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國,一個盛夏的風暴 第111章 專員之訪

「以企業之身,承擔社會之責!」

在民國五年元旦,在慶祝六合公司成立四周年的慶祝會上,作為公司總經理的穆曾如此作著總結,此番言論第二天一經報道,非但沒有引起輿論非議,反而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同,事實勝於雄辯,沒有任何人會否認這一點。

而作為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象徵,教育可以說,是六合公司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中,最為引人注意到的一項社會責任,也是最成功的之處,而這種成功,不僅體現於一個學校,甚至體現於綿延兩千公里的隴海鐵路沿線的教育成功。

甚至在外界的印象之中,隴鐵沿線那一座座如同城市一般的附屬用地上,相比國內他省最大的不同就是兩點,一是重視實業,這自不用多言,實業是六合公司,也是隴海鐵路發展的根本和基礎,可以說,離開了實業,就不會有今天的隴海,同樣也不會今天的六合公司。

而另一頂讓國人為之側目的則是六合公司上下極為重視教育,為了發展沿線教育,六合公司甚至將隴海鐵路贏利用為沿線固定教育經費,而且除此之外,亦通過附屬用管理條例規定,其教育經費支出需達到總支出的近五分之一,可以說在附屬地管理委員會的支出清單中,教育,從來都是最大一項開支。

也各市地用另外一個數字更能說明一切,就是隴海鐵路沿線附屬用地的教育經費支出,超過全國的官言教育支出,如果再加上數額龐大的非官方的教育基金和個人捐贈,沿線的教育經費的實際上可能過全國各地,官方和非官方的教育事業投資。

有了充足的教育經費作為保障,使得隴海鐵路沿線附屬地可以鐵路用地推行強制性的八年制義務教育,而在的沿線一百多個車站用地內,雖然生活著不到一千萬居民,但是中等實業學校和中小學在校生人數過兩百萬人,擁有接受過半年期或一年期教育的老師更是達十萬人之多,這個數字甚至於接近全國總和,而中學生則遠遠過全國中學生總數的數倍。

之所以擁有如此眾多的學生,並非強制性的要求附屬地內的居民子女必須接受教育,其根本原因是因為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在此接受免費的義務教育,學生的家人不需要生活於此,工作於此,他只需要來到這裡,這可以接受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充足的教育經費、優良的教育環境,加之寬鬆的幾乎沒有限制的入學要求,使得許多沿線省份的平民子弟來此接受教育。

在這裡,那些平民子弟不僅可以接受到良好的免費教育,他們還可以得到一份免費的營養午餐,甚至,對於那些住校生,他們亦可以用勤工儉學的方式,通過送報紙、送牛奶或者校辦工廠實習等方式或得足夠他們生活的生活補貼。

而這種近乎於無償的教育投入使得六合公司承受負擔的同時,在提高國民智力的同時,又獲得了大量的高素質的工人,那些接受專業教育的學生,迅速地進入工廠,進一步推動了沿線的工業實業發展。

在過去的一年之中,每一次,當李子誠乘著專列來經過隴海鐵路沿線時,他都會固定的參觀幾所學校,用他的話說,對他個人而言,最值得驕傲的不是他建立了公司,而是他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普及了教育,用了短短四年的時間建立這個時代的中國,在一個並不算小的範圍內普及到每一名兒童、少年的義務教育體系以及中等專業教育。

而在很多人看來這種帶有強制色彩的義務教育體系,在隴海獲得豐富經驗之後,一但國家經濟條件准許,就可以放之於全國,在全國上下推行全面的強制教育,正像在李子誠入主國務院的一年中,先是國會通過《教育法案》,確定了強制教育的法律地位,隨後教育部開始向各省派出旨在推廣強制教育的教育專員。

這些教育專員的使命非常簡單,於全國創辦初高級小學以及中學、專門中學,而根據《教育法案》的相關內容,這些教育專員主要職責是於各地認定官辦中小學,隨後,教育部會將會下發專門經費於各個學校,甚至按學生數量對各學校加以補貼。而這些經驗,都是通過隴海鐵路沿線的強制教育推行所取得的成功經驗。

以安徽人出任江西省教育專員的江謙,雖說為南通張塞創辦通州師範,後歷任南京高等師範校長,又任江蘇省教育司長,但在江西並沒有太多的熟人,而這也正是異地出任教育專員的原因,畢竟教育專員與地方聯通一氣。

不過,對於江謙從來都是嗤之以鼻,在他看來,很多教育專員都和他一樣,之所以投身教育是為了發展中國的教育,那種沆污之事,或許其它行業會有,但教育業絕無!

「維兩大權力、樹兩大義務!」

站在簡陋的校園內,江謙看著牆上的這句標語,兩大權力、兩大義務,是府院分治之後,國務院於全國推行的一種新理念,瞧見院內正在上著體育的兒童,他便走了過去,走到一個小朋友面前,在小朋友問好後,開口問道。

「小同學,什麼是兩大權力!」

「回先生話,兩大權力,一為公民受教育之權力,無受教育之權,公民愚昧,而無知於公民之權!再為公民享受自由之權力,先有公民之自由,方有國家之自由!」

兒童的回答讓江謙滿意地點了點頭,對於兩大權力的相輔相成,他可謂是頗以為然,在小李總理在《教育法案》於國家提交時,提出「本界政府之重任在於全力確保中國公民享有兩大權力」時,曾引起社會各界人士在報紙上的大討論,儘管有諸多反對者,但是那場持續數月的討論,終以反對方認同這一觀點落幕,而大討論的直接影響是,受教育權、自由權成為中國最為人所知,同樣最為世人所接受。

「什麼是兩大義務?」

「民眾創建國家,國家提供服務,政府徵稅,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因而納稅為公民之義務……再為服役……」

在兒童回答時,江謙不時的點著頭,兩大權力、兩大義務,先有權力,方才有義務,如國家不能保障國民權力,那麼又如何要求公民付之以義務,正如李子誠在國會演講上所說的那樣。

「我們是一個擁有政府的國家,而不是一個擁有國家的政府;除非人民授予,我們的政府便毫無權力可言。」

在中國,甚至在世界而言,還從沒有那一個人,能夠說出這麼一番如此直白的話語,他總是能夠一再的給人以驚喜,從眼前的強制教育,直到……

「江專員,」

這時,江謙的思緒被學校校長的話語打斷,他回過頭看著那個穿著打扮可普通鄉間士紳沒有多少區別的校長看去,臉上頓時浮現出了笑容。

在中國各省之中,唯以江蘇率先在全省實行中小學免費義務教育,早在《教育法案》頒布之前,江蘇省便要求全省從省會到村莊,三年內統統建起國民小學,得益於江蘇省雄厚的財政基礎,其迅速在各村建立了國民小學,而且實現了每鎮皆有一所高等小學的目標。

然而放之他省卻不行,由於各省財力所限,在《教育法案》頒布後,為了獲得來自中央的教育補貼,一時間,各地紛紛辦學,不過對於那種旨在獲得中央財政補貼的學校,作為教育專員,他並不怎麼欣賞,但是對眼前的這位米克已,他卻很是欣賞,原因非常簡單,早在《教育法案》之前,他就用自家的宅院創辦了這所鄉愛小學,一所旨在教育鄉民子弟的鄉間小學。

而現在,這所小學的學生雖說只有百餘人,而且老師不過只米克已和其兩個兒子、兒媳,再加上自聘的兩名老師,但在江謙看來,如果中國鄉下的士紳皆如其一般,紛紛創辦小學,那不出十年,中國教育必將大不同,也正因如此,在他來江西任職之後,就將這所小學列為他的考察對象之一。

「米校長!」

熱情的打著招呼,江謙便朝他走了過去。

「江專員,之前正在上課,未能迎接專員,還請見諒!」

米克已的舉手投足之間,到是帶著幾分濃重的書生之氣,實際上,他並不是「新學」之人,其甚至曾考中舉人,不過,卻從沒有做過官,但這並不妨他創辦這所小學,甚至其教材亦是從上海商務印書館購進的新式學堂教材。

而他之所以有這番心思,全是因其在清末時,目睹當時時局慘淡,方才有了學習新學之心,在將長子送往日本留學後,聽著長子提及的日本鄉村教育,便動起了辦學校的心思,由此才有了現在的這所小學。

「那裡,那裡,課程最是重要,一班三十餘童生讀書之責為重!」

話時,江謙指了指身後的兩名隨員,那兩名隨員連忙招呼人把馬車趕進學校。

「米校長,此行匆忙,來時未帶禮物,這是總理私人捐贈的600本圖書、2000盒鉛筆、4000本練習冊、還有地球儀、試驗器材……」

提著這些捐贈時,江謙神情顯得很是嚴肅,總理私人捐贈,對於任何一位教育專員而言,這都是極為重要的,教育部劃撥的教育經費,除去由中央提供教科書購置經費之外,為免除學費,由中央提供的強制教育階段的學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