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偽有誰知之卷十八 第二十九章 難為田橫

周泰那就是不死小強,他頑強的生命力幾乎非人類所有。想當初在宣城救護孫權,對戰山賊,身被十二創,甚至多創見骨,偏偏就是不死;其後轉戰江南各地,往往奮勇先登,搞得滿身是疤,換了別的將領,估計都死三回了(換了是勛等文士,死十回都不止),他卻渾然無事。

這回在春谷城西對戰太史慈,被一箭射中心窩,本無幸理,偏偏他就是那麼命硬,箭頭恰好從心臟邊上穿過去,未中要害。但即便如此,換了旁人,光當時大出血和其後的傷口感染,就挺不過三天去。周泰的親衛尋著他,包裹了創傷以後,他周幼平竟然還能哆嗦著行動和說話,伸手一指東方:「往護至尊!」

親衛們用樹枝和軍旗綁了個擔架,扛著周泰一路躲避曹兵和亂民,迤邐向東,途中軍士大多跑散,最終只有百餘人得以返回吳縣,前後足足七天,周泰吊著一口氣,就是不肯死!

等到他躺在擔架上被抬進孫權的衙署,正好撞見顧雍、秦松在勸說孫權投降。

顧雍說了:「吳會本無陷阻,利攻而不利守,所恃唯江海而已。今曹軍已渡長江,東海亦輕覆我師,是震澤(太湖)、射貴(無錫湖)之間,門戶洞開也。即帶甲十萬、糧秣趁足,亦不可守,況今之不敷耶?古來雄傑,因勢成事,勢其不至,逆天必亡。請主公熟計之,今日從命,尚可得保首領,若猶豫遷延,恐孫氏將無噍類矣!」

咱們無險可守,根本打不過曹軍,那麼除了投降,還有第二條道路可走嗎?

顧元嘆是土著帶路黨,一心想勸說孫權投降。這年月王權不下鄉,尤其對於揚州、益州這類偏遠州郡,朝廷詔命往往連州治、郡治都出不去,全得依靠地方實力派來協助施政,所以兩州的豪族勢力也極龐大,獨立性極強,地方保護主義色彩極為濃厚。孫氏之下江東,必然會跟這些豪族起衝突,孫策專以力殺,早就把他們給得罪狠啦;孫權倒是想恩威並用,加以招撫的,可惜還沒能收到足夠的成效,曹操就殺過來了……

在原本的歷史上,赤壁取勝之後,北方的勢力已很難再渡江來攻,而且西方的荊州已成與國(即便孫劉聯盟並不牢固),孫氏在江東算是徹底站穩了腳跟,以吳四姓為首的地方豪族無奈之下,這才被迫接受了孫權遞過來的橄欖枝,逐漸臣服於孫氏,顧雍、陸遜等亦成為東吳之名臣。而在這條時間線上,因為曹軍首先在北荊州站住了腳,進而控扼江上,得以順利地渡江伐吳,把這一進程給打斷了,顧雍、陸議(陸遜)等人難免站在家族、鄉黨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故此一力攛掇孫權投降。

尤其是「北人歸北」的方略傳過來,這票地方豪族忍不住是喜上眉梢,彈冠相慶——只要把那些淮泗人、江北人全都轟走,那孫家還有什麼能量啊?即便孫權因為身為南人,仍能留在江東,甚至還是名義上的總帥(比方說當揚州刺史),他不依靠甚至是巴結大姓豪族,還有能力施政嗎?再說了,曹操早就承諾把吳、會兩郡的主要職務全都交給顧、陸、朱、張,「南人治南」將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倒不能責怪顧雍等人但知家族,不慮國家,因為以當時低劣的交通狀況、通訊狀況而言,對於這些偏遠郡縣,形成在朝廷遙控下的地方自治,將是較為穩妥的政治格局。因此顧雍他們認定,只有江東歸從王化,才能免除外擾,只有朝廷任命江東之人來主江東之事,才能緩解內紛,如此地方安靖,國乃富強——你瞧,我們也是在為國家社稷考慮啊。

就如同世家大族出身的士人,大多數認為只有世家掌權,國始得安,他們的想法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只是把相反的道理拋至腦後,假裝看不見而已——屁股決定腦袋,往往如是。

與顧雍相比,秦松的立場卻又不盡相同——他是廣陵人,屬於北人,一旦孫權降服,那是必然要被遣送回鄉的。前不久,跟他同病相憐的陳端病逝了,秦松還清晰地記得陳端在病榻上拉著自己的手,流著眼淚所說的話:

「吾等皆北人也,因世亂而避之江南,為討逆將軍所用,言聽計從。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本不當背之也。惜乎憫天不弔,討逆將軍為小人所害,今之孫將軍則遜之遠矣,且不用我等語……若早歸從朝廷,安有今日之難?」

孫權繼位以後,對父兄所遺留下來的老臣還是有一定提防和疏遠的,此亦人之常情。武將們不涉文事,周瑜本便以兄事之,或許還好一點兒,但對於二張尤其是陳、秦等輩,大抵敬而遠之,並且嘗試選拔吳會本地人才如顧雍等來分奪他們的權柄。到了這個時候,二張只相當於高級顧問,其實手中一點兒實權都沒有,至於跟孫權相性徹底不合的陳端、秦松,唯優禮而已,基本上靠邊兒站了。

這也是為什麼史書上對這二位孫策時代的「謀主」記載寥寥的緣故——孫策時代才多長啊?而在其後漫長的孫權時代,他們確實就沒起到過啥作用呀。

陳端、秦松,對此不能不心生怨懟,甚至會起念乾脆閃人算了。原本是沒有合適的機會,這回曹軍提出「北人歸北」,二人乃徹底不想在孫家這條將沉的破船上呆著了。

陳端因此就對秦松說:「吾無日不念桑梓,惜乎命之將終,恐難以歸。昔請孫將軍遣質歸化,彼不應從,乃有今日……」當初孫權要是肯放棄一定的獨立性,向朝廷遞交人質,曹操還有大票的割據勢力需要敉平呢,也就不會急著來打江東啦。等到孫家趁機遣兵南下,徹底平定揚州南部,甚至吞併交州,地方既廣,戶口也繁,曹操再想下手,難度係數就很大了。等到天下一統,孫氏即便不為藩鎮,終孫權一代坐領江東,那也是很有可能的。

此即二張、陳、秦等所謂「投降派」謀士為孫權所做的謀劃,但可惜孫仲謀其志非小,因而聽取了周瑜等人的建議,因著唇亡齒寒之憂,刻意要插足曹操和劉表之間的爭鬥,這才導致了今天的局面。在二張、陳、秦等人看來,這真是太不明智了——你以為你是你哥啊?你有你哥能打么,也敢跟曹操當面叫板?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問題,孫權也正是因此而逐漸疏遠這票前代謀士——時時刻刻都把我跟我哥比,我哥臨終前都說過了,他跟我的秉賦不同,各有其長,亦各有其短,你們怎麼就不明白呢?!你們煩不煩啊!

如此惡性循環,雙方的心結越來越深,距離也越來越遠,陳端為此在臨終前關照秦松:「曹公勢大,天下終將為其一統,以江東之力以敵中原,可乎?孫氏必難久存也。文表若得歸北,千萬輿吾之骨以返鄉梓,勿使久淹客地也。」

所以秦松就也跑過來勸說孫權:「將軍繼父兄之志,承二世餘烈,猶昔王齊之田橫也。高皇帝滅項定鼎,田橫不肯臣從,乃逃之海島,旋亦自剄。高皇帝嘗書致田橫,申大王小侯之誠,今將軍歸朝,亦不失富貴,何棄安平而固取殄滅耶?將軍乃欲效田橫乎?即有此意,幽州軍船見在海上,恐亦無處可逃也!」

你繼承父親、兄長的基業,前後三代,坐領江東,就跟當年楚漢相爭時代的齊國很相象,那齊國也是前後三代——田儋、田榮、田橫——啊。後來田橫不肯臣服於漢朝,奔逃到海島之上,劉邦寫信要他到洛陽去覲見,說:「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田橫這人比較擰,明明可以過太平日子的,偏偏跑半道上自刎了事——將軍您也想仿效田橫所為嗎?

可是如今幽州的船隊縱橫東海,您就算想逃到海上去,恐怕也難以如願啊。到時候做了俘虜,不但身死,而且受辱,這又是何苦來哉?

他們這兒苦口婆心地正勸著呢,孫權聽了也有點兒猶豫——他本就不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加上終究還很年輕,熱血容易沖頭,也容易消散——正好周泰被抬了進來,一耳朵就聽到了秦松所言。周幼平這個氣啊,我們在前線打生打死,你們在後方勸說主公投降,你們對得起戰死的那些忠勇之士嗎?!

他猛地從擔架上坐起身來,戟指喝罵秦松:「主公欲為田橫,吾等當為五百死士,從之於地下,乃不負先代之恩!汝等何其怯懦者也!」

秦松朝他一撇嘴:「將軍忠勇,奈何鼠目……」你倒是不怕死呢,可惜鼠目寸光,瞧不清當前形勢——這就是一個必敗之局啊,大傢伙兒何必要綁在一起死?

周泰怒不可遏,也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的力氣,竟然縱身而起,直朝著秦松就撲將過去,一拳便將秦文表打翻在地。秦松倒在地上直哼哼,半晌爬不起來,顧雍嚇得掉頭就跑……孫權趕緊過來扯住周泰的袖子:「幼平,息怒。」可是再瞧周泰,鬚髮猶自戟張,半跪在地上,一隻手還按著秦松的肩膀,另一隻手握著拳頭高高舉起,可是已經不動了。

再探鼻端,已無呼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