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閨怨無夢 一〇二、綠旗別隊自將軍

從搜集的這些教材里,可以大致窺探出西安各校的教學水平。比如陝西中學堂、陝西第一師範學堂、陝西農業學堂的物理教材,與經世大學附屬初等中學所用的一樣;陝西高等學堂好點,用的是經世大學附屬高等中學的教材,而教材最後的電子學、原子物理學知識,無論對於教習還是對於學生,都恍若天書,無人能懂,也就無從學起。其他的自然科學課程都多多少少存在這種問題:與世界最新的科學發展嚴重脫節。

無奈之下,孫元起把幾個學校的自然科學教習,以及願意聽講的學生聚在一塊兒,把這部分內容跟他們講授了一回,至於能否聽懂,那就看個人的修為造化了。

又和幾所學校協商會談,介紹經世大學的基本情況,允許西部各種學堂學生報考經世大學及附屬學校,並提供一定的推免名額。這算是對落後的西部教育一種變相支持吧。

過了五六天,出去考察的學生都已經回來,稍事休整,繼續向西行去。經過蘭州,又歇了三四日。

在蘭州,只有一所高等學堂,那便是甘肅文高等學堂,前身為1903年陝甘總督崧蕃、蘭州知府楊增新創辦的甘肅大學堂。

據學堂總教習劉光蕡介紹:該學堂有學生一百餘人,多為秀才出身。課程設有經學、史學、地理、外文、理化、博物、教育心理、數學、體操、法制、兵學、圖畫、萬國公法、修身等科。聘日籍教員梅村次修、高橋吉造、崗島誘等分別教授博物、理化、教育心理。學堂另設有師範館和預科。師範館學員數十人,均為舉人和貢生。

儘管學生不是秀才,便是舉人、貢士,可教學水平比陝西高等學堂還差些。事實上,該學堂的後身就是現在的蘭州中學,其餘可想而知。

就在所有官員都以為欽差大人應該折返回京的時候,孫元起一行再次起身,一路向西。

因為同治年間的回亂,整個隴西土地荒蕪、人煙稀少,路邊時時能見累累白骨,據說都是當年白彥虎屠殺漢人所留下的屍骸。撫摸著合圍粗的左公柳,師生們對抬棺西行的左文襄公更加崇敬,不由念起一首詩來:「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弟子滿天山。新載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穿過河西走廊,到達安西州。此行最終目的地敦煌,便是該州下面的一個縣。

根據記載,乾隆二十四年置安西府;三十九年,降安西府為直隸州。這一個「降」字,體現了清代的官場學問。按照慣例,知府是從四品,當然有時也高配到正四品的。據說在光緒年間還有知府是正三品的,那就比較罕見了。而直隸州知州是正五品。表明上看,從四品和正五品相差就一級,可這一級就是天與地。因為那是道很多人邁不過去的坎兒,正好比現在正科與副處、副部與正部。

陪同孫元起一行到達安西的,是甘肅提督學政葉昌熾。

學政,聽著好像方面大員,其實並沒有一定的品秩。按照規定,每省學政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屬等官進士出身人員內簡用,各帶原銜品級。葉昌熾是1903年6月以翰林院編修身份當上甘肅學政的。翰林院編修不過是正七品,比起孫元起這從四品的翰林院侍講學士,中間還隔著侍讀、侍講、修撰三個級別呢,所以葉昌熾對於孫元起是熱情備至。

葉昌熾來甘肅前剛完成《語石》初稿,一到蘭州,便開始上下訪求河隴石刻資料作為補充。此次陪同孫元起前來,也是想順便查訪隴西一帶的碑銘拓片。摟草打兔子——兩不耽誤。這倒和孫元起一行目的不謀而合。

孫元起對於金石學一竅不通,不過沒關係,隨行的歷史系師生正好向葉昌熾請益。「好為人師」是每個人難免都有的嗜好,突然間有這麼多學子問學,被撓到癢處的葉昌熾大為高興,也不藏著掖著。很快師生便打成一片。

到了安西,知州、同知等官員自然熱情招待。聽聞此來是為收羅圖書方誌、金石碑銘,這些人非常上道,早已奉上各種資料。在這堆資料中,就翻檢出十來卷敦煌文書。孫元起心中一驚:難道這敦煌文獻已經散佚開了么?

不過卻不好直接問這些官員,生怕一問,官員們知道是好東西,經手時難免揩油。而且身邊的葉昌熾更是專家,要讓他看出端倪,麻煩更多。當下不說,只派出幾個心腹隨從,以收購圖書為名,去安西集市上打探消息。傳回來的消息倒不壞。原來這王道士有些小聰明,知道這敦煌文書頗為珍貴,也知道「鹽多不咸,糖多不甜」的道理,雖說總數達數萬卷,對外卻說洞中經卷只有幾百卷,並且已經瓜分完畢。這些流出的經卷,大多是王道士送給甘肅地方官紳的。

孫元起正躊躇滿志準備前往敦煌收羅遺書的時候,才發現事情有些棘手。撇開陪同的葉昌熾不說,單單知州、同知每日跟著,你就別想有什麼小動作。即便是學生來回出入,周邊都有好幾個兵丁跟著,生怕自己探知地方上的什麼陰私,上達天聽,摘了他們的烏紗帽。

學生們出去考察,忙得不亦樂乎。孫元起每日不是陪著官紳喝酒吃飯,就是閑談聊天,一時半刻脫不得身。眼看在安西駐了四五日,再呆著不走,只怕別人就要生疑了。

這一日上午,孫元起正權衡是不是要徑直奔赴敦煌莫高窟的時候,突然聞聽有人問道:「先生,您有什麼煩心事兒么?」

仔細看時,卻是隨著自己前來甘肅的隨從程子寅,見自己一直在來回踱步,才上前問話。這次跟來的隨從,都是當年那批義和團的孑遺,他們如今都在經世大學附近安家落戶,堪稱是自己的鐵杆家丁,絕對是指哪兒打哪兒。想當年,從安陽挖甲骨的時候,就是這批人前去下的手……

想到這裡,心中一動:「子寅,有件事想托你們去做,只是不知道你們行不行。」

二十三四歲的小年青,經不起激將,拍著胸脯:「先生,您這話說得!俺們的性命都是您救的,俺們全家現在吃飽穿暖,也賴先生的大恩大德。現在說什麼行不行?別說做事,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俺們都不帶皺眉頭的!」

豪奪不行,那就強取!孫元起一咬牙,讓他從同行的隨從中找十多二十個信得過、口風緊的壯漢,帶到廂房裡,把大致情況跟他們說了:在敦煌莫高窟,有個王道士,守著座寺廟,偶然間他在某個洞穴中發現了上萬卷的經書。這些經書,就好比之前甲骨,在普通人看來不值錢,可是在讀書人眼裡,就是不得了的寶貝。你們此去,就是要將那些經卷弄回來。

那些人多數都是去河南安陽買過甲骨的,自然知道該怎麼做。

孫元起又叮囑道:「這件事一定要保密,不能走漏風聲,最好不要讓別人知道是咱們買的。你們可以先在安西買好百十個空箱子和馬車。等經卷到手之後,迅速裝箱,繞路回北京。不要怕花錢,哪怕多雇了車馬鏢師,也要保證安全。」頓了一頓,又加了一句:「總之,無論你們用什麼法子、花多少錢,都要把經卷給完整的弄回來。」

說完,給他們遞過一沓銀票,足足有兩萬兩。

孫元起與那群官員繼續周旋不提,且說那十五六個年青小夥子躲在屋裡商量半晌。等下半天,三三兩兩裝作採辦土特產的樣子,走出大院,在安西集市閑逛。趁機買好馬車和大箱子,乘著黃昏,分做幾對出了安西城,沿著大路,直奔敦煌。

敦煌在安西州西南二百七十里。這群小夥子都是農村長大,經得起折騰,不過兩天就望見敦煌縣城。隊伍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人少、車多,直接進城,扮作採購土特產的客商,在城裡安歇;另一部分人多、車少,帶足箱子,繞過縣城,改向東南,奔莫高窟而去。

莫高窟在敦煌縣城東南四五十里的鳴沙山下,加把力,半天就可以趕到。當抵達莫高窟的時候,連沒有什麼文學細胞的程子寅,都不得不感喟「太美了」!那是沙漠里難得的一片綠洲,因為有泉水的滋潤,楊柳、古槐青翠欲滴,與周圍的黃沙形成顯明對比,好比是沙礫堆中的一塊絕品翡翠。只是綠洲太小,不過一二十畝地,故而沒有幾戶人家,來往的人也很少在此停留。

這一行人趕著馬車逶迤走進綠洲。現在是剛步入盛夏,路上沒有什麼商旅。客店老闆看見,早早迎了上來:「客官,要住店么?」

沿著馬路還有一兩家旅館,倒不著急。隊伍中,有人用天津口音答道:「我們再看看。」

安頓下來。第二天早上,八九十來個小夥子圍著飯桌,一邊就著茶水吃干饃,一面低聲商討著什麼。突然,其中一人用天津腔問道:「小二,這附近有什麼廟觀比較靈么?」

小二一甩毛巾,快步跑過來:「客官問這附近有什麼廟觀比較靈啊,咱這附近可沒啥,就有一個道觀,裡面的王道長有些神通。這附近還有個千佛洞,裡面各種菩薩都有,客官不妨去看看。」

賞了小二幾個大錢。這些人幾口吃完手中的饃饃,出門拜佛去了。說是拜佛,其實是「見」王道長。這王道長倒不難找,見到莫高窟,也就算是見到王道長了。

話說這王道長,名叫王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