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在發現新物質的第一時間,就給遠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孫元起發了電報。這種發現早在孫元起的意料之中,並沒有太興奮,只是給同事們發了一封慶祝的電報。
郵遞員再一次把電報送到手上的時候,實驗室同事已經確認這種新物質是傳說中「失蹤了」的元素,孫元起還是一如既往的淡然,回電在嘉獎祝賀之外,希望他們能夠一方面加大對新元素的研究力度,另一方面也要繼續建造更大規模的迴旋粒子加速器,比如直徑60厘米以上。
蒙特利爾市的記者獲知發行新元素的科學家就暫住在麥吉爾大學,連忙趕往校園採訪,最終在盧瑟福的辦公室中見到了被稱為「二十世紀初最偉大的青年科學家」的孫元起。
當記者道明來意,盧瑟福才知道孫元起又發現了一種新元素,連聲祝賀。
閑談之中,記者問出了讓盧瑟福同樣很感興趣的問題:「約翰遜教授,我們知道你領導元素實驗室的同事,先後在1900年發現氡,1901年發現鑥,1902年發現鏷,如今又發現了鍀。請問,你有什麼發現新元素的巧妙方法么?」
「巧妙方法?不,不,新元素不用刻意發現,」說到這裡,孫元起指了指自己的腦袋:「根據我已有的知識和理論,新元素應該在那裡,於是它就在了那裡。」
孫元起的意思是,自己知道完整版的元素周期表。至於盧瑟福和那位記者怎麼想的,就不得而知了。
送走了記者,重新回到辦公室坐定。盧瑟福突然說道:「揚克,或許你會獲得今年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孫元起一愣,在印象中諾貝爾向來是大小牛頭人的專利,在自己那個世紀,多少國人夢寐以求,結果卻等來了幾個不期而來的,著實讓政府灰頭土臉。來到這個世界上,也曾憧憬過,但被現實生活中的諸多問題所壓倒,很快遺忘。
盧瑟福以為孫元起沒有聽說諾貝爾獎,連忙加以解釋:「諾貝爾獎是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諾貝爾創立的。諾貝爾先生一生致力於炸藥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僅從事理論研究,而且進行工業實踐,積累了巨額財富。1896年,諾貝爾在義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遺囑,設立諾貝爾獎。
「在遺囑中,他提出將部分遺產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者。據此,1900年瑞典政府批准設置了諾貝爾基金會,並於次年首次頒發。自此以後,每年的這一天都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隆重授獎儀式,如今已經頒發了3屆。」盧瑟福說得滔滔不絕,貌似對這個獎項很熟悉。
「那,諾貝爾獎獎金有多少?」孫元起突然問了這麼一句。
「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盧瑟福答道,「而獎金的金額數視基金會的收入而定,目前來看,大概是11000英鎊,摺合31000美元。」
「哦,才3萬美金啊……」比起前世的一百多萬美金,三萬美金確實少了點,所以孫元起有些失望。
「約翰遜,您不應該太關心獎金金額,」盧瑟福很不滿:「更重要的是世界上科學家對於你學術成果的認同,這是一位研究者的莫大榮譽。」
一個追名,一個逐利,有區別么?孫元起腹誹道。不過他對盧瑟福向來以良師益友視之,所以口中還是恭敬地回答:「那不是學校建設要需要大筆的資金么?呵呵。話說回來,這些年都有哪些科學家得過諾貝爾獎?」
「生理或醫學、文學、和平這三個獎項我沒有太關心,所以不了解。」盧瑟福頓了頓,「至於剩下的,則都有耳聞。三屆物理獎分別頒給了發現X射線的倫琴先生,發現磁力對光塞曼效應的塞曼先生,創立電子理論的洛倫茲先生,發現放射性元素鐳的居里夫婦,以及發現天然放射性現象的貝克勒爾。化學獎則是頒給了創立化學動力學和滲透壓定律的范托霍夫,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的費雪,和建立電解質溶液電離解理論的阿倫尼烏斯。」
「倫琴、塞曼、洛倫茲、居里夫婦、貝克勒爾、阿倫尼烏斯……啊,都是些名人哪,註定會出現在以後的大學教材中。」孫元起不禁地感喟道,當然也是實話實說。
「哈哈,那麼你呢?要知道,現在很多學者把你視為是牛頓之後的第一人!」盧瑟福開玩笑地望著他,「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一位獲獎者倫琴,在他獲獎演說中就曾提及你對原子結構的認識;之後洛倫茲教授、居里夫婦都曾表示你的理論對於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當然,你對化學反應的重新認識,阿倫尼烏斯也是讚不絕口,曾公開表示自己的理論沒有你那麼全面、那麼系統。正因為如此,以至於去年他獲得化學獎的時候,學界還很有些非議,大部分學者認為他的電離解理論,只是你在《化學原理》中所闡述的一部分,卻沒有你解釋得鞭辟入裡。如果他能獲獎,那麼你也應該獲獎,不能因為他是瑞典人就厚此薄彼……」
對此,孫元起只能報之一笑。
一般說來,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國界的,故而在評獎、撰寫科學史等方面難免存在著意氣之爭。
僅舉阿倫尼烏斯為例,美國科學史教授弗里德曼在2005年出版的《權謀:諾貝爾科學獎的幕後》中寫道,1906年諾貝爾獎化學委員會通過對門捷列夫的提名,但身為物理委員會委員的阿倫尼烏斯,卻在皇家科學院帶頭批評、貶低門捷列夫的工作,結果,發現了元素周期律的門捷列夫最終沒能獲得諾貝爾獎。
通過對1950年以前諾貝爾獎檔案的調查,弗里德曼還發現,同是物理化學的奠基人,德國物理學家能斯特從1901年起就連續被諾貝爾獎評委會提名,直到1921年才獲獎。據說因他的一個學生曾對阿倫尼烏斯提出挑戰,阿倫尼烏斯便在評選過程中進行刁難。能斯特獲得當年55個提名中的22個,委員會才同意將1920年沒有頒出的化學獎授予他。而物理化學創始人之一的奧斯特瓦爾德,則在阿倫尼烏斯的大力支持下,在1909年就已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當然,不能這樣就說阿倫尼烏斯小心眼,畢竟大公無私的人本來就很少。
「……所以,在今年的諾貝爾獎評選時,英國皇家學會、德國物理學會乃至美國、法國、加拿大的許多教授都提名揚克你,所以你是最有希望獲獎的。」盧瑟福得意地望著孫元起。
「這麼說,你也是我的提名人咯?」孫元起盯著盧瑟福。
「你說呢?」兩人同時大笑起來。
笑了一回,孫元起試探問道:「那你推薦我獲得物理學獎,還是化學獎?」
這個問題可是有的放矢。
要知道,在諾貝爾獎設立之初,瑞典王室是想只頒給自己國家的研究人員,只是方案被否決。於是便派出了瑞典最有名的科學家阿倫尼烏斯參賽,希望能為自己的國家爭光。1901年,開始首屆評選諾貝爾獎的時候,阿倫尼烏斯是物理獎的11個候選人之一,可惜落選了。1902年他又被提名諾貝爾化學獎,他也沒有被選上。
1903年,阿倫尼烏斯捲土重來。前兩次評選,瑞典居然顆粒無收,這讓國家顏面無關,這次是志在必得。評獎委員會已經內定了阿倫尼烏斯,但是,對於他應獲得物理獎還是化學獎發生了分歧。電離學說在物理學和化學兩個學科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們一時很難確定他應該獲得哪一個獎項。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提出給他一半物理獎,一半化學獎,這一方案過於奇特,被否定了。又提出他獲獎問題延期至第二年,自然更是被無情否決。最後,阿倫尼烏斯獲得了1903年諾貝爾化學獎。
同樣,眼前這位物理學巨擘,也是因為「研究元素的蛻變和放射化學」而獲得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
「哦,我也想過這個問題。」盧瑟福點點頭,「根據你發表的論文來看,你的關注點主要是在輻射強度與光波長之間的函數關係、質量與能量的關係,還有量子力學、無線電技術等物理學方面。但是這些成果目前還沒有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同,也需要時間和實驗的檢驗。相比之下,你對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化學反應原理的認識就更廣為人知,並且發現一種新的反應模式——核反應。這些都直接地改變了現在化學學科的理論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你先後發現了氡、鑥、鏷3種元素——哦,對了,還有鍀。所以,我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提名你的是化學獎。」
「化學獎啊……」孫元起不禁一陣苦笑。物理系的研究生要得諾貝爾化學獎?這個玩笑開得有點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