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文明審判 第十六章 倒數計時

由斯塔克發起的聯合會議持續了一整天,晚上八點左右第二次臨時休會,好讓參會人員吃晚飯。

三天來,科學家搜集到了足夠多的證據,對情勢做出了較為明確的判斷。

凌晨四點左右,2014X1小行星停止加速,最終速度為每秒三百三十三千米。如果小行星的速度不再發生變化,並且按照羅晉勇的判斷,在離地球兩千萬公里處開始減速,到達時間為九月一日清晨七點左右。受小行星減速方式影響,這個預測時間存在正負十二個小時的誤差。

現在已是八月四日,還有二十八天。

也許,這將是人類文明的最後二十八天!

為此,斯塔克召開了總參謀長會議,並且邀請十名首席科學顧問參加,還讓十名特派員旁聽。

白天,重點討論了「勇氣行動」項目。

因為除了羅晉勇一直堅持的「軟著陸」之外,2014X1小行星以其他任何方式降臨到地球上,人類文明都將滅亡,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十名總參謀長沒有費心費神的討論其他可能性。

只要羅晉勇的預測變成現實,「勇氣行動」將是人類抵抗地外文明入侵的第一戰。

按照羅晉勇提出的模擬運算結果,在八月二十八日凌晨之前,必須啟動超級核彈頭的發射程序,確保在三天之內,讓所有超級核彈頭到達離地球一百二十萬公里的宇宙深處,攔截小行星在減速時拋射出的物體。對質量在一百萬噸左右的物體,最短攔截距離不能低於一百萬公里。只有在這個距離上,才能確保物體被超級核彈頭擊中之後避開地球。如果攔截低於一百萬公里,除了沒有足夠的距離來累計偏移量之外,物體還有可能在被地球引力場捕獲之後撞擊地球。

雖然物體的質量低於一百萬噸的話,最短攔截距離會相應縮短,但是在更遠的地方進行第一次攔截,意味著能有再次攔截機會。

羅晉勇提出的發射時間,在總參謀長會議上獲得全票支持。

如果不是為了準備更多的超級核彈頭,十名總參謀長更願意把發射時間提前幾天,以便應對不測。

到八月二十八日凌晨零點,將有一千一百二十八枚超級核彈頭處於待髮狀態。

這些超級核彈頭按照統一標準製造,每枚超級核彈頭都有一具單獨的載體,其中三成部署在國際空間站上,兩成部署在天宮空間站上,另外五成則以五十枚為一組,部署在十二個位於太陽同步軌道上的無人空間站上。

無人空間站全部在太陽同步軌道上,主要是為了保密,即民間天文愛好者很難發現這些規模龐大的空間站。

從近地軌道與太陽同步軌道上發射超級核彈頭,並且使其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所需的推進能量要比從地面上發射小得多。此外,同時在地面上發射上千枚超級核彈頭,不但無法做到保密,也不大現實。行星防禦理事會的十個成員國只有十三座航天中心,最多能同時發射二十多枚火箭。

受這些現實因素影響,早在兩年前,行星防禦理事會就啟動了「勇氣行動」項目。

只是,在最初的時候,該項目的目的不是攔截小行星在減速階段噴射的物體,而是用超級核彈頭直接轟擊小行星。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2014X1不是小行星,而是地外文明的宇宙飛船。

為此,行星防禦理事會啟動了「勇氣行動」項目,著手研製兩種超級核彈頭,以及運載工具。

大約在一年前,在擁有了更強的觀測手段之後,羅晉勇率先提出,2014X1至少在總體上是一顆小行星,哪怕受到地外文明控制,而且地外文明的宇宙飛船在星體內部,也很難用核彈頭將其摧毀。

這個發現,讓羅晉勇堅定了小行星將在地球上「軟著陸」的想法。

只是,這個發現也讓「勇氣行動」項目一分為二,即A方案與B方案。

因為堅持「撞擊假說」,所以美方認為,必須摧毀小行星、以及星體內部的地外文明宇宙飛船,主張研製當量高達二十億噸的核彈頭。當時,美國軍方提出,首先用兩億噸級核彈頭在小行星表面炸出一條通道,然後讓二十億噸核彈頭在小行星中心爆炸,達到同時摧毀小行星與地外文明宇宙飛船的目的。

這個辦法看上去很高明,實際則是自尋死路。

首先就是,攔截距離必須足夠遠,不然小行星爆炸後生成的碎片同樣會擊中地球。因為小行星的質量高達五百億噸,爆炸後生成質量在一百萬噸以上的碎片、並且擊中地球的概率非常大。根據模擬計算,如果二十億噸級核彈頭在小行星內部爆炸,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把小行星一分為二,兩個部分的質量都在兩百億噸以上,其中一塊擊中地球的概率不會低於百分之五十。

要多遠才算足夠遠呢?

按照最理想的結果:二十億級核彈頭釋放出的能量有百分之五十轉化為動能,小行星在爆炸後一分為二,且分別加速與減速,改變速度從而改變其到達地球軌道的時間,使得小行星的兩部分分別從地球前方與後方經過,而不是撞上地球,攔截距離至少要達到一千五百萬公里!

這是只有在理想情況下才會產生的結果。比如核彈頭在爆炸後,肯定無法讓百分之五十的能量轉化為動能。

即便如此,也大大超過了人類的科技實力。

別說把上千枚重達二點二噸的兩億噸級核彈頭送到一千五百公里之外,通過遙控依次擊中小行星的同一部位,就算把設計質量為十二噸的二十億噸級核彈頭送到一千五百萬公里之外都辦不到。

把十二噸載荷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哪怕從近地軌道上發射,運載火箭的質量也在三千噸以上。也許,製造三千噸的運載火箭、並且在近地軌道上組裝,以人類的科技實力還能勉強辦到。關鍵是,理想撞擊點在小行星中部,也就是質量平衡面的邊緣上,因此彈頭在撞擊前需要達到小行星的速度。就算小行星沒有加速,仍然為每秒一百一十三公里,人類的科技力量也無法把十二噸重的核彈頭提高到這個速度,即便是二點二噸的兩億噸級核彈頭,都不可能!

其次就是,即便前面的困難都解決掉了,小行星在爆炸之後也會產生大量質量巨大的碎片,部分碎片在相互碰撞之後,速度不會發生明顯變化,因此肯定會有很大一部分碎片會擊中地球。如果在攔截小行星的時候用光了超級核彈頭,拿什麼來對付這些同樣能夠導致人類滅絕的小行星碎片呢?

在科學顧問委員會提出質疑,中俄聯合反對的情況下,美方不得不擱置了代號B的防禦方案。

只是,美國財大氣粗。

此後一年裡,美國繞過行星防禦理事會,堅持開發二十億噸級核彈頭,並且宣稱這是捍衛人類文明的最後防線。

雖然美國單獨採取行動的目的可說是司馬昭之心,但是中俄卻沒有理由反對。

美國本來就是核大國,擁有研製核武器的權力,而且美國獨自出資,沒有動用行星防禦理事會的資金。

只是,耗費在「勇氣行動」項目上的科研資源,拖慢了美國的研製速度。

有趣的是,在反對實施B方案的情況下,俄羅斯也啟動了二十億噸級核彈頭的研製工作,而且投入超過美國。

A方案成為主導,核心目的就是攔截小行星在減速階段噴射的物體。

正是如此,一年前,行星防禦理事會正式批准了在近地軌道與太陽同步軌道上部署超級核彈頭與運載工具的防禦計畫。

問題是,誰來控制與使用這些核彈頭?

雖然行星防禦理事會是一個整體,但是十個成員國並沒統一到一個政府之下,而且成員國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

美方認為應該由表決權分配核彈頭的控制與使用權,而中俄英法都反對讓非核大國擁有這項權力。

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白天的會議中,爭論得最為激烈的正是這個問題。

雖然斯塔克說服了斯托克頓,法國總參謀長雷諾上將的態度也有所鬆動,但是楊方烈與謝爾蓋耶夫毫不妥協。爭論到最激烈的時候,楊方烈與謝爾蓋耶夫都提出將退出行星防禦理事會。

當然,兩人用不著退出,因為他倆可以否決任何提案。

斯塔克不得不做出讓步,以表決權為基礎,在五個核大國中分配超級核彈頭的控制與使用權。

以美軍擁有最先進的技術裝備為由,斯塔克要求增加百分之十的使用權。

這就是說,中俄英法只能獲得與表決權相當的份額,而美國將獲得百分之七十的控制與使用權。

楊方烈並不反對這個提案,畢竟美軍的技術優勢擺在那裡。

只是,謝爾蓋耶夫無論如何也不肯答應。為了避免因為得不到支持,導致俄羅斯退出行星防禦理事會這樣的致命後果,楊方烈只能支持謝爾蓋耶夫,表示美國原本擁有的六成許可權已經足夠大了。

爭論持續到傍晚,在其他三位總參謀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