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國,一個盛夏的風暴 第64章 東洋之變變於後

在東京的一座酒館中,幾名身穿陸軍軍裝的軍官在那裡喝著酒,他們的臉上大都帶著濃濃的不滿之色。

「真是一群蠢材!」

猛的喝下一杯烈酒,恆田吉茂憤憤不平的抱怨了起來。

「好了,現在支那軍向歐洲派出軍隊了,法國人出錢、提供技術幫助支那擴建兵工廠,然後出錢從中國的軍工廠購買步槍、機槍、大炮武裝支那軍隊,甚至法國人還提供他們的軍餉,在法國人的幫助下,中國一下就擁有一隻更為龐大的陸軍!」

又喝了一杯酒,恆田吉茂又強調道。

「而且還是一支裝備、戰法與西洋各國並駕齊驅的新式陸軍。」

憤恨不平的話語從恆田吉茂的口中吐出,他的話語只引得周圍一陣響應。

「真是的,他們說什麼日本建立陸軍是為了保衛國家,所以才不願派出陸軍,現在支那人卻趁機誘使法國人同意他們的條件,而日本呢?日本卻需要耗費的巨資,否則根本就不能重建遭受重創的海軍,嗯,陸軍也需要重建五個師團,反觀支那人,他們靠著法國人,很快就能建起一隻亞洲最現代化、裝備最為精良、訓練最為有素、戰術最為先進的陸軍部隊,日本這次是徹底被支那甩開了!」

軍官們憤憤不平的談論著中國的參戰以及中國獲得的那些極為優惠的參戰條件,實際上一開始,他們也曾反對過參戰,但是面對中國獲得的極為優惠的參戰條件,他們卻由不得眼紅了,作為陸軍軍官,他們清楚地知道,那些條件對於中國陸軍意味著什麼。

「在駐大使館的吉村在信里告訴我,現在在西線一個法國師僅155毫米和105毫米重炮就有24門之多,75毫米野炮更是不少於48門,機槍數量更是達到一千支之多,當真是歐洲陸軍強國,他們的一個師團,火力超過我們兩個師團!」

提及陸士同學信中的話語時,橫田彬三滿面儘是羨慕之色,日本看似擁有一支極為現代化的軍隊,但是事實上,日本陸軍的一切相比於歐洲各陸軍強國的陸軍,卻是差之甚遠,尤其是裝備更是遠落後於歐洲陸軍強國。

「吉村在信里寫到,日本如果想在陸軍上壓制支那,就必須向歐洲各國爭取同樣的參戰條件,然後派軍方才有他日同支那相抗衡之力,如果法國人按照同樣的配置武裝支那軍,只需要武裝二十個師,支那軍就會成為亞洲第一陸軍強國!」

「可不是嗎?陸軍在『膠澳事變』時損失了五個師團,現在這些師團儘管都重建了,可是使用的步槍卻是儲備的三零式步槍,甚至火炮還有一部分是與露國戰爭時繳獲的戰利品,海軍,為了重建海軍,國會甚至壓縮了陸軍的軍費!」

「還不是因為那些該死的海軍攘攘著什麼,無海洋就無日本、無海軍就無海洋,說什麼海軍是日本國運所系,似乎沒有了海軍,日本馬上就要滅亡似乎的,真是一群厚顏無恥的傢伙,如果海軍真的那麼有用,那裡會被沒有海軍的支那打成全軍覆沒!」

「海軍,當年若不是我們陸軍在旅順圍困了露國海軍的太平洋艦隊,最後把他們都消滅在港口中,海軍,只靠著海軍又怎麼可能打敗同太平洋艦隊會師的第二太平洋艦隊,海軍的榮耀根本就是靠著陸軍的犧牲建立的……」

憤憤不平的言語中,不斷的在酒家內回蕩著,儘管酒家內一些客人並不見得贊同這些軍官的看法,可是面對這些喝醉酒的軍官,他們卻壓根也不敢說什麼,從所周知,現在陸軍和海軍的不和,在去年制定今年的軍費預算時,就已經公開化了,而到制定今天的軍費預算時,更是達到白熱化的地步,甚至達到了雙方的士兵在街頭碰面都可能撕鬥起來,在此時,還是明智的選擇閉嘴最為穩妥。

閉嘴,不去插手陸軍與海軍的紛爭,對於平民百姓來說,這或許是他們可以做出的選擇,但是對於身為首相的寺內正毅來說,這卻是無法避免的,去年,因對華戰事失敗導致大隈內閣解散後,寺內正毅在山縣有朋的堅決支持下,就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兼外務大臣兼大藏大臣兼朝鮮總理,一身兼四要職,可謂是前所未有之事。

可對於寺內正毅來說,他現在所感受到的只是前所未有的疲憊和緊張,以至於半夜醒來後,卻是獃獃地坐在那,想著心事。

上午同海軍大臣加藤友三郎見面的一幕,在他的眼前晃動著。從去年就任首相以來,他感到太疲勞了,人明顯瘦了不少。

直到現在,在今年即將結束的時候,陸海軍軍費預算一事,他尚未能作出決定,在軍費問題上內閣與陸軍本部間發生了爭吵,同樣也同海軍發生了爭執,而另一方面,因為軍費分配問題,陸軍與海軍也為此鬧得不可開交,整個東京城烏煙瘴氣。

陸軍想重建五個在膠澳事變時被重創的師團,另外還想再組建三個師團,已應對支那派兵歐洲後支那陸軍的擴張,這種擴張並不是只局限於人數上的擴充,而是全方位的擴充,就寺內正毅的了解,自「膠澳事變」之後,日本陸軍內部就再也沒有人說什麼「支那軍只用一個刺刀衝鋒就能打敗」的言詞了。

在去年,為了給「膠澳慘敗」尋找借口,陸軍一方面指責海軍不儘力,另一方面又不斷誇大中國軍隊的實力,比如在明治38年後,清國大練陸軍新軍,似編練全國新式陸軍36鎮,相當於36個師團,而日本經過擴充後亦不過只有20個師團,當然陸軍並不會提清國的36鎮新軍,不過只是計畫中數字,反倒是強調這36鎮新軍的戰鬥力絕不遜於日軍,接著陸軍又提出在清國滅亡後,中華民國又建立了數十個師團,總之,最終日本陸軍的失敗,並非失敗於戰術、亦非失敗於武器,而是失敗於「兵力遠不及對方」。

作為日本首相,他自然需要向內閣負責,可是作為首相他同樣需要為陸軍、海軍負責,而作為一名陸軍元帥,他更需要為陸軍負責,可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都是日本賴以生存的根本。可如今遭受重創的陸海軍尚未得到恢複,陸海軍卻因為軍費問題,在家裡鬥成一團,這怎能成就帝國大業?

這時,寺內正毅倒是有些後悔,他有些後悔為什麼要出任首相,同樣也後悔,為什麼過去在陸軍的時候,對陸海軍的分歧只是視而不見,以致今天積重難返。

海軍和陸軍的矛盾由來已久。自明治天皇開國維新以來,日本海軍便進入了大發展時期,因為日本四面環海,而且東洋之威脅亦來自海上,使得明治天皇以來日本越來越重視海軍的建設。

無論是對清國作戰,還是對露國作戰的準備,都是以發展海軍作為擴軍備戰的核心。日本是一個窮國,不可能同時發展陸軍和海軍,在這種情況下,在多次擴軍都偏向海軍的前提下,自然而然的引起了陸軍的妒意。

隨著海軍一艘艘戰艦的下海,甚至越來越多的最優秀的年青人更願意投身海軍,只有那些鄉下的、山溝里的貧家子弟才願意進入陸軍,反而多年來規模有限的陸軍,對比於規模日見龐大的海軍,野心膨脹得竟比海軍自身的發展還要快出許多。他們再不願甘居陸軍之下,開始在內閣、在樞密院,在一切重要的部門施加自己的影響,以期與陸軍分庭抗禮,而出身海軍的山本權兵衛出任首相,更是海軍勢力擴張的表現。

面對海軍試圖挑戰陸軍的地位,為打擊海軍,陸軍隨後利用「西門子事件」,由明石元二郎策划了利用群眾的憤怒,成功推翻了山本內閣,而隨後,陸海軍的矛盾也由此加深開來。

去年,陸軍發起青島登陸之戰。大本營統帥部原計畫陸、海軍協同,聯合登陸,可爭功心切的海軍,未待陸軍到來,便單獨在石老人一帶淺海登陸,佔領了青島。隨後趕來的陸軍惱羞成怒,招呼也不打便向城區開進,結果雙方刀兵相見,大動干戈。陸軍與海軍間那種若隱若現的矛盾終於公開化了。

徐州會戰,海軍奉命掩護陸軍在連雲港登陸,其後海軍則從海上協助攻擊。但是海軍在遭遇頑強抵抗之後,卻採取主動撤出了戰區,直接導致膠澳會戰隨後一系列的慘敗,而在連雲外海的嵐山之戰中,海軍的艦船在遭到攻擊之後,完全不顧他們需要保護的陸軍,甚至不等他們靠近海岸,不等主力部隊上陸後,便紛紛試圖撤出戰場,儘管絕大多數艦艇都沒能撤出戰場,畢竟戰艦再快也跑不過飛機,但是對於搭乘商船被擊沉的陸軍士兵來說,他們只能游上岸,在沒有任何武器裝備的情況下孤身苦戰。

事後在嵐山數萬沒有任何重裝備只有少量步槍的陸軍部隊,面臨支那軍的包圍,海軍出於「保艦」之想,根本就是無視陸軍部隊在岸上遭受的圍攻,頂多只是派出幾艘巡洋艦象徵性的給予支持,被圍部隊死傷慘重,吃盡了苦頭,最後正是海軍的「無能」,導致了陸軍的慘敗。

在東京,在陸軍本部得知之後,完全失去了掩飾不和的心思,竟對陸相和海相在會議上更是大罵不絕,而隨後的年度軍費預算會議上,海軍為重建幾乎全軍覆沒的戰鬥艦隊,更是佔據了大多數軍費,甚至擠佔了陸軍復建五師團的經費預算,這更將陸海兩軍的矛盾推至白熱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