處都是一片靜謐。難道我來得不巧,進而是周末?哦,清代衙門似乎不用星期紀日。據說翰林院不用每日點卯,所以,大家都曠工干私活兒去了?
想到這裡,孫元起低聲問道:「黃三福,今天衙門裡都有哪些大人在啊?」
黃三福道:「回老爺的話,今兒侍讀學士許老爺、惲老爺,侍講翁老爺,修撰劉老爺,編修吳老爺、陳老爺、朱老爺在。」
「那你領著我,先去挨個拜訪一下吧!」
黃三福真是玲瓏,不用特意吩咐,便領著孫元起按照翰林院的規矩,依著登科次第前去拜訪。其中侍讀學士許澤新、侍講翁斌孫都是光緒三年(1877)的進士,科第最早。依著年齡推,人家登科那會兒孫元起才一歲!
孫元起在黃三福的帶領下來到讀廳,只見兩個中老年人正對著幾張黑乎乎地紙仔細探究。接過黃三福送上的名刺,年輕些的翁斌孫大致看了一眼,便招呼道:「過來,過來!百熙快過來看看,你說這張水前本的《瘞鶴銘》拓片是不是真的?」
至於五十多歲的許澤新連眼皮都沒抬,仍在審視那張黑紙。
孫元起進了屋,恭敬地叫了一聲:「拜見許老前輩、翁老前輩!」
「你精通金石學么?」許澤新這才說話。
「……不懂!」在去甘肅遇到葉昌熾之前,孫元起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門學問。
「哦。」許澤新不再說話,只是用手比劃著拓片上的字跡,仔細揣摩其中筆意。
翁斌孫指著拓片上的「重」字說道:「許兄,小弟記得端陶齋所藏的明拓本,此字末筆似乎未損。而此本已淤損太半,幾乎不可辨識。以此來看,說是水前本,恐怕不妥吧?小弟覺得是西貝貨!」
「不然!賢弟你看『翔』字、『遂』字,左半遠比康熙年間拓本多,至少是明季所拓。說是贗品,恐怕言之過早吧?」許澤新手指仍在勾勾畫畫。
他們的言語對於孫元起來說,好比是突然闖進量子力學課的中文系學生,每個字都能聽明白,每句話都不知道什麼意思。呆坐了片刻,孫元起趕緊起身告辭。兩人也沒有強留,仍全神貫注地研究那幾頁破舊烏黑的紙張。
緊接著,孫元起又去拜訪了光緒十五年(1889)金榜題名的侍讀學士惲毓鼎,這位好些,在讀《資治通鑒》。詢問了幾句之後,他又拿起了書卷,孫元起識趣地退了出來。
至於光緒十八年(1892)登科的陳伯陶、吳士鑒,兩人正在瀛洲亭里下棋,局面已經進入白熱化的中盤搏殺。「觀棋不語真君子」,孫元起看了幾眼,表示對圍棋一竅不通之後,放下名刺便離開了。
最後是見去年的狀元公劉春霖、榜眼朱汝珍。兩人一個在皺眉苦思,一個在屋裡焦躁的走動。黃三福自然明白是怎麼回事:「兩位老爺在分韻吟詩呢!」
孫元起不敢打擾,把名刺放在門口的案上,便讓黃三福給自己找個僻靜的地方,好讀帶來的雜誌。心中已經拿定主意:等到中午時分,我便抬腿走人!
一本雜誌還沒讀完,看看太陽已經到了頭頂上。孫元起伸了個懶腰,起身準備回去。剛出屋門,就與一人迎面撞上。仔細看時,不是狀元公劉春霖還能是誰?後面還跟著榜眼朱汝珍。
孫元起連忙拱手:「劉兄、朱兄,小弟孫元起有禮了!剛才我去拜訪你們,見二位正在吟詩,便沒有叨擾。還望見諒!」
劉春霖笑道:「失禮的是我們!在下也希望孫大人多多海涵!」
朱汝珍卻道:「想來,你便是新來的侍講學士孫大人吧?聽說孫大人乃是我大清第一位賜進士出身、授職翰林院的出洋畢業學生,在下歆慕已久,今日得見,真是三生有幸啊!」
這話怎麼聽著有些怪腔怪調的?孫元起念著老大人的囑託,滿臉微笑道:「二位乃是第一甲出生,小可也是歆慕得緊!」
「既然大家都相互歆慕,不如我們找個時間聚聚?」劉春霖提議道,「畢竟都是同僚,應該互通聲氣,以後難免會有借重的地方。」
朱汝珍撫掌笑道:「何必另外找時間?擇日不如撞日,我看就今天中午吧!」
「孫大人不會有事吧?」劉春霖道。
孫元起已經嗅到一絲陰謀的氣息,剛想說「有事」。朱汝珍不屑地答道:「劉兄此言差矣!您想啊,有事了誰還會來衙門?」
「……」孫元起只好把「有事」倆字咽回肚裡。
「看,孫大人都沒反對吧?那好,劉兄你陪著孫大人,我去叫上其他幾位,咱們今天中午廣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